营州歌

作者: 高适 朝代: 唐代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营州一带的少年习惯在旷野草原上生活,穿着狐皮袍子在城外打猎。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他们即使喝上千杯酒也不会醉倒,这些少数民族的孩子10岁就能骑马奔跑。

参考资料: 1、 孙钦善,武青山,陈铁民,何双生.高适岑参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08月第1版:第16页 2、 罗贯中原著 王福改写.唐诗三百首 彩图注音版:吉林摄影出版社,2004年07月第1版:第137页 3、 何诚斌编.古诗精选: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31页

营州少年厌(yàn)原野,狐裘(qiú)蒙茸(róng)猎城下。

营州:唐代东北边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

厌:同“餍”,饱。

这里作饱经、习惯于之意。

狐裘:用狐狸皮毛做的比较珍贵的大衣,毛向外。

蒙茸:裘毛纷乱的样子。

语出《诗经·邶风·旌丘》:“狐裘蒙戎”。

“茸”通“戎”。

城下:郊野。

虏(lǔ)酒千钟(zhōng)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虏酒:指营州当地出产的酒。

千钟:极言其多;

钟,酒器。

胡儿:指居住在营州一带的奚、契丹少年。

参考资料: 1、 孙钦善,武青山,陈铁民,何双生.高适岑参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08月第1版:第16页 2、 罗贯中原著 王福改写.唐诗三百首 彩图注音版:吉林摄影出版社,2004年07月第1版:第137页 3、 何诚斌编.古诗精选: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31页

营州少年厌(yàn)原野,狐裘(qiú)蒙茸(róng)猎城下。

营州一带的少年习惯在旷野草原上生活,穿着狐皮袍子在城外打猎。

营州:唐代东北边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

厌:同“餍”,饱。

这里作饱经、习惯于之意。

狐裘:用狐狸皮毛做的比较珍贵的大衣,毛向外。

蒙茸:裘毛纷乱的样子。

语出《诗经·邶风·旌丘》:“狐裘蒙戎”。

“茸”通“戎”。

城下:郊野。

虏(lǔ)酒千钟(zhōng)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他们即使喝上千杯酒也不会醉倒,这些少数民族的孩子10岁就能骑马奔跑。

虏酒:指营州当地出产的酒。

千钟:极言其多;

钟,酒器。

胡儿:指居住在营州一带的奚、契丹少年。

参考资料: 1、 孙钦善,武青山,陈铁民,何双生.高适岑参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08月第1版:第16页 2、 罗贯中原著 王福改写.唐诗三百首 彩图注音版:吉林摄影出版社,2004年07月第1版:第137页 3、 何诚斌编.古诗精选: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31页

塞上听吹笛

作者: 高适 朝代: 唐代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冰雪融尽,入侵的胡兵已经悄然返还。

月光皎洁,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试问饱含离情的《梅花曲》飘向何处?

它仿佛像梅花一样随风落满了关山。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 .高适岑参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年10月版 :第10页 . 2、 刘凤泉 牟瑞平 蔡玉和主编 .中国历代军旅诗三百首鉴赏 :山东友谊出版社 ,1999年08月第1版 :231-232 . 3、 张剑著 .唐宋诗词名篇欣赏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9.02 :49-50 .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雪净:冰雪消融。

胡天:指西北边塞地区。

胡是古代对西北部民族的称呼。

牧马:放马。

西北部民族以放牧为生。

牧马还:牧马归来。

一说指敌人被击退。

羌(qiāng)笛:羌族管乐器。

戍楼:报警的烽火楼。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梅花何处落:此句一语双关,既指想象中的梅花,又指笛曲《梅花落》。

《梅花落》属于汉乐府横吹曲,善述离情,这里将曲调《梅花落》拆用,嵌入“何处”两字,从而构思成一种虚景。

关山:这里泛指关隘山岭。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 .高适岑参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年10月版 :第10页 . 2、 刘凤泉 牟瑞平 蔡玉和主编 .中国历代军旅诗三百首鉴赏 :山东友谊出版社 ,1999年08月第1版 :231-232 . 3、 张剑著 .唐宋诗词名篇欣赏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9.02 :49-50 .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冰雪融尽,入侵的胡兵已经悄然返还。

月光皎洁,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戍楼间。

雪净:冰雪消融。

胡天:指西北边塞地区。

胡是古代对西北部民族的称呼。

牧马:放马。

西北部民族以放牧为生。

牧马还:牧马归来。

一说指敌人被击退。

羌(qiāng)笛:羌族管乐器。

戍楼:报警的烽火楼。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试问饱含离情的《梅花曲》飘向何处?

它仿佛像梅花一样随风落满了关山。

梅花何处落:此句一语双关,既指想象中的梅花,又指笛曲《梅花落》。

《梅花落》属于汉乐府横吹曲,善述离情,这里将曲调《梅花落》拆用,嵌入“何处”两字,从而构思成一种虚景。

关山:这里泛指关隘山岭。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 .高适岑参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年10月版 :第10页 . 2、 刘凤泉 牟瑞平 蔡玉和主编 .中国历代军旅诗三百首鉴赏 :山东友谊出版社 ,1999年08月第1版 :231-232 . 3、 张剑著 .唐宋诗词名篇欣赏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9.02 :49-50 .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汪中《述学·内篇》说诗文里数目字有“实数”和“虚数”之分,近世学者进而谈到诗中颜色字亦有“实色”与“虚色”之分。

高适在这首诗中写景就有“虚景”与“实景”之分,他用明快、秀丽的基调,丰富奇妙的想象,实现了诗、画、音乐的完美结合,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使这首边塞诗有着几分田园诗的风味。

  此诗写塞上闻笛而生乡关之思,但首先却展现出冰雪铺凝的广袤胡天,然后再在明月与戍楼之间托出羌笛之声,在荒漠塞外与故乡春色的鲜明反差之中透露出缕缕乡思。

但这乡思却略无哀怨,而是随着一夜风吹渗满整个关山,以可见的壮伟景观的实态体现出巨大的内在显现力与艺术包容力。

  前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

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

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面大有关系。

那大地解冻的春的消息,牧马晚归的开廓的情景使人联想到《过秦论》中一段文字:“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则“牧马还”三字似还含另一重意味,这就是胡马北还,边烽暂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危解的意味。

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

“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

“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

诗的三四句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意近,是说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其境界很动人。

  三四句之妙不仅如此。

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

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

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

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

同时,它仍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

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

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

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不但是为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

诗人时在哥舒翰幕府,同时所作《登陇诗》云:“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

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正是由于怀着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种豪情,笔下的诗方能感而不伤。

  这首七言绝句,由雪净月明的实景写到梅花纷飞的虚景,虚实相生,搭配和谐,共同营构出一种美妙阔远的意境。

诗中的思乡之情含蓄隽永,委婉深沉,令人咀嚼不尽。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393-394页 . 2、 刘凤泉 牟瑞平 蔡玉和主编 .中国历代军旅诗三百首鉴赏 :山东友谊出版社 ,1999年08月第1版 :231-232 .

送魏八

作者: 高适 朝代: 唐代

更沽淇上酒,还泛驿前舟。

为惜故人去,复怜嘶马愁。

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

此路无知己,明珠莫暗投。

更沽淇上酒,还泛驿前舟。

为惜故人去,复怜嘶马愁。

沽(gū):买。

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

此路无知己,明珠莫暗投。

兴:感兴,感怀。

明珠莫暗投:喻贤者应择主而仕。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 等.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2:34-35

更沽淇上酒,还泛驿前舟。

为惜故人去,复怜嘶马愁。

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

此路无知己,明珠莫暗投。

  此诗写高适在淇水卫地送别魏八时依依不舍之情。

高适事先备好淇上美酒,然后骑马到驿站,与魏八泛舟淇水。

船行进在弯弯的淇河上,两岸山岭乌云密布,风雨大作,适逢中秋。

诗人告诫魏八,若无知己,不要明珠暗投。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 等.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2:34-35

咏史

作者: 高适 朝代: 唐代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

像须贾这样的小人尚且有赠送绨袍的举动,就更应该同情范雎的贫寒了。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现在的人不知道像范雎这样的天下治世贤才,把他当成普通人看待。

参考资料: 1、 陶冶.千家诗故事: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0年01月第1版:第20页 2、 刘薇等.新世纪少年儿童知识文库 千家诗:吉林摄影出版社,2001年06月第1版:第258页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

像须贾这样的小人尚且有赠送绨袍的举动,就更应该同情范雎的贫寒了。

尚有:尚且还有。

绨 [tì]袍:用粗丝绸做成的长袍。

怜:同情。

范叔:范雎,字叔。

战国时期的范雎。

由于须贾告状,他被毒打得几乎死去,后来逃到秦国当了宰相。

须贾来秦,他特意以贫穷的面貌去相见,须贾送绨袍给他御寒,他感到须贾还有故人之情,就宽恕须贾。

出自《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现在的人不知道像范雎这样的天下治世贤才,把他当成普通人看待。

天下士:天下豪杰之士。

犹作:还当作。

布衣:指普通老百姓。

参考资料: 1、 陶冶.千家诗故事: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0年01月第1版:第20页 2、 刘薇等.新世纪少年儿童知识文库 千家诗:吉林摄影出版社,2001年06月第1版:第258页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高适在仕途辉煌时,曾官至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诗名远播。

一些优秀的边塞诗赞扬了边防将士的斗志,歌颂了他们以身殉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充满了乐观情绪和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出高适的为国“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政治抱负。

但是他在少年时,相当落魄,其诗歌大多感慨怀才不遇,仕途失意。

这首诗则写于未入仕途之时。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

”这两句歌咏历史上范睢的一段故事。

诗中的“尚有”,还有;

“绨袍”,用一种比绸子厚实、粗糙的纺织品做成的袍子。

“范叔”,指范睢。

范睢字叔,故称。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记载:战国时范睢事魏大夫须贾,因随须贾出使齐国,齐王赐他金十金和牛酒。

须贾怀疑范睢通齐,告诉魏相。

魏相派人凌辱范睢,几欲置之死地。

范睢装死得以逃到秦国,游说秦昭王获得成功,被拜为相,封于应(今河南省宝丰西南),称“应侯”。

“范睢既相秦,秦号曰‘张禄’,而魏不知,以为范睢已死久矣。

魏闻秦且东伐韩、魏,魏使须贾于秦。

范睢闻之,为微行,敝衣间步之邸,见须贾。

须贾见之而惊曰:“范叔固无恙乎!

”范睢曰:‘然。

’须贾笑曰:‘范叔有说于秦邪?

’曰:‘不也。

睢前日得过于魏相,故亡逃至此,安敢说乎!

’须贾曰:‘今叔何事?

’范睢曰:‘臣为人庸赁。

’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

’乃取其一绨袍以赐之。

”后须贾知范睢已为秦相,前往谢罪,范睢没有处死他,说:“然公之所以得无死者,以绨袍恋恋,有故人之意,故释公。

”放须贾回魏国。

诗中的“寒”,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寒冷,而应有贫寒、穷困潦倒的意思;

“尚有”与“应怜”相连接,说明须贾虽然曾得罪于范睢,差一点置范睢于死地,但他对故人还有一点同情、怜悯之心,这是非常可贵的。

也就是这样的同情、怜悯之情,救了他的命。

这说明,为人不可太势利,太刻薄,要宽容,要大度。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这两句写须贾并不知道范睢已贵为秦相,还把他当成平民看待。

诗人在这里是在借题发挥,意在讽刺须贾徒有怜寒之意而无识才之眼,竟然把身为秦相,把天下所重的范睢看成是布衣寒士,实在可悲可叹。

诗中的“天下士”,即国士,杰出的人才。

“布衣”,代指平民。

古时一般平民穿布衣。

平心而论,这两句议论与须贾不识范睢为宰相相衔接,有些牵强附会。

范睢被魏相羞辱、鞭挞后,世人都以为魂归地府了;

须贾使齐,要拜见的是秦相张禄,不可能知道范睢改名换姓。

范睢布衣往见须贾,装作一副穷酸相,没有人会把他与威风八面的秦相张禄联系在一起。

因此,说须贾不识国士,不以国士待之,是有些强人所难;

而须贾在那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留他吃饭,赠以衣服,应当说是做得不错的,说明他的人性没有完全泯灭,这与他当初向魏相报告范睢受齐人之金,范睢受到凌辱,奄奄一息,而他不加丝毫劝阻相比,不知要胜过多少倍。

也正因为如此,范睢才留他性命,让他回国。

但是,诗人是有感而发,向诗人这两句中所说的现象,在当时的社会中比比皆是,诗人少年落魄,晚年才发迹,少年时虽然没有范睢那样的遭受奇耻大辱,但也没有少遭达官贵人的白眼和冷嘲热讽,没有人在他没有发迹的时候把他当作人才来看。

因此诗人借范睢之事批判了这种糟蹋人才、埋没人才的社会现象;

同时,也间接地表明,自己要做一个“天下士”,要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让世人刮目相看。

  这首诗叙事和议论结合,充满情感。

诗人在诗中发古之幽情,给人一种强烈的感受,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诗中几个连接词的运用也恰到好处,上两句的“尚有”、“应怜”,写出须贾赠袍时的那种怜悯心态,并不以为范睢能够发迹,更没有看出范睢已经发迹,看出须贾只是一个平庸之人;

下两句的“不知”、“犹作”,看上去是心平气和借事说事,而实际上是充满激情,对这种把人不当人看待的社会现象深恶痛绝,同时心高气傲,让世人为之瞻目。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重阳

作者: 高适 朝代: 唐代

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

百年将半仕三已, 五亩就荒天一涯。

岂有白衣来剥啄,一从乌帽自欹斜。

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

醉后赠张九旭

作者: 高适 朝代: 唐代

世上谩相识,此翁殊不然。

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

白发老闲事,青云在目前。

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眠?

世上谩相识,此翁殊不然。

世上的人随便交朋友,而这位老人却不这样。

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

兴致一来书法自然天成,醉酒之后语言尤其豪放癫狂。

白发老闲事,青云在目前。

头发白了而恬然自乐,不问他事;

眼睛里只有天上自由漂浮的白云。

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眠?

床头上放着一壶酒,人生能有几回醉呢!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送白少府送兵之陇右

作者: 高适 朝代: 唐代

践更登陇首,远别指临洮。

为问关山事,何如州县劳。

军容随赤羽,树色引青袍。

谁断单于臂,今年太白高。

封丘作

作者: 高适 朝代: 唐代
封丘作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回。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版本一) 封丘县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拜迎长官心欲破,鞭挞黎庶......更多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我本来是在孟渚的野外打渔砍柴的人,一生本是十分悠闲的。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我这样的人只可在草莽之间狂放高歌,哪堪身居卑职,经受尘世扰攘之苦。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只觉得小小城镇没有什么可做的,身在公门却什么事都有期限。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那些下拜迎接大官长上的繁文缛节已经令我心力交瘁,奉命驱策百姓更让我感到悲哀。 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回到家中向家人征询意见,全家都苦笑着说,现在竟是这样。 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生计还是应该以耕田为主,世事人情都交付给那东流而去的江河之水吧。 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回。我梦中都在想念着的故乡在哪里呢,因为奉了君王之命暂时欲去又未去。 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我现在才知道梅福突然数次上书,又想起陶潜曾弃官而去,创作《归去来辞》。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01 2、 徐永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87-388 3、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91-92 4、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68-70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渔樵:打渔砍柴。孟诸:古大泽名,在今河南商丘东北。悠悠:闲适貌。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乍可:只可。草泽:草野,民间。宁堪:哪堪。风尘:尘世扰攘。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小邑:小城。公门:国家机关。期:期限。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碎:一作“破”。黎庶:黎民百姓。 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归:一作“悲”。妻子:妻子与儿女。举家:全家。 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生事:生计。南亩田:泛指田地。世情:世态人情。 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回。旧山:家山,故乡。衔:奉。且:一作“日”。迟回:徘徊。 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梅福:西汉末隐者。曾任南昌县尉,数次上书言事。后弃家隐遁,传说后来修道成仙而去。陶潜:即陶渊明,东晋诗人。归去来:指陶渊明赋《归去来兮辞》。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01 2、 徐永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87-388 3、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91-92 4、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68-70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我本来是在孟渚的野外打渔砍柴的人,一生本是十分悠闲的。渔樵:打渔砍柴。孟诸:古大泽名,在今河南商丘东北。悠悠:闲适貌。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我这样的人只可在草莽之间狂放高歌,哪堪身居卑职,经受尘世扰攘之苦。乍可:只可。草泽:草野,民间。宁堪:哪堪。风尘:尘世扰攘。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只觉得小小城镇没有什么可做的,身在公门却什么事都有期限。小邑:小城。公门:国家机关。期:期限。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那些下拜迎接大官长上的繁文缛节已经令我心力交瘁,奉命驱策百姓更让我感到悲哀。碎:一作“破”。黎庶:黎民百姓。 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回到家中向家人征询意见,全家都苦笑着说,现在竟是这样。归:一作“悲”。妻子:妻子与儿女。举家:全家。 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生计还是应该以耕田为主,世事人情都交付给那东流而去的江河之水吧。生事:生计。南亩田:泛指田地。世情:世态人情。 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回。我梦中都在想念着的故乡在哪里呢,因为奉了君王之命暂时欲去又未去。旧山:家山,故乡。衔:奉。且:一作“日”。迟回:徘徊。 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我现在才知道梅福突然数次上书,又想起陶潜曾弃官而去,创作《归去来辞》。梅福:西汉末隐者。曾任南昌县尉,数次上书言事。后弃家隐遁,传说后来修道成仙而去。陶潜:即陶渊明,东晋诗人。归去来:指陶渊明赋《归去来兮辞》。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01 2、 徐永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87-388 3、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91-92 4、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68-70

送浑将军出塞

作者: 高适 朝代: 唐代

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王。

子孙相承在朝野,至今部曲燕支下。

控弦尽用阴山儿,登阵常骑大宛马。

银鞍玉勒绣蝥弧,每逐嫖姚破骨都。

李广从来先将士,卫青未肯学孙吴。

传有沙场千万骑,昨日边庭羽书至。

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

意气能甘万里去,辛勤判作一年行。

黄云白草无前后,朝建旌旄夕刁斗。

塞下应多侠少年,关西不见春杨柳。

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

远别无轻绕朝策,平戎早寄仲宣诗。

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王。

将军您出身尊贵,而且麾下兵力强盛,您的祖上汉朝时已经是浑邪王。

子孙相承在朝野,至今部曲燕支下。

您家世代在朝中都蒙受皇恩,现在您的部属在燕支山一带。

控弦尽用阴山儿,登阵常骑大宛马。

您的士兵都是阴山一带的健儿,出战时常坐骑好马。

银鞍玉勒绣蝥弧,每逐嫖姚破骨都。

您的战马佩着银饰的马鞍,勒着镶玉的肚带,军中飘拂着精美的蝥弧旗。

屡次追随哥舒翰将军击溃突厥军队。

李广从来先将士,卫青未肯学孙吴。

您在战场上像李广那样身先士卒,在谋划方略上和霍去病一样,虽不学孙子、吴起的兵法,也能措置得宜,曲尽其妙。

传有沙场千万骑,昨日边庭羽书至。

据说边境又有千万敌人的骑兵入侵,昨天边塞上告急文书已经到了。

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

城头上画角之声响起,匣中的宝刀日夜在鸣叫。

意气能甘万里去,辛勤判作一年行。

浑将军意气风发,决定出征万里以外;

努力作战,准备了出行一年的计划。

黄云白草无前后,朝建旌旄夕刁斗。

军队前进,扬起的尘土与白草相掩映;

早上高举旌旗,夜里则击刁斗传令。

塞下应多侠少年,关西不见春杨柳。

边塞上有很多侠义少年,关外春天可见不到杨柳。

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

从军应该选谁呢?

击响宝剑高声歌唱正在这个时候。

远别无轻绕朝策,平戎早寄仲宣诗。

您将远行,我和您分别,请别轻视我的送别之情,希望您早日平定侵略者,以便及早给朝廷献上获胜捷报的诗歌。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01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0-111

古大梁行

作者: 高适 朝代: 唐代

古城莽苍饶荆榛,驱马荒城愁杀人,魏王宫观尽禾黍,信陵宾客随灰尘。

忆昨雄都旧朝市,轩车照耀歌钟起,军容带甲三十万,国步连营一千里。

全盛须臾哪可论,高台曲池无复存,遗墟但见狐狸迹,古地空余草木根。

暮天摇落伤怀抱,抚剑悲歌对秋草,侠客犹传朱亥名,行人尚识夷门道。

白璧黄金万户侯,宝刀骏马填山丘,年代凄凉不可问,往来唯见水东流。

古城莽苍饶荆榛,驱马荒城愁杀人,古城长满了荆棘杂草,笼罩在一片苍茫的气象之中。

我骑马来到这古城前,目睹荒芜的景象,不由愁思满怀,难以自已。

魏王宫观尽禾黍,信陵宾客随灰尘。

魏王的宫室、庙观都长满了禾黍,信陵君和他的宾客们都随着灰尘一去了无痕迹。

忆昨雄都旧朝市,轩车照耀歌钟起。

想当年在雄伟的都城的朝市上,华贵的车骑华光四射,高雅的乐声悠扬此起彼伏。

军容带甲三十万,国步连营一千里。

精锐的军队,规模达三十万之多,国土上营寨连绵,相接千里之遥。

全盛须臾哪可论,高台曲池无复存。

全盛的那段时光对于永恒的历史来说不过的短暂的一瞬,哪里可以言说,连当年那些楼台、湖池都早已不复存在了。

遗墟但见狐狸迹,古地空余草木根。

断壁残垣间只有狐狸跑过的痕迹,古旧的土地上只留下几许昔日草木的枯根。

暮天摇落伤怀抱,抚剑悲歌对秋草,天色已晚,草木凋零,目睹此情此景,不由手把长剑,悲极而歌。

侠客犹传朱亥名,行人尚识夷门道。

侠客朱亥的威名至今为人所传颂,路过的行人都还能认出经过夷门的道路。

白璧黄金万户侯,宝刀骏马填山丘,那些身佩白璧腰缠黄金食封万户的侯爵,以及手持宝刀跨着骏马的战将,早已埋葬在了山丘之中。

年代凄凉不可问,往来唯见水东流。

当年发生在古大梁城里的凄凉旧事已随着时间流逝渐渐湮没无闻了,谁还能深究个中缘由呢?

往来其中的人们也只能看见那流水从容东流而去,也许它就是那段历史的见证。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古城莽苍饶荆榛,驱马荒城愁杀人,古城长满了荆棘杂草,笼罩在一片苍茫的气象之中。

我骑马来到这古城前,目睹荒芜的景象,不由愁思满怀,难以自已。

莽苍:一作“苍茫”。

饶:多。

荆榛:泛指丛生的荆棘杂草。

魏王宫观尽禾黍,信陵宾客随灰尘。

魏王的宫室、庙观都长满了禾黍,信陵君和他的宾客们都随着灰尘一去了无痕迹。

魏王宫观:古大梁在战国时是魏国都城。

观:一作“馆”,一作“殿”。

禾黍:语见《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信陵:战国时魏国公子无忌,封号信陵君。

忆昨雄都旧朝市,轩车照耀歌钟起。

想当年在雄伟的都城的朝市上,华贵的车骑华光四射,高雅的乐声悠扬此起彼伏。

朝市:朝廷街市。

轩车:有帷幕且前顶较高的车。

歌钟:富贵人家的音乐歌舞。

军容带甲三十万,国步连营一千里。

精锐的军队,规模达三十万之多,国土上营寨连绵,相接千里之遥。

军容:军队的规模装备。

国步:指国土面积。

营:一作“衡”。

一:一作“五”。

全盛须臾哪可论,高台曲池无复存。

全盛的那段时光对于永恒的历史来说不过的短暂的一瞬,哪里可以言说,连当年那些楼台、湖池都早已不复存在了。

论:言说。

高台曲池:泛指楼台湖池。

遗墟但见狐狸迹,古地空余草木根。

断壁残垣间只有狐狸跑过的痕迹,古旧的土地上只留下几许昔日草木的枯根。

遗墟:荒废的城市建筑。

迹:一作“窟”。

暮天摇落伤怀抱,抚剑悲歌对秋草,天色已晚,草木凋零,目睹此情此景,不由手把长剑,悲极而歌。

摇落:凋零。

侠客犹传朱亥名,行人尚识夷门道。

侠客朱亥的威名至今为人所传颂,路过的行人都还能认出经过夷门的道路。

朱亥:据《史记·魏公子列传》载,朱亥本为屠夫,后为信陵君击杀晋鄙,夺兵抗秦救赵,是战国时著名的侠士。

夷门:魏大梁城东门。

白璧黄金万户侯,宝刀骏马填山丘,那些身佩白璧腰缠黄金食封万户的侯爵,以及手持宝刀跨着骏马的战将,早已埋葬在了山丘之中。

年代凄凉不可问,往来唯见水东流。

当年发生在古大梁城里的凄凉旧事已随着时间流逝渐渐湮没无闻了,谁还能深究个中缘由呢?

往来其中的人们也只能看见那流水从容东流而去,也许它就是那段历史的见证。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古城莽苍饶荆榛,驱马荒城愁杀人,魏王宫观尽禾黍,信陵宾客随灰尘。

忆昨雄都旧朝市,轩车照耀歌钟起,军容带甲三十万,国步连营一千里。

全盛须臾哪可论,高台曲池无复存,遗墟但见狐狸迹,古地空余草木根。

暮天摇落伤怀抱,抚剑悲歌对秋草,侠客犹传朱亥名,行人尚识夷门道。

白璧黄金万户侯,宝刀骏马填山丘,年代凄凉不可问,往来唯见水东流。

  全诗二十句,四句一转韵,分为五个自然段落。

全诗的重点是在写当时古都的荒凉,因此第一段就着力描写了作者驱马荒城所见的景象:在缓辔徐行中,只见满城一片荆棘,莽莽苍苍,昔日巍峨壮丽的魏王宫观如今长满了禾黍,曾经威震诸侯的信陵君和他的三千食客,也已烟消云散,化作满地灰尘。

这一段起得苍劲有力,它以形象的笔墨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荒城图,首先给读者以满目凄凉的强烈印象,起了笼罩全篇、奠定基调的作用。

这一段虽然是描绘驱马所见,是在说“今”,但其中的“魏王宫观”“信陵宾客”已暗中寓“昔”,在今昔对比中,眼前的所见更为突出。

第二段是对往昔的追忆,与第一段形成对比:在雄都朝市中,轩车驰骤,歌钟四起,一片繁华景象;

而军队有三十万之众,国家方圆千里,国势堪称强盛。

这一对比,使第一段的形象有了深厚的背景,并且格外鲜明。

第三段一方面反接第二段,同时回应第一段,从对往昔的追忆,又回到眼前的景象:那高敞的舞榭歌台和曲折的池沼,已荡然无存,在断壁颓垣中,只见狐狸奔窜,草木黄落,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

这与第二段的热闹繁华恰成对比,而且“高台曲池”,自身也有对比。

第四段紧承第三段,同时也以“摇落”“秋草”等字面遥接第一段,好像是在写此时情况:游侠之士口里,还在传说着信陵君窃符救赵时壮士朱亥的大名;

路上的行人,还可辨认出向信陵君荐举朱亥的老者侯嬴居住过的大梁东门的道路。

实际上,这也是对往昔的追忆,形成物是人非的对比。

最后一段,作者从朱亥、侯嬴联想到曾经得到赵王赏赐白璧黄金,骑骏马、佩宝刀,后来终于困于大梁的虞卿,如今也已成为难以追思的过客了,只有汴水一直在默默地向东流去。

这些从前的人事,与此时古城的颓败荒凉,也形成强烈对比。

全诗的今昔对比,在章法上,曲折而有变化,但又井井有条,一脉贯通,通过这种反复交错的对比,使无限兴亡之感,从字里行间沛然涌出,震动着读者的心灵。

  诗人善于寓感慨于写景之中,情景高度融合,使兴亡之叹和身世之感,从鲜明的形象中自然流出。

第一段用“驱马荒城愁杀人”来抒发自己初进大梁时的惊愕、感叹之情,而景物方面则以满城的“荆榛”“禾黍”“灰尘”来烘托,使感叹显得极为自然。

“愁杀人”三字,既体现出诗人无限慨然之思,又使古城倍显荒凉,情景相生,收到了强烈的效果,全篇的怅惘凄凉之情,也由此衍生而出。

第三段中“全盛须臾哪可论”一句,前有“忆昨”一段作铺垫,后有“遗墟”“古地”作反衬,情感就自然跳脱而出。

而第四段“暮天摇落伤怀抱,抚剑悲歌对秋草”二句,则是全诗感情的高峰突起之处。

诗人面对荒城,在暮天摇落之际,顿生宋玉之悲,兼感朱亥、侯嬴之豪情壮举,一腔无可寄托的豪荡、愤懑之情,不能自制,于是“抚剑悲歌”,那悲壮苍凉的歌声,在古城中回荡,愈发显得悲凉感人。

特别是末段最后两句,“年代凄凉不可问,往来唯见水东流”,有总结全篇的作用,感情极为广远、深沉。

作者伫立在秋水漫漫的汴河之滨,眼见“逝者如斯”,各种愁思;

一起涌至。

这其中,有对往古的怀想和凭吊,也有对自己年华逝去而一事无成的嗟叹,更有对于国家局势的深情的关切。

诗人将难以诉述的复杂情怀,都倾注在一江流水之中,使得感慨更为深沉,意味更为悠长,而在质实的描写之中,最后宕开一笔,也显得极为空灵。

那激荡胸怀的感情,与景物相融合,收到了十分强烈的艺术效果。

  此外,在音韵对偶上,全诗四句一转韵,第一、三、五段为平声韵,第二、四段为仄声韵,平仄相间,形成起伏跌宕,顿挫回环之感。

句子以散行为主,但除第五段外,其余每段都是散偶相间,即每段开始二句为散行,后两句为对偶。

这样,“隔联间以对仗,壁垒森严”(《唐贤三昧集笺注》卷下,黄培芳评),“按节安歌,步武严整,无一往奔轶之习”(《唐风定》卷九,邢昉批)。

这些都更有利于表现诗中那种豪健挺举、深沉悲凉的兴亡之叹。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12345 共20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