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令·月华收

作者: 柳永 朝代: 宋代

月华收,云淡霜天曙。

西征客、此时情苦。

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

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

一叶兰舟,便恁急桨凌波去。

贪行色、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

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

月华收,云淡霜天曙。

西征客、此时情苦。

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

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

月亮已收起了光华,云淡淡的,地上有霜。

天色已黎明。

将远行西去的人,此时心情最苦。

美人儿紧握着我的手,为了送我上分别的岔路,她把朱红的大门轧轧地打开。

千娇百媚的脸庞、婀娜轻盈的身姿,她久久地站着,没有话,只流泪。

我肠都要痛断了,又怎么忍心回头再看她一眼呢?

一叶兰舟,便恁急桨凌波去。

贪行色、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

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

我乘坐的一叶扁舟,便如此急急地随着水波去了。

临去前,我只顾准备走,行色匆匆,哪知离别的心绪,会万般千种地袭来心头呢!

我只得心怀怨恨,含情脉脉,这满腹的话又能对谁去说呢?

待到我再回过头去时,重城已看不到了。

寒飕飕的秋江上,唯见天外隐隐约约地有两三株烟蒙蒙的远树而已。

参考资料: 1、 罗立刚 .多情自古伤离别: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51-52

月华收,云淡霜天曙。

西征客、此时情苦。

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

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

月华收:指月亮落下,天气将晓。

临歧:岔路口。

此指临别。

轧轧:象声词,门轴转动的声音。

争忍:怎忍。

一叶兰舟,便恁急桨凌波去。

贪行色、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

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

方寸:指心绪,心情。

脉脉:含情貌。

参考资料: 1、 罗立刚 .多情自古伤离别: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51-52

月华收,云淡霜天曙。

西征客、此时情苦。

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

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

月亮已收起了光华,云淡淡的,地上有霜。

天色已黎明。

将远行西去的人,此时心情最苦。

美人儿紧握着我的手,为了送我上分别的岔路,她把朱红的大门轧轧地打开。

千娇百媚的脸庞、婀娜轻盈的身姿,她久久地站着,没有话,只流泪。

我肠都要痛断了,又怎么忍心回头再看她一眼呢?

月华收:指月亮落下,天气将晓。

临歧:岔路口。

此指临别。

轧轧:象声词,门轴转动的声音。

争忍:怎忍。

一叶兰舟,便恁急桨凌波去。

贪行色、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

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

我乘坐的一叶扁舟,便如此急急地随着水波去了。

临去前,我只顾准备走,行色匆匆,哪知离别的心绪,会万般千种地袭来心头呢!

我只得心怀怨恨,含情脉脉,这满腹的话又能对谁去说呢?

待到我再回过头去时,重城已看不到了。

寒飕飕的秋江上,唯见天外隐隐约约地有两三株烟蒙蒙的远树而已。

方寸:指心绪,心情。

脉脉:含情貌。

参考资料: 1、 罗立刚 .多情自古伤离别: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51-52

月华收,云淡霜天曙。

西征客、此时情苦。

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

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

一叶兰舟,便恁急桨凌波去。

贪行色、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

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

  此词描写一对恋人的离别之情。

由于作者是一位善于铺叙的高手,所以把女主人公的千娇百媚,自己的满腹离愁都写得十分细致。

上阕着意刻画的是主人公的情态,“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这十一个字,把一个美丽多情的女子的形象描写得十分可人怜惜。

为了烘托离别的凄苦,作者在描写这位纯情女子之先,特地把呀呀的开门声写出来,起到增加气氛的作用。

开门有“轧轧”之声,而女子的送行却“无言有泪”,有声与无声前后照应,构成了一种更加令人断肠的凄惨画面。

下阙写自己的落寞情绪,与心爱的女子分别,这是多么令人难以接受的现实,如果一切静止该多好啊,那样自己和心爱的人就不会分离了,爱就能永恒。

可惜那不解人意的扁舟匆匆前行,不长时间,心上人所居的城市就不能再见了。

  全词写到这里,作者已经把离别之苦倾诉殆尽了,为了更强调凄苦悲切的气氛,作者用写景作为结束语:清寒的江流那边,只剩下烟云笼罩的两三棵树!

这种以景言情的写法在古词曲中并不少见,但此词把景致的描写放在全词的末尾,这就好比古歌曲中的“乱”,把前此所铺排的种种情绪推向了最高潮。

  斜月西沉,霜天破晓,执手相送,情何以堪!

这首送别词,既表现了送行者的无限依恋,也抒写了行人的感怀。

把送别和别后相思的情景,层层铺开。

深刻细致地写出了人物的感受。

最后以景结情,倍觉有情。

全词铺叙展衍,层次分明而又曲折婉转。

不仅情景“妙合”,而且写景、抒情、叙事自然融合,完美一致。

体现了柳词的特色。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20448476.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