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 文翻注译赏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惟 通:唯)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都有重兵驻防;
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海内连年战乱,几个兄弟音讯阻隔;
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怆?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惟 通:唯)惟将迟暮的年光,交与多病的身躯;
至今无点滴功德,报答贤明的圣皇。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我独自地骑马郊游,常常极目远望,世事一天天萧条,真叫人不堪想象。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556页 2、 张忠纲.杜甫诗选:巴蜀书社,2004:174-175 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pǔ)清江万里桥。
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
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
城,一作“年”,一作“奇”。
戍:防守。
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
南浦:南郊外水边地。
清江:指锦江。
万里桥:在成都城南。
蜀汉费祎访问吴国,临行时曾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
”这两句写望。
海内风尘诸(zhū)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
诸弟:杜甫四弟:颖、观、丰、占。
只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juān)埃答圣朝。
(惟 通:唯)迟暮:这时杜甫年五十。
供多病:交给多病之身了。
供,付托。
涓埃:滴水、微尘,指毫末之微。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日:一作“自”。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556页 2、 张忠纲.杜甫诗选:巴蜀书社,2004:174-175 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pǔ)清江万里桥。
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都有重兵驻防;
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
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
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
城,一作“年”,一作“奇”。
戍:防守。
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
南浦:南郊外水边地。
清江:指锦江。
万里桥:在成都城南。
蜀汉费祎访问吴国,临行时曾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
”这两句写望。
海内风尘诸(zhū)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海内连年战乱,几个兄弟音讯阻隔;
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怆?
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
诸弟:杜甫四弟:颖、观、丰、占。
只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juān)埃答圣朝。
(惟 通:唯)惟将迟暮的年光,交与多病的身躯;
至今无点滴功德,报答贤明的圣皇。
迟暮:这时杜甫年五十。
供多病:交给多病之身了。
供,付托。
涓埃:滴水、微尘,指毫末之微。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我独自地骑马郊游,常常极目远望,世事一天天萧条,真叫人不堪想象。
日:一作“自”。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556页 2、 张忠纲.杜甫诗选:巴蜀书社,2004:174-175 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惟 通:唯)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诗以“野望”为题 ,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
首两句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
西山主峰终年积雪,因此以“白雪”形容。
三城,在当时驻军严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镇。
中间四句是野望时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
三四句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
海内外处处烽火,诸弟流散,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
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
真情实感尽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动。
五六句又由“ 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
杜甫时年五十,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
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
杜甫虽流落西蜀,而报效李唐王朝之心,却始终未改,足见他的爱国意识是很强烈的。
中间四句,由于连用对偶尔将诗人的家国之忧,身世之感,特别是报效李唐王朝之心,艺术地得到有效概括。
七八句最后点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忧虑。
“人事”,人世间的事。
由于当时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赋役负担沉重,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 转“萧条”的隐忧。
这是结句用意所在。
诗人从草堂“跨马”,走“出”南“郊”,纵目四“望”。
“ 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近望之景。
“西山白雪三城戍 ”,是远望之景。
他由“三城戍”引出成乱的感叹,由“万里桥”兴起出蜀之意。
这是中间四句有关家国和个人忧念产生的原因。
杜甫“跨马出郊 ”,“极目”四“望”,原本为了排遣郁闷 。
但爱国爱民的感情,却驱迫他由“望 ”到的自然景观引出对国家大事、弟兄离别和个人经历的种种反思。
一时间,报效国家、怀念骨肉和伤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结心头。
尤其为“迟暮”“多病”发愁,为“涓埃”未“答”抱愧。
此诗前三联写野望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即由向外观察转为向内审视。
尾联才指出由外向到内向的原因。
在艺术结构上,颇有控纵自如之妙。
参考资料: 1、 张忠纲.杜甫诗选:巴蜀书社,2004:174-175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3123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