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陈陶 文翻注译赏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十月里西北十郡那些良家子弟,鲜血流成了陈陶斜的泽国水乡。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原野空旷苍天清远停息了战声,四万义军在同一天理慷慨阵亡。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那些胡寇归来时箭上还在滴血,仍然高唱胡歌狂饮在长安市上。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京都百姓转头往北方痛哭流涕,日夜盼望官军早来到退敌安邦。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13 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67-68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63-264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陈陶:地名,即陈陶斜,又名陈陶泽,在长安西北。
孟冬:农历十月。
十郡:指秦中各郡。
良家子:从百姓中征召的士兵。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旷:一作“广”。
清:一作“晴”。
无战声:战事已结束,旷野一片死寂。
义军:官军,因其为国牺牲,故称义军。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群胡:指安史叛军。
安禄山是奚族人,史思明是突厥人。
他们的部下也多为北方少数民族人。
血:一作“雪”。
仍唱:一作“捻箭”。
都市:指长安街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向北啼:这时唐肃宗驻守灵武,在长安之北,故都人向北而啼。
都人:长安的人民。
回面:转过脸。
“日夜”句:一作“前后官军苦如此”。
官军:旧称政府的军队。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13 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67-68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63-264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十月里西北十郡那些良家子弟,鲜血流成了陈陶斜的泽国水乡。
陈陶:地名,即陈陶斜,又名陈陶泽,在长安西北。
孟冬:农历十月。
十郡:指秦中各郡。
良家子:从百姓中征召的士兵。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原野空旷苍天清远停息了战声,四万义军在同一天理慷慨阵亡。
旷:一作“广”。
清:一作“晴”。
无战声:战事已结束,旷野一片死寂。
义军:官军,因其为国牺牲,故称义军。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那些胡寇归来时箭上还在滴血,仍然高唱胡歌狂饮在长安市上。
群胡:指安史叛军。
安禄山是奚族人,史思明是突厥人。
他们的部下也多为北方少数民族人。
血:一作“雪”。
仍唱:一作“捻箭”。
都市:指长安街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京都百姓转头往北方痛哭流涕,日夜盼望官军早来到退敌安邦。
向北啼:这时唐肃宗驻守灵武,在长安之北,故都人向北而啼。
都人:长安的人民。
回面:转过脸。
“日夜”句:一作“前后官军苦如此”。
官军:旧称政府的军队。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13 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67-68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63-264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这是一场遭到惨重失败的战役。
杜甫不是客观主义地描写四万唐军如何溃散,乃至横尸郊野,而是第一句就用了郑重的笔墨大书这一场悲剧事件的时间、牺牲者的籍贯和身份。
这就显得庄严,使“十郡良家子”给人一种重于泰山的感觉。
因而,第二句“血作陈陶泽中水”,便叫人痛心,乃至目不忍睹。
这一开头,把唐军的死,写得很沉重。
至于下面“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两句,不是说人死了,野外没有声息了,而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
是说战罢以后,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天空显得清虚,天地间肃穆得连一点声息也没有,好像天地也在沉重哀悼“四万义军同日死”这样一个悲惨事件,渲染“天地同悲”的气氛和感受。
诗的后四句,从陈陶斜战场掉转笔来写长安。
写了两种人,一是胡兵,一是长安人民。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两句活现出叛军得志骄横之态。
胡兵想靠血与火,把一切都置于其铁蹄之下,但这是怎么也办不到的,读者于无声处可以感到长安在震荡。
人民抑制不住心底的悲伤,他们北向而哭,向着陈陶战场,向着肃宗所在的彭原方向啼哭,更加渴望官军收复长安。
一“哭”一“望”,而且中间着一“更”字,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情绪。
陈陶之战伤亡是惨重的,但是杜甫从战士的牺牲中,从宇宙的沉默气氛中,从人民流泪的悼念,从他们悲哀的心底上仍然发现并写出了悲壮的美。
它能给人们以力量,鼓舞人民为讨平叛乱而继续斗争。
从这首诗的写作,说明杜甫没有客观主义地展览伤痕,而是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他根据战争的正义性质,写出了人民的感情和愿望,表现出他在创作思想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参考资料: 1、 余恕诚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51-452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3190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