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蓝田崔氏庄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

醉把茱萸仔细看。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人老了,又面对着悲凉萧瑟的秋色,只好勉强宽慰自己了。

今日恰逢重阳佳节,我也来了兴致,和大家在一起尽情欢乐。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惭愧的是,我的头发稀稀落落,因担心帽子被风吹走,笑请旁人把我的帽子扶正。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蓝溪的水远远地从千条溪涧中流过来,玉山高耸冷峻,两峰并峙,千古不变。

明年此会知谁健?

醉把茱萸仔细看。

明年我们再相聚时,谁还健在呢?

不如多饮几杯酒,拿起茱萸好好看看,期望明年再相会。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45 2、 徐永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73-474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强:勉强。

今:一作“终”。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吹帽:此处用“孟嘉落帽”的典故。

倩:请。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蓝水:即蓝溪,在蓝田山下。

玉山:即蓝田山。

明年此会知谁健?

醉把茱萸仔细看。

健:一作“在”。

醉:一作“再”。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45 2、 徐永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73-474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人老了,又面对着悲凉萧瑟的秋色,只好勉强宽慰自己了。

今日恰逢重阳佳节,我也来了兴致,和大家在一起尽情欢乐。

强:勉强。

今:一作“终”。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惭愧的是,我的头发稀稀落落,因担心帽子被风吹走,笑请旁人把我的帽子扶正。

吹帽:此处用“孟嘉落帽”的典故。

倩:请。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蓝溪的水远远地从千条溪涧中流过来,玉山高耸冷峻,两峰并峙,千古不变。

蓝水:即蓝溪,在蓝田山下。

玉山:即蓝田山。

明年此会知谁健?

醉把茱萸仔细看。

明年我们再相聚时,谁还健在呢?

不如多饮几杯酒,拿起茱萸好好看看,期望明年再相会。

健:一作“在”。

醉:一作“再”。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45 2、 徐永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73-474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

醉把茱萸仔细看。

  此为杜甫七律中的代表作。

此诗首联就用对仗,诗句宛转自如。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老去”停顿,为一层,“悲秋”停顿,为一层,“强自宽”又停顿,又为一层;

“兴来”停顿,为一层,“今日”停顿,为一层,“尽君欢”又停顿,又为一层。

诗意层层变化,错落有致。

  颔联用“孟嘉落帽”的典故,把诗人内心悲凉而又强颜欢笑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人老了,怕帽一落,显露出他的萧萧短发,作者以此为“羞”,所以风吹帽子时,笑着请旁人帮他正一正。

这里用“孟嘉落帽”的典故。

王隐《晋书》:“孟嘉为桓温参军,九日游龙山,风至,吹嘉帽落,温命孙盛为文嘲之。

”杜甫曾授率府参军,此处以孟嘉自比,合乎身份。

然而孟嘉落帽显出名士风流蕴藉之态,而杜甫此时心境不同,他怕落帽,反让人正冠,显出别是一番滋味。

说是“笑倩”,实是强颜欢笑,骨子里透出一缕伤感、悲凉的意绪。

这一联用典入化,传神地写出杜甫那几分醉态。

宋代杨万里说:“孟嘉以落帽为风流,此以不落帽为风流,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

”(《诚斋诗话》)   颈联更是不同凡响,笔力挺峻。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按照一般写法,颈联多半是顺承前二联而下,那此诗就仍应写叹老悲秋。

诗人却猛然推开一层,笔势陡起,以壮语唤起一篇精神。

这两句描山绘水,气象峥嵘。

蓝水远来,千涧奔泻,玉山高耸,两峰并峙。

山高水险,令诗人只能仰视,让他感到振奋。

用“蓝水”、“玉山”相对,色泽淡雅;

用“远”、“高”拉出开阔的空间;

用“落”、“寒”稍事点染,既标出深秋的时令,又令读者有高危萧瑟之感。

诗句豪壮中带几分悲凉,雄杰挺峻,笔力拔山。

  尾联看似平淡,实则饱含深意。

“明年此会知谁健?

醉把茱萸仔细看。

”当诗人抬头仰望秋山秋水,如此壮观,低头再一想,山水无恙,人事难料,他自己已这样衰老,不能生活得长久。

所以他趁着几分醉意,手把着茱萸仔细端详:“茱萸呀茱萸,明年此际,还有几人健在,佩带着你再来聚会呢?

”上句一个问句,表现出诗人沉重的心情和深广的忧伤,含有无限悲天悯人之意。

下句用一“醉”字,妙绝。

若用“手把”,则嫌笨拙,而“醉”字却将全篇精神收拢,鲜明地刻画出诗人此时的情态:虽已醉眼蒙眬,却仍盯住手中茱萸细看,不置一言,却胜过万语千言。

  这首诗跌宕腾挪,酣畅淋漓,前人评价说:“字字亮,笔笔高。

”(《读杜心解》)诗人满腹忧情,却以壮语写出,诗句显得慷慨旷放,凄楚悲凉。

参考资料: 1、 徐永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73-474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3196388.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