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夜 文翻注译赏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凉气阵阵袭入卧室,月光把庭院的角落都洒满了。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好一个清秋月夜!
夜越来越凉,露水越来越重,在竹叶上凝聚成许多小水珠儿,不时地滴滴答答地滚落下来;
此时月照中天,映衬得小星星黯然失色,像瞌睡人的眼,忽而睁,忽而闭。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月亮已经西沉,大地渐渐暗下来,只看到萤火虫提着小灯笼,闪着星星点点微弱的光;
那竹林外小溪旁栖宿的鸟儿,已经睡醒,它们互相呼唤着,准备结伴起飞,迎接新的一天。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这一夜思考着千桩万桩的事,哪一桩不与战事有关?
彻夜难眠啊,只能枉自悲叹如此良夜白白地逝去。
参考资料: 1、 何庆善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59-560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凉:凉气。
侵:侵袭。
卧内:卧室,内室。
《史记·魏公子列传》:“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
”野:野外。
满:一作“遍”。
庭隅(yú):庭院的角落。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重(zhòng)露:浓重的露水。
涓(juān)滴:水点,极少的水。
《孙绰子》:“时雨沾乎地中,涓滴可润。
”《艺文类聚》卷一百引晋李颙《经涡路作》诗:“亢阳弥十旬,涓滴未暂舒。
”稀星:稀疏的星。
乍(zhà)有无:忽而有忽而无。
乍:忽然。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暗飞”二句:一作“飞萤自照水,宿鸟竞相呼”。
暗飞:黑暗中飞行。
自照:自己照亮自己。
水宿(sù):谓栖息于水。
相(xiāng)呼:相互叫唤。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干(gān)戈:指战争。
《史记·儒林列传序》:“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
”空(kōng):白白地。
清夜徂(cú):是说清静的夜晚易逝。
徂:消逝,流逝。
《长门赋》:“徂清夜于洞房。
” 参考资料: 1、 何庆善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59-560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凉气阵阵袭入卧室,月光把庭院的角落都洒满了。
凉:凉气。
侵:侵袭。
卧内:卧室,内室。
《史记·魏公子列传》:“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
”野:野外。
满:一作“遍”。
庭隅(yú):庭院的角落。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好一个清秋月夜!
夜越来越凉,露水越来越重,在竹叶上凝聚成许多小水珠儿,不时地滴滴答答地滚落下来;
此时月照中天,映衬得小星星黯然失色,像瞌睡人的眼,忽而睁,忽而闭。
重(zhòng)露:浓重的露水。
涓(juān)滴:水点,极少的水。
《孙绰子》:“时雨沾乎地中,涓滴可润。
”《艺文类聚》卷一百引晋李颙《经涡路作》诗:“亢阳弥十旬,涓滴未暂舒。
”稀星:稀疏的星。
乍(zhà)有无:忽而有忽而无。
乍:忽然。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月亮已经西沉,大地渐渐暗下来,只看到萤火虫提着小灯笼,闪着星星点点微弱的光;
那竹林外小溪旁栖宿的鸟儿,已经睡醒,它们互相呼唤着,准备结伴起飞,迎接新的一天。
“暗飞”二句:一作“飞萤自照水,宿鸟竞相呼”。
暗飞:黑暗中飞行。
自照:自己照亮自己。
水宿(sù):谓栖息于水。
相(xiāng)呼:相互叫唤。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这一夜思考着千桩万桩的事,哪一桩不与战事有关?
彻夜难眠啊,只能枉自悲叹如此良夜白白地逝去。
干(gān)戈:指战争。
《史记·儒林列传序》:“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
”空(kōng):白白地。
清夜徂(cú):是说清静的夜晚易逝。
徂:消逝,流逝。
《长门赋》:“徂清夜于洞房。
” 参考资料: 1、 何庆善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59-560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吴齐贤《论杜》曰:“唐人作诗,于题目不轻下一字,而杜诗尤严。
”此诗题目却有点悖于常理。
按说,疲倦只有在紧张的劳作之后才会产生,夜间人们休息安眠,应不会“倦”。
因此,诗人夜里为什么会疲倦是这首诗的一条重要线索。
起句云:“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竹”、“野”二字,不仅暗示出诗人宅旁有竹林,门前是郊野,也分外渲染出一派秋气:夜风吹动,竹叶萧萧,入耳分外生凉,真是“绿竹助秋声”;
郊野茫茫,一望无际,月光可以普照,更显得秋空明净,秋月皓洁。
开头十个字,勾画出清秋月夜村居的特有景况。
三、四两句紧紧相承,又有所变化:“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上句扣竹,下句扣月。
时间已经是深夜了。
五、六两句又转换了另外一番景色:“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这是秋夜破晓前的景色。
以上六句,把从月升到月落的秋夜景色,描写得历历在目。
虽然这六句全写自然景色,单纯写“夜”,没有一字写“倦”,但在这幅“秋夜图”中,不仅有绿竹、庭院、朗月、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其实还有这些景物的目击者──诗人自己。
他孤栖“卧内”,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一会儿拥被支肘,听窗外竹叶萧萧,露珠滴答;
一会儿对着洒满庭院的溶溶月光,沉思默想;
一会儿披衣而起,步出庭院,仰望遥空,环视旷野,心事浩茫。
这一夜从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
彻夜不眠,他该有多么疲倦啊!
这样就有了这些疑问:如此清静、凉爽的秋夜,诗人为何不能酣眠?
有什么重大的事苦缠住他的心?
诗的最后两句诗人直吐胸臆:“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原来他是为国事而忧心。
“万事干戈里”,诗人非常深切地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难怪他坐卧不安,彻夜难眠。
但是,当时昏君庸臣当政,有志之士横遭贱视和摒弃,诗人自己也是报国无门。
故诗的结语云:“空悲清夜徂!
”“空悲”二字,抒发了诗人无限感慨与忧愤。
诗的最后两句,对全篇起了“点睛”的作用。
这两句的出现使前面所描写的那些自然景物显现出一层新的光彩,它们无一不寄寓着诗人忧国忧时的感情,与诗人的心息息相通:由于诗人为国事而心寒,故分外感到“竹凉侵卧内”;
由于诗人叹息广大人民的乱离之苦,故对那如泪珠滚动般的“重露成涓滴”之声特别敏感;
那光华万里的“野月”,使诗人思绪向广阔和遥远的空间驰骋;
那乍隐乍现、有气无力的“稀星”,似乎显示出诗人对当时政局动荡不定的担心;
至于那暗飞自照的流萤,相呼结伴的水鸟,则更明鲜地衬托出诗人“消中只自惜,晚起索谁亲”(《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的孤寂心情。
前人赞美杜诗“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乎外而远且大”(明谢榛《四溟诗话》)。
这首诗中由于诗人以“情眼”观景、摄景,融情于景,故诗的字面虽不露声色,只写“夜”,不言“倦”,只写“耀乎外”的景,不写“融乎内”的情,但诗人的羁孤老倦之态,忧国忧时之情,已从这特定的“情中之景”里鲜明地流露出来。
在这里,情与景,物与我,妙合无垠,情寓于景,景外合情,有一咏三叹,余韵无尽的效果。
这首诗的构思布局精巧玲珑。
全诗起承转合,井然有序。
前六句写景,由近及远,由粗转细,用空间的变换暗示时间的推移,画面变幻多姿,情采步步诱人。
诗的首联“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峭拔而起,统领下两联所写之景。
设若此两句写作“夜凉侵卧内,明月满庭隅”,不仅出语平庸,画面简单,而且下面所写之景也无根无绊。
因为无“竹”,“重露”就无处“成涓滴”;
无“野”,飞萤之火、水鸟之声的出现,就不知从何而来。
由“竹”、“野”二字,可见诗人炼字之精,构思布局之细。
此诗结尾由写景转入抒情,似断实联,外断内联,总结了全篇所写之景,点明了题意,使全诗在结处翼然振起,情景皆活,焕发出异样的光彩。
参考资料: 1、 何庆善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59-560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3210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