缚鸡行 文翻注译赏
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
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
虫鸡于人何厚薄,我斥奴人解其缚。
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
小奴绑缚了鸡子预备上市出售,鸡儿被缚急了正喧叫挣扎不停。
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
家里人最讨厌鸡儿食虫又啄粟,未想到鸡儿卖出难逃宰烹厄运。
虫鸡于人何厚薄,我斥奴人解其缚。
昆虫鸡子与人有什么厚薄可言,我责备那小奴快解绳放鸡一命。
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啊,鸡与虫的得失无终无了啊,我倚楼阁注目寒江而思潮难平。
参考资料: 1、 张忠纲.杜甫诗选:中华书局,2009:238 2、 孙建军.《全唐诗》选注:线装书局,2002:1855 3、 孙士英.酉鸡起舞: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95-96
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
喧争:吵闹争夺。
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
食虫蚁:指鸡飞走树间啄食虫蚁。
虫鸡于人何厚薄,我斥奴人解其缚。
斥:斥责。
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得失:指用心于物。
无了时:没有结束的时候。
山阁:建在山中的亭阁。
参考资料: 1、 张忠纲.杜甫诗选:中华书局,2009:238 2、 孙建军.《全唐诗》选注:线装书局,2002:1855 3、 孙士英.酉鸡起舞: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95-96
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
小奴绑缚了鸡子预备上市出售,鸡儿被缚急了正喧叫挣扎不停。
喧争:吵闹争夺。
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
家里人最讨厌鸡儿食虫又啄粟,未想到鸡儿卖出难逃宰烹厄运。
食虫蚁:指鸡飞走树间啄食虫蚁。
虫鸡于人何厚薄,我斥奴人解其缚。
昆虫鸡子与人有什么厚薄可言,我责备那小奴快解绳放鸡一命。
斥:斥责。
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啊,鸡与虫的得失无终无了啊,我倚楼阁注目寒江而思潮难平。
得失:指用心于物。
无了时:没有结束的时候。
山阁:建在山中的亭阁。
参考资料: 1、 张忠纲.杜甫诗选:中华书局,2009:238 2、 孙建军.《全唐诗》选注:线装书局,2002:1855 3、 孙士英.酉鸡起舞: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95-96
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
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
虫鸡于人何厚薄,我斥奴人解其缚。
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缚鸡行》大约在公元766年(代宗大历元年)夏历岁暮作于夔州西阁。
诗人于偶然之中,看到家中小仆人正在捆鸡,要拿到市上去卖,而鸡被捆得着急,边叫边挣扎,似乎在向人提出抗议。
“相喧争”三字,将小鸡人格化,使缚鸡这个细节充满了生动活泼的生活情趣。
诗人一询问,原来是因为家中的人怕鸡吃掉蚂蚁之类的小虫,有伤生灵,所以要卖掉它。
然而诗人仔细一想,鸡卖出去不是也要遭受宰杀的厄运吗?
为什么人对虫子要施以厚恩,而对鸡却要报以刻薄呢?
诗人对此似有所悟,立即命令小仆人解缚放鸡。
然而诗人再仔细想想,放了鸡,虫蚁不是又要遭受灾难了吗?
反复想来,实在没有万全之策,于是只好倚靠在山阁上,注视着寒冷的江面,江水正浩浩东去,远处是迷蒙的烟霭,一片苍茫。
诗中似乎表现了一种道家的思想。
据《庄子·列御寇》:“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因而,陈师道说:“鸡虫得失,不如两忘而寓于道。
”(《杜诗镜铨》引)但似乎又是佛家的思想。
王右仲说:“公晚年溺佛,意主慈悲不杀,见鸡食虫蚁而怜之,遂命缚鸡出卖。
见其被缚喧争,知其畏死,虑及卖去遭烹,遂解其缚,又将食虫蚁矣。
鸡得则虫失,虫得则鸡失,世间类者甚多,故云‘无了时’。
计无所出,只得‘注目寒江倚山阁’而已。
”(《杜臆》) 当时,天下战乱已久,国家和人民都陷于苦难中,一时还无法摆脱困境。
杜甫虽有匡时济世之志,但年老力衰,已“无力正乾坤”。
萧涤非先生说:“感到‘无力正乾坤’的诗人是很难做到飘飘然的。
白居易有这样两句诗:‘外容闲暇中心苦,似是而非谁得知?
’我以为这对于我们理解杜甫这一貌似达观的形象很有帮助。
”(《杜甫诗选注》)可见诗中仍然表现了作者对时局的深切关心,流露了对国家、人民的忧虑,在计无所出的情况下,无可奈何的苦闷心情。
此诗的别致之处,还表现在语言上。
杜诗语言的基本风格,是千锤百炼而严整精工,但此诗语言却平朴自然,采用散文化的句法,显得平易顺当。
“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
”如同当面交谈,读来亲切动人。
这与表现细小的生活情节,与抒发表面看来轻松的感情,是极为适宜的。
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评论说:“《缚鸡行》自是一段好议论,至结语之妙,非他人所能企及也。
”他还引了李德远的拟作《东西船行》进行比较:“‘东船得风帆席高,千里瞬息轻鸿毛。
西船见笑苦迟钝,流汗撑折百张篙。
明日风翻波浪异,西笑东船却如此。
东西相笑无已时,我但行藏任天理。
’此诗语意极工,几于得夺胎法。
但‘行藏任天理’,与‘注目寒江’,不可同日语耳。
”而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更是一语破的:“宕开一笔,妙不说尽。
”的确,此诗最纯之处就在于结句。
一是在结尾处故意采用逸宕手法,由议论而转入写景,使得篇末产生变化,通篇由平实入空灵,摇曳生姿;
二是将上面所议论的内容突然收起,将欲尽未尽之意如盐著水般地化入景中,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品味和领悟,从而引发出深沉的思考,显得含蕴无穷,韵味悠长。
《东西船行》的结句“行藏任天理”之所以不能与“注目寒江”同日而语,就在于已经把道理说尽,没有回味的余地。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290-292页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3235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