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文翻注译赏
湖阔兼云雾,楼孤属晚晴。
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
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
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
湖阔兼云雾,楼孤属晚晴。
洞庭湖广阔无边还兼有风起云涌,岳阳楼孤独无依又处于晚霞放晴。
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
裴使君把我当徐孺子那样对待礼遇有加,我应和着裴使君就像应和着谢宣城。
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
我感觉我就像湖岸积雪之中的一丛梅花绽放了,我还感觉我就像百草一样从春天泥土里萌生。
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
我哪敢违背渔父的关问呢?
我从此就要更改我原来的念头不再像屈原那样去南行。
参考资料: 1、 杜甫著,杜甫全集 3,珠海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第1597页 2、 杨国孚等编著,韵译历代经典诗词歌赋曲,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1.12,第182页
湖阔兼云雾,楼孤属晚晴。
阔:与孤相照。
属(zhǔ):当也。
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
徐孺子:豫章南昌人。
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
谢宣城:《谢眺传》:除秘书丞,未拜,仍转中书郎,出为宣城太守。
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
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
“敢违渔父问”:怎么敢违背渔夫的关问呢?
引自《楚辞》:“屈原既放,游于江潭,渔父见而问之。
”“从此更南征”:从此之后就要更改原来的念头不再去南行了。
引自《离骚》:“济沅湘兮南征。
” 参考资料: 1、 杜甫著,杜甫全集 3,珠海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第1597页 2、 杨国孚等编著,韵译历代经典诗词歌赋曲,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1.12,第182页
湖阔兼云雾,楼孤属晚晴。
洞庭湖广阔无边还兼有风起云涌,岳阳楼孤独无依又处于晚霞放晴。
阔:与孤相照。
属(zhǔ):当也。
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
裴使君把我当徐孺子那样对待礼遇有加,我应和着裴使君就像应和着谢宣城。
徐孺子:豫章南昌人。
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
谢宣城:《谢眺传》:除秘书丞,未拜,仍转中书郎,出为宣城太守。
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
我感觉我就像湖岸积雪之中的一丛梅花绽放了,我还感觉我就像百草一样从春天泥土里萌生。
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
我哪敢违背渔父的关问呢?
我从此就要更改我原来的念头不再像屈原那样去南行。
“敢违渔父问”:怎么敢违背渔夫的关问呢?
引自《楚辞》:“屈原既放,游于江潭,渔父见而问之。
”“从此更南征”:从此之后就要更改原来的念头不再去南行了。
引自《离骚》:“济沅湘兮南征。
” 参考资料: 1、 杜甫著,杜甫全集 3,珠海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第1597页 2、 杨国孚等编著,韵译历代经典诗词歌赋曲,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1.12,第182页
湖阔兼云雾,楼孤属晚晴。
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
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
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
大历四年春,诗人离开岳阳至潭州、郴州等地时是由白马潭(今湘阴境内)裴隐宅出发的。
首联描写与洞庭湖阔大之景,次联“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写出了杜甫把自己比做东汉时的名贤徐稚,把裴使君比做礼贤下士的陈蕃,可知杜甫在岳阳的数月,受到了非常好的款待。
谢宣城指南北朝齐时的诗人谢眺。
他文章清丽,擅长五言诗,曾出任宣城太守,故又有谢宣城之称。
杜甫在此处,把裴使君比为谢眺,甚为赞誉。
“诗接”一语杜甫对裴使君诗歌的唱对。
裴使君如此礼遇款待,一同登楼共赏湖光山色。
此时此刻,杜甫心情能不激动。
杜甫到岳阳对裴使君说,也是十分高兴的。
当看到饥寒交迫的老友,如此落寞,给以温暖的款待是必然的。
故杜甫在岳阳时得到了精神和物质上的安慰。
故有“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
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的诗唏。
最后两句,历来见仁见智。
对“渔父问”的典故,凡读过《屈原列传》的人都会记得渔父劝说屈原“与世推移”“随其流扬其波”的话。
那么,杜甫用此典其意何在呢?
“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
”是称赞裴使君的,这应该没有疑义。
称赞的原因,我想绝不只是场面上的客套。
不管出于何种动机,裴使君款待了杜甫,且陪杜甫(不是杜甫陪裴使君)登楼远眺。
但仅仅因为这一点就口不对心地妄加颂辞,恐怕不是杜甫一贯的为人处事的风格。
在江陵时,杜甫就曾多次称颂过镇守荆州的阳城郡王卫伯玉——尽管卫伯玉并不是科举出身,也不懂诗词歌赋,但他却掌管着荆州的军政大权。
杜甫的称赞其实是一种“感情投资”,希望以文词上发自内心的赞美博得卫的好感,再次“托身官府”续写在成都时与严武相交的翻版故事。
可惜的是,卫伯玉不是严武,杜甫的“示爱”在今天看来便成了一种可笑而又令人心痛的单相思。
以此来推演,也可以把《陪裴使君登岳阳楼》看作是杜甫在江陵一系列诗作的续篇。
杜甫此时对裴使君能收留、重用自己是心存希望的,从诗中可以看出,裴使君也是文人出身,而文人就应该对我杜甫这样的大诗人礼遇、关照、抚慰甚至起用的。
只是这样的心思不能明言,毕竟与裴使君素昧平生,自己对裴使君的为人还不太清楚。
所以,只能在诗的结尾含蓄地借典喻事道出自己的愿望:希望你裴使君像陈蕃那样,待我如徐孺子,那么我就可以违背渔父的劝说,留在岳阳从此不再“与世推移”,不用再漂泊流浪了;
换言之,如果你裴使君不能“礼加徐孺子”,那么我岂敢违背渔父的劝说,只好“与世推移”,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跟着感觉走”,继续无奈地“南征”。
可能裴使君没有读出杜甫的意思或者是领会了而装作不知、不愿理睬,总之,杜甫很快离开了岳阳奔向衡州。
从某种意义上说,岳阳其实是杜甫的另一个伤心之地(只是伤心的程度不如在江陵,因为他对留在岳阳本没有抱太大的希望)。
但离开岳阳后不久后所作的《南征》诗中的“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两句,分明道出了心中的不满与愤慨,这其中,恐怕也应该分一点儿给岳阳及岳阳的裴使君吧。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3237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