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兴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骥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

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

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

鹿门携不遂,雁足系难期。

天地军麾满,山河战角悲。

傥归免相失,见日敢辞迟。

骥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

骥子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前年牙牙学语的时候。

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

就知道问家里来的客人的姓名,也能背诵我的的诗了。

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

世道不太平可怜骥子还是个小孩子,家中贫困,全部仰仗你母亲来照应。

鹿门携不遂,雁足系难期。

未能携全家一同避难,不知道何时才能互通音信。

天地军麾满,山河战角悲。

全国到处是举着麾旗的军队,战乱不止。

傥归免相失,见日敢辞迟。

倘若我能回去跟家人相聚,那就一定要争取早日见面,决不拖延。

参考资料: 1、 胡光舟,周满江主编,中国历代名诗分类大典(4),文本人民出版社,1990.07,第594页 2、 徐志福编著,古今名人教子诗赏析,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0.06,第20页

骥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

骥(jì)子:杜甫儿子宗武的小名,这一年刚五岁。

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

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指骥子三岁时,知道问家里来人来客的姓名,能背诵他父亲的诗。

这是称赞骥子的颖悟。

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

渠:他,指骥子。

仰:依赖。

鹿门携不遂,雁足系难期。

鹿门:山名,在襄阳(今属湖北)境内,汉江东岸。

东汉末,天下大乱,庞德公携全家隐居于此。

后成为隐居地的代称,这里意思是未能携全家一同避难。

不遂:不成。

雁足:事见《汉书·苏武传》,大意是,汉求苏武,匈奴单于诡言已死。

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大泽中,于是声称:汉天子射上林苑中,得雁,足系帛书,知武所在。

单于大惊,只好放还苏武。

此处指难以料定何时才能互通音信。

天地军麾满,山河战角悲。

军麾(huī):军旗。

形容全国各地都处于战乱之中。

战角:军中号角。

傥归免相失,见日敢辞迟。

傥:通“倘”,如果。

免相失:免于相互离散。

迟:延迟。

参考资料: 1、 胡光舟,周满江主编,中国历代名诗分类大典(4),文本人民出版社,1990.07,第594页 2、 徐志福编著,古今名人教子诗赏析,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0.06,第20页

骥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

骥子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前年牙牙学语的时候。

骥(jì)子:杜甫儿子宗武的小名,这一年刚五岁。

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

就知道问家里来的客人的姓名,也能背诵我的的诗了。

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指骥子三岁时,知道问家里来人来客的姓名,能背诵他父亲的诗。

这是称赞骥子的颖悟。

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

世道不太平可怜骥子还是个小孩子,家中贫困,全部仰仗你母亲来照应。

渠:他,指骥子。

仰:依赖。

鹿门携不遂,雁足系难期。

未能携全家一同避难,不知道何时才能互通音信。

鹿门:山名,在襄阳(今属湖北)境内,汉江东岸。

东汉末,天下大乱,庞德公携全家隐居于此。

后成为隐居地的代称,这里意思是未能携全家一同避难。

不遂:不成。

雁足:事见《汉书·苏武传》,大意是,汉求苏武,匈奴单于诡言已死。

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大泽中,于是声称:汉天子射上林苑中,得雁,足系帛书,知武所在。

单于大惊,只好放还苏武。

此处指难以料定何时才能互通音信。

天地军麾满,山河战角悲。

全国到处是举着麾旗的军队,战乱不止。

军麾(huī):军旗。

形容全国各地都处于战乱之中。

战角:军中号角。

傥归免相失,见日敢辞迟。

倘若我能回去跟家人相聚,那就一定要争取早日见面,决不拖延。

傥:通“倘”,如果。

免相失:免于相互离散。

迟:延迟。

参考资料: 1、 胡光舟,周满江主编,中国历代名诗分类大典(4),文本人民出版社,1990.07,第594页 2、 徐志福编著,古今名人教子诗赏析,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0.06,第20页

骥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

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

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

鹿门携不遂,雁足系难期。

天地军麾满,山河战角悲。

傥归免相失,见日敢辞迟。

  杜甫有二子,长子名宗文,次子名宗武,宗武乳名骥子。

《遣兴》这首诗怀念的对象是儿子,慈爱之情溢于全篇。

  这是一首排律(俗称长律),中间四联全是对仗。

全诗可分三层,“骥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

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

”前两联回忆过去,写骥子两三岁时颖悟过人,就能问知来客的姓名及能背诵杜甫的诗句;

杜甫通过回忆前年牙牙学语时娇趣的憨态,极力把儿子宗武可怜可爱、天真无邪的神态表达出来,激起读者的同情,催发读者亲子之情。

中间两联“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

鹿门携不遂,雁足系难期。

”写骥子当前的遭遇,因逢“世乱”,居无定所,又值父亲外出,音信全无,只能仰赖母亲的爱抚,更让诗人后悔不已的是没能携带全家一起逃难,以致如今分隔两地,不知何时才能互通音信;

最后两联“天地军麾满,山河战角悲。

傥归免相失,见日敢辞迟。

”描写上的是一副国破乱世的情景,到处都是举着军旗的军队,号角声声激起诗人心中无限悲凉,于是诗人感叹曰,如果能有举家团圆的机会,必定不敢迟慢,表达了诗人在这种国破家碎的情况下急切盼望和平及和全家团聚的急切心情。

  这首诗先写过去是有深刻用意的。

按作诗的时间来推算,骥子“学语时”当为公元755年,战乱还没有发生,可是谁也没有料想到就在这年的十一月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战争波及广大地区,使千万个家庭流离失所。

诗人先写骥子在先前的颖悟的表现,再写他在战争中的遭遇,就更能引起读者的同情。

此外,从“怜渠小”“仰母慈”诸语中还能看出诗人因未能尽到自己的责任而深感内疚的心情。

参考资料: 1、 李志敏编著,唐诗名篇鉴赏 超值珍藏版,京华出版社,2011.05,第100页 2、 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自读课本 八年级 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第351页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3265181.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