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思

作者: 皇甫冉 朝代: 唐代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层城 一作:秦城)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莺歌燕语预报了临近新年,马邑龙堆是几千里的疆边。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层城 一作:秦城)家住京城比邻着汉室宫苑,心随明月飞到边陲的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织锦回文诉说思念的长恨,楼上花枝取笑我依然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请问你主帅车骑将军窦宪,何时班师回朝刻石燕然山。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3 :232 .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马邑:秦所筑城名,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

龙堆:白龙堆得简称,指沙漠。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层城 一作:秦城)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

苑:这里指行宫。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机中句,窦滔为苻坚秦州刺史,后谪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

共八百四十字,纵横反覆,皆成文意。

论:表露,倾吐。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为问两句: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

元戎:犹主将。

返旆:犹班师。

勒:刻。

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3 :232 .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yì)龙堆路几千。

莺歌燕语预报了临近新年,马邑龙堆是几千里的疆边。

马邑:秦所筑城名,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

龙堆:白龙堆得简称,指沙漠。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层城 一作:秦城)家住京城比邻着汉室宫苑,心随明月飞到边陲的胡天。

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

苑:这里指行宫。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织锦回文诉说思念的长恨,楼上花枝取笑我依然独眠。

机中句,窦滔为苻坚秦州刺史,后谪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

共八百四十字,纵横反覆,皆成文意。

论:表露,倾吐。

为问元戎(róng)窦(dòu)车骑,何时返旆(pèi)勒燕然。

请问你主帅车骑将军窦宪,何时班师回朝刻石燕然山。

为问两句: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

元戎:犹主将。

返旆:犹班师。

勒:刻。

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3 :232 .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层城 一作:秦城)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这首诗题为《春思》,大意是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

在明媚的春日里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反侵略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

盛唐是社会相对安定的时期,但边境战争却并未停息。

前方将士与家乡亲人相互思念之情。

仍然是诗人们吟咏的重要主题。

这一类诗作总的来说具有较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内容也较为充实。

由于富有真情实感.其中不乏千古传涌的佳作。

  首联“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对比鲜明,动人心弦。

“莺啼燕语”,这是和平宁静的象征;

新年佳节,这是亲人团聚的时辰。

但是,另一方面,在那遥远的边关,从征的亲人却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得到这温情。

上句“莺啼燕语”四字,写得色彩浓丽,生意盎然。

使下句“马邑龙堆”,更显得沉郁悲壮。

诗人好似信笔而下,但震撼力却很强。

  良辰美景,未必便能带来欢乐;

温柔乡里,最易惹动离情。

“家住秦城邻汉苑”,秦城指咸阳,汉苑指长安。

诗中的女主人公虽然目睹京畿的繁华与和平,却是“心随明月到胡天”,早巳飞到丈夫的身边。

关河万里,能隔断人的形体,却隔不断心灵的呼唤,而作为心灵交通媒介的,大概只有那普照万方的明月了。

  为了寄托无穷的思念,女主人公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仿照古人故事,为远方的夫君织一幅锦字回文诗。

回文诗循环可读,无始无终,思妇的离恨也缠绵不尽,地久天长。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上句一个“论”字。

下句一个“笑”字,都是拟人化的写法。

锦字回文诗的内容。

无非离情别恨。

锦字诗有多长,恨便有多长,锦字诗无穷,恨也无穷。

楼上花枝本无情,然而在诗人眼中。

那花团锦簇的样子,很像是在嘲笑独眠之人。

  诗的结尾笔锋一转,提出一个意义深远的问题:“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不问别人而问元戎,因为他是军中主帅:你什么时候才能得胜班师,勒石而还?

女主人公对亲人的思念是痛苦而深挚的,然而她也深明大义。

她当然懂得,只有彻底战胜了敌人,才会有不光自己,同时也包括普天之下所有离散家庭的重新团聚。

就这样,诗中女主人公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统一起来,赋予了这首诗以比较积极的社会意义。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七)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03-105 .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33455338.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