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清秋望不极,迢遰起曾阴。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

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

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清秋望不极,迢遰起曾阴。

秋天一眼望去清旷无极,远处隐隐约约荡起层云。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

水天相接空中一片明净,一座孤城呈现云雾深深。

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

秋风吹起枯叶更快脱落,眺望远山太阳刚刚下沉。

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孤独的白鹤为何回得晚,要知道昏鸦早已宿满林。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50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五):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06 3、 张忠刚.杜甫诗选:中华书局,2005:175-176

清秋望不极,迢遰起曾阴。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

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

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这首诗是诗人于边秋野望而作,全篇都是写望中所见之景物。

  第一句是总写清秋时节的“望”。

望秋天景色清旷无极,这就很好的表现“远水天净”。

接下来是写景。

写云,云是如何,是遥远的,重叠的。

如此的云就表现了此时的天气是不错的。

然后从云写到水,从水写到城,虽仍是远景但逼近了一些。

水天相接的地方,一片明净,孤城外,雾气缭绕。

这样一写,就由首联的不错天气转进了一些悲凉的气氛。

  但作者不仅写这么一点点悲凉。

“叶稀风更落”,就是“风起,叶稀更落”,由颔联转向近景,并深入的画出了悲凉,第六句写落日,再变成了远景:夕阳刚刚沉入高远的山。

这里,秋天的凉意更有力量的射出。

最后一联,融入了作者深沉的情感:孤独的鹤,为何归晚?

那些昏鸦早已宿满了树林。

结合作者当时的境况不难发现,当时的作者已无落足之地,安史叛军攻陷洛阳,本欲前往洛阳的杜甫被迫退回秦、华,有家不能回,一种哀痛便油然而生,所以见到孤鹤(作者自喻)晚归,便认为是昏鸦(安史叛军)占据了树林。

  这首诗自上而下无不表现出秋天的悲凉,而作者内心更深层的悲凉正是安史之乱所造成的,这就含蓄而有力的批判了安史之乱对国家与人民带来的灾难。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五):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06 2、 张忠刚.杜甫诗选:中华书局,2005:175-176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3376845.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