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溪亭

作者: 戴叔伦 朝代: 唐代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苏溪亭边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

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象《西洲曲》里的那人是谁呢?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

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lán)。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lán)。

苏溪亭边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

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象《西洲曲》里的那人是谁呢?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

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与《兰溪棹歌》相近。

戴叔伦公元780年在(唐德宗建中元年)旧历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令,苏溪在今浙江省义乌市苏溪镇,与浙江省东阳市不远,这首诗大约是他在这段期间所作的。

  诗中所写的景是暮春之景,情是怨别之情。

“苏溪亭上草漫漫”,写出地点和节候。

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

这时的溪边亭上,“春草碧色,春水渌波”,最容易唤起人们的离愁别绪,正为下句中的倚阑人渲染了环境气氛。

“谁倚东风十二阑”,以设问的形式,托出倚阑人的形象。

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的那人是谁呢?

这凝眸沉思的身姿,多像《西洲曲》里的人:“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阑干头。

阑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   这位倚阑人眼中所见、心中所思的是什么呢?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

虽是眼中之景,却暗喻着心中之情:游子不归,红颜将老。

“一汀烟雨杏花寒”,正是“春事晚”的具体描绘。

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

这景色具体而婉曲地传出倚阑人无端的怅惘,不尽的哀愁。

如此写法,使无形之情因之而可见,无情之景因之而可思。

宋人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词里的警句:“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可能就是受到这首唐诗的启发的。

  四句诗全是写景,而景语即情语,情景融浑无迹。

诗人描写暮春景色浓郁而迷蒙,恰和倚阑人沉重而忧郁的心情契合相印,诗韵人情,隽永醇厚。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677页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37240947.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