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赞公房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杖锡何来此,秋风已飒然。

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

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

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

杖锡何来此,秋风已飒然。

高僧怎么也会来到这里?

在这秋风飒飒的季节我与您相逢。

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

阴雨撂荒了您深院的菊花,严霜欺倒了半池莲影。

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

遭到放逐又岂能违背心性?

身居荒野也未能放弃禅宗。

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

今夜与您相逢共宿,陇上的明月也向我们现出圆圆的光影。

参考资料: 1、 《禅诗精选》(姜子夫主编).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024页 2、 韩成武 张志民,.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274页

杖锡何来此,秋风已飒然。

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

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

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

  诗人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被贬弃官,暂居秦州,不意遇到了谪置此地的原京师大云寺赞公,所以以“锡杖何来此”反诘起笔,表现了惊愕之情。

“秋风已飒然”自然是寄情于景,以秋风述说一份不满与困苦。

“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紧接“秋风”义旨,进一步渲染赞公与自己处境的萧条凄凉。

对仗工整,用字精准,以“荒”“倒”二字使冷落身世传神而出。

此处也为下文赞叹赞公梵行高洁,禅心清净作一反衬。

诗至“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则秋戚之情一扫而空,换之以无尽的平和,又透出独立孤峰顶的豪情。

赞公深通佛法,无论外境如何变化,也不能动摇他的清净心。

而一切万法无非真如,放逐本身也不离空性,就如虚空也是禅。

在赞公身边,使诗人也感染了几分宁静安详。

夜间在赞公房间休息,望见朗朗明月,扫清太虚,犹如禅心空明,能出种种违顺。

同时尾联也点出题意,以作照应。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3787609.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