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梅谢了

作者: 刘克庄 朝代: 宋代

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

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

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

炊烟少。

宣和宫殿,冷烟衰草。

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

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

梅花凋谢了,北方边塞的冰雪已经融化,大雁也早早地向北飞去了。

我要委托那北归的大雁,请它问候一下故都家乡的父老。

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

炊烟少。

宣和宫殿,冷烟衰草。

前线地区防务荒疏、边声悄寂,金人占领的淮河以北,人烟稀少。

那曾经繁华奢靡的宣和宫殿,已经衰草遍地,尘烟缭绕。

参考资料: 1、 刘乃昌 朱德才.宋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第759页 2、 禾火,王彦丽.宋词三百首: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第225页

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

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

梅谢了:指梅花凋落。

塞垣(yuán):指汉代为抵御鲜卑所设的边塞。

鸿(hóng):即鸿雁,是一种候鸟。

秋风起时北雁南飞,春季则自南归北。

在诗词中常被当作信使。

凭伊:指凭借大雁问讯:问候;

慰问。

大梁遗(yí)老:即中原父老、北宋遗民。

大梁,战国魏都,即北宋时都城汴京。

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

炊烟少。

宣和宫殿,冷烟衰草。

浙河:即浙江 。

炊烟:指烹制饭菜形成的烟气。

宣和宫殿:借指故国宫殿。

宣和,宋徽宗年号。

参考资料: 1、 刘乃昌 朱德才.宋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第759页 2、 禾火,王彦丽.宋词三百首: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第225页

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

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

梅花凋谢了,北方边塞的冰雪已经融化,大雁也早早地向北飞去了。

我要委托那北归的大雁,请它问候一下故都家乡的父老。

梅谢了:指梅花凋落。

塞垣(yuán):指汉代为抵御鲜卑所设的边塞。

鸿(hóng):即鸿雁,是一种候鸟。

秋风起时北雁南飞,春季则自南归北。

在诗词中常被当作信使。

凭伊:指凭借大雁问讯:问候;

慰问。

大梁遗(yí)老:即中原父老、北宋遗民。

大梁,战国魏都,即北宋时都城汴京。

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

炊烟少。

宣和宫殿,冷烟衰草。

前线地区防务荒疏、边声悄寂,金人占领的淮河以北,人烟稀少。

那曾经繁华奢靡的宣和宫殿,已经衰草遍地,尘烟缭绕。

浙河:即浙江 。

炊烟:指烹制饭菜形成的烟气。

宣和宫殿:借指故国宫殿。

宣和,宋徽宗年号。

参考资料: 1、 刘乃昌 朱德才.宋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第759页 2、 禾火,王彦丽.宋词三百首: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第225页

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

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

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

炊烟少。

宣和宫殿,冷烟衰草。

  开头以“梅谢了”三字说明季节正当柳垂金丝的早春。

春梅谢去,引起词人一系列的联想。

他想起这时中原大地宋、金边界地区,该也在冻解冰融、逐渐转暖了,宋、金自“绍兴和议”之后,两国边境东以淮水,西以大散关为界,所谓的“塞垣”已不是往昔的北地,所以“鸿归早”也暗示着国境线的南移。

接下去“鸿归早”三句,要借鸿雁带讯问候故都父老。

  下片进一层表达了对故土、故都的深切怀念。

南宋偏安江左,浙江西路的镇江一带已经接近前线,北岸的瓜洲渡口是金失南侵的冲要之地。

“边声悄”,指这一带平静无战事。

“淮河”句,是说淮河一带,本来是人烟稠密、运输繁忙之地,自从靖康之乱、金兵南侵,一路烧杀掳掠,而在这片疮痍满目的土地上,人口稀少,生活艰苦,呈现出残破荒凉的景象,这里就以“炊烟少”三个字以概括之。

  末尾两句与上片结句相呼应。

前面是说早春北归的鸿雁问候故都遗老,末尾点出故都宫殿(宣和是徽宗年号)那里曾是北宋朝廷所在,当年是何等巍峨宏丽,如今只余下冷烟衰草。

遗民凭吊之余,不仅暗伤亡国,恐怕也在切盼着王师能如鸿归一般,早日北上恢复中原,而这也是词人的心愿。

  词人借鸿雁的眼光展示了北宋宫殿凄凉景色,抒发出故宫黍离、 国家衰亡的悲愤,也是对南宋当局的指责。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俞平伯,唐圭璋 等.《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39649699.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