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子·述怀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清夜无尘。

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清夜无尘。

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

值此良辰美景,把酒对月,须尽情享受。

名利都如浮云变幻无常,徒然劳神费力。

人的一生只不过像快马驰过缝隙,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历一样短暂。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虽有满腹才学,却不被重用,无所施展。

姑且借现实中的欢乐,忘掉人生的种种烦恼。

何时能归隐田园,不为国事操劳,有琴可弹,有酒可饮,赏玩山水,就足够了。

参考资料: 1、 刘石 评注 .唐宋名家诗词苏轼词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284-285 .

清夜无尘。

月色如银。

酒斟(zhēn)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xì)中驹(jū),石中火,梦中身。

尘:尘滓,细小的尘灰渣滓。

十分:古代盛酒器。

形如船,内藏风帆十幅。

酒满一分则一帆举,十分为全满。

虚苦:徒劳,无意义的劳苦。

叹隙中驹:感叹人生短促, 如快马驰过隙缝。

隙中驹:语出《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石中火,梦中身:比喻生命短促,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历。

石中火,语出北齐刘昼《新论·惜时》:“人之短生,犹如石火,炯然而过。

”梦中身,语出《关尹子·四符》:“知此身如梦中身。

”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是古代士人“宏才乏近用”,不被知遇的感慨。

开口谁亲:有话对谁说,谁是知音呢?

陶陶:无忧无虑,单纯快乐的样子。

“且陶陶、乐尽天真”是其现实享乐的方式。

《诗经·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陶陶,·····其乐只且!

” 参考资料: 1、 刘石 评注 .唐宋名家诗词苏轼词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284-285 .

清夜无尘。

月色如银。

酒斟(zhēn)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xì)中驹(jū),石中火,梦中身。

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

值此良辰美景,把酒对月,须尽情享受。

名利都如浮云变幻无常,徒然劳神费力。

人的一生只不过像快马驰过缝隙,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历一样短暂。

尘:尘滓,细小的尘灰渣滓。

十分:古代盛酒器。

形如船,内藏风帆十幅。

酒满一分则一帆举,十分为全满。

虚苦:徒劳,无意义的劳苦。

叹隙中驹:感叹人生短促, 如快马驰过隙缝。

隙中驹:语出《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石中火,梦中身:比喻生命短促,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历。

石中火,语出北齐刘昼《新论·惜时》:“人之短生,犹如石火,炯然而过。

”梦中身,语出《关尹子·四符》:“知此身如梦中身。

”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虽有满腹才学,却不被重用,无所施展。

姑且借现实中的欢乐,忘掉人生的种种烦恼。

何时能归隐田园,不为国事操劳,有琴可弹,有酒可饮,赏玩山水,就足够了。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是古代士人“宏才乏近用”,不被知遇的感慨。

开口谁亲:有话对谁说,谁是知音呢?

陶陶:无忧无虑,单纯快乐的样子。

“且陶陶、乐尽天真”是其现实享乐的方式。

《诗经·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陶陶,·····其乐只且!

” 参考资料: 1、 刘石 评注 .唐宋名家诗词苏轼词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284-285 .

清夜无尘。

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作者首先描述了抒情环境: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

此种夜的恬美,只有月明人静之后才能感到,与日间尘世的喧嚣判若两个世界。

把酒对月常是诗人的一种雅兴:美酒盈樽,独自一人,仰望长空,遐想无穷。

唐代诗人李白月下独斟时浮想翩翩,抒写了狂放的浪漫主义激情。

苏轼正为政治纷争所困扰,心情苦闷,因而他这时没有“把酒问青天”也没有“起舞弄清影”,而是严肃地思索人生的意义。

月夜的空阔神秘,阒寂无人,正好冷静地来思索人生,以求解脱。

苏轼以博学雄辩著称,在诗词里经常发表议论。

此词在描述了抒情环境之后便进入玄学思辩了。

作者曾在作品中多次表达过“人生如梦”的主题思想,但在这首词里却表达得更明白、更集中。

他想说明:人们追求名利是徒然劳神费力的,万物在宇宙中都是短暂的,人的一生只不过是“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一样地须臾即逝。

作者为说明人生的虚无,从古代典籍里找出了三个习用的比喻。

《庄子·知北游》云:“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古人将日影喻为白驹,意为人生短暂得像日影移过墙壁缝隙一样。

《文选》潘岳《河阳县作》李善《注》引古乐府诗“凿石见火能几时”和白居易《对酒》的“石火光中寄此身”,亦谓人生如燧石之火。

《庄子·齐物论》言人“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

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

唐人李群玉《自遣》之“浮生暂寄梦中身”即表述庄子之意。

苏轼才华横溢,在这首词上片结句里令人惊佩地集中使用三个表示人生虚无的词语,构成博喻,而且都有出处。

将古人关于人生虚无之语密集一处,说明作者对这一问题是经过长期认真思索过的。

上片的议论虽然不可能具体展开,却概括集中,已达到很深的程度。

下片开头,以感叹的语气补足关于人生虚无的认识。

  下片开头,以感叹的语气补足关于人生虚无的认识。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是古代士人“宏才乏近用”,不被知遇的感慨。

苏轼在元祐时虽受朝廷恩遇,而实际上却无所作为,“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加以群小攻击,故有是感。

他在心情苦闷之时,寻求著自我解脱的方法。

善于从困扰、纷争、痛苦中自我解脱,豪放达观,这正是苏轼人生态度的特点。

他解脱的办法是追求现实享乐,待有机会则乞身退隐。

“且陶陶、乐尽天真”是其现实享乐的方式。

只有经常在“陶陶”之中才似乎恢复与获得了人的本性,忘掉了人生的种种烦恼。

但最好的解脱方法膜过于远离官场,归隐田园。

看来苏轼还不打算立即退隐,“几时归去”很难逆料,而田园生活却令人十分向往。

弹琴,饮酒、赏玩山水,吟风弄月,闲情逸致,这是我国文人理想的一种消极的生活方式。

他们恬淡寡欲,并无奢望,只需要大自然赏赐一点便能满足,“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就足够了。

这非常清高而富有诗意。

  苏轼是一位思想复杂和个性鲜明的作家。

他在作品中既表现建功立业的积极思想,也经常流露人生虚无的消极思想。

如果仅从某一作品来评价这位作家,都可能会是片面的。

这首《行香子》的确表现了苏轼思想消极的方面,但也深刻地反映了他在政治生活中的苦闷情绪,因其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在封建社会是难以实现的。

苏轼从青年时代进入仕途之日起就有退隐的愿望。

其实他并不厌弃人生,他的退隐是有条件的,须得像古代范蠡、张良、谢安等杰出人物那样,实现了政治抱负之后功成身退。

因而“几时归去,作个闲人”,这就要根据政治条件而定了。

事实上,他在一生的政治生涯中并未功成名遂,也就没有实现退隐的愿望,临到晚年竟还被远谪海南。

  全词在抒情中插入议论。

人生很短暂,能做得不多,回首一看,一切都是虚无,就像偶尔掠过墙缝的阳光、又像燧石取火闪过的火花,或者是黄粱一梦中一段不切实际的经历,都是稍纵即逝、无法真正拥有的。

与其浪费生命去追求名利浮云,不如放下一切做个闲人,对一张琴、倒一壶酒、听溪水潺潺、看白云飘飘,享受当下的美好自在。

这是作者从生活中悟出人生认识,很有哲理意义,读者读后不致感到其说得枯燥。

此词是东坡词中风格旷达的作品。

  行香子词音节流美,堪称词林中之佳调。

上下片领格字用去声,领下三言三句。

下片第一、二句,一般和上片平仄相同并押韵,然亦有并以仄收不押韵。

东坡此词可为定格之典范。

在韵律上此词虽不如《行香子·过七里濑》优美,但也很不错,尤其是“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两段排比,很有韵律美。

  人生苦短,怀才不遇,建功无望,入仕之时亦生退隐之心,这是古代文人普遍的矛盾。

于是有花间的沉沦,有避世的归隐,而苏轼是豪放达观之人,“且陶陶、乐尽天真”,似乎忘掉了人生的烦恼。

此词虽在一定程度上流露了作者的苦闷、消极情绪,但“且陶陶、乐尽天真”的主题,基调却是开朗明快的。

而词中语言的畅达、音韵的和谐,正好与这一基调一致,形式与内容完美地融合起来。

据宋人洪迈《容斋四笔》所记,南宋绍兴初年就有人略改动苏轼此词,以讽刺朝廷削减给官员的额外赏赐名目,致使当局停止讨论施行。

可见它在宋代文人中甚为流传,能引起一些不满现实的士大夫的情感共鸣。

参考资料: 1、 谢桃坊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707-708 .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4072751.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