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题金山画像 文翻注译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心灵已然寂静无欲了,不会再为外物所动。
这一生漂泊不定,好似无法拴系的小船。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州。
参考资料: 1、 (宋)苏轼著.东坡集 插图本:万卷出版公司,2008:127 2、 丁炳启编著.古今题画诗赏析: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45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心似已灰:即心如死灰。
《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以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dān)州。
黄州惠州儋州:作者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旁讪朝庭”罪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在这三个地方,作者度过了长期的贬谪生活。
参考资料: 1、 (宋)苏轼著.东坡集 插图本:万卷出版公司,2008:127 2、 丁炳启编著.古今题画诗赏析: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45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心灵已然寂静无欲了,不会再为外物所动。
这一生漂泊不定,好似无法拴系的小船。
心似已灰:即心如死灰。
《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以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dān)州。
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州。
黄州惠州儋州:作者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旁讪朝庭”罪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在这三个地方,作者度过了长期的贬谪生活。
参考资料: 1、 (宋)苏轼著.东坡集 插图本:万卷出版公司,2008:127 2、 丁炳启编著.古今题画诗赏析: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45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一格。
本诗更是出语惊人,开端便说自己心如死灰,乍看似与诗人一向旷达豪爽的性格很不相附,然了解了诗人的经历、心情后,就不能不对作者这种心死之哀寄予深切的同情:苏轼“有大才气,真力量,所以沾濡涵泳,无昕往而不可,无所往而不能”(庄尉心《宋诗研究》)。
作此诗时,是苏轼去世前两个月,作者已年逾花甲,堪堪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回首自己的一生,几起几落,失意坎坷,纵然有忠义填骨髓的浩瀚之气,也不得不化为壮志未酬的长长叹息。
作者只能慷慨悲歌,自叹飘零。
接下来的“身如不系之舟”指自己晚年生活的飘泊不定,抒写羁旅漂泊的忧伤情怀。
如果仅限于“入乎其内。
的抒写人生的苦闷,苏轼也就不成为令人发出会心微笑的“东坡老”。
他不会,也不屑在哀愁中沉沦。
且看后两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反忧伤情调,以久惯世路的旷达来取代人生失意的哀愁,自我解脱力是惊人的。
苏轼认为自己一生的功业,不在做礼部尚书或祠部员外郎时,更不在阀州、徐州、密州(作者曾在此三地作过知府)。
恰恰在被贬谪的三州。
真是“满纸荒唐言”,然而这位“东坡看”最能够“白首忘机”。
失意也罢,坎坷也罢,他却丝毫不减豪放本色,真是不可救药的浪漫。
末两句,语带诙谐,有自我调侃的意味,却也深刻地传达了作者此刻的微妙心情。
整首诗庄中含谐,直中有曲。
表现了东坡其人其诗特有的风格。
读之使人击节可叹,极易受感染。
参考资料: 1、 杨抱朴编著.《苏东坡集》诠释与解读: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113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4094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