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春事阑珊芳草歇。

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

小院黄昏人忆别。

落红处处闻啼鴂。

咫尺江山分楚越。

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

梦破五更心欲折。

角声吹落梅花月。

春事阑珊芳草歇。

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

小院黄昏人忆别。

落红处处闻啼鴂。

本来春天是百花盛开、野草芳菲的季节,处处都有令人赏心悦目、欢情无限的景象。

但好景不长,这种美好的景色早就过去了。

久处异乡,又是一年清明节。

黄昏坐在小院思念亲人。

可是,在遍地落花时偏偏遇到伯劳鸟。

咫尺江山分楚越。

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

梦破五更心欲折。

角声吹落梅花月。

亲人所处之地与这里仅隔咫尺江山,却也分楚越界域,不能自由往来而只能悬目相望,鱼雁互通。

望穿秋水却音信全无。

及至五更,不仅美梦不成,而且让人梦中惊醒的又是刺耳的角声。

这怎么不令作客之人为之心碎呢?

参考资料: 1、 王思宇.苏轼词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8:319-320 2、 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138-140

春事阑珊芳草歇。

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

小院黄昏人忆别。

落红处处闻啼鴂。

咫尺江山分楚越。

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

梦破五更心欲折。

角声吹落梅花月。

  这是苏东坡写的近十首《蝶恋花》的一首。

从词面上看,显然是一首于暮春时缅怀亲友之作。

词中没有说明所怀念之人是谁。

从所表达的情感来看,他所怀念的不是一般的亲友,而是关系比较密切而又常常为他所想念的人。

  词的上片抒写在春意阑珊的清明时节作者与亲人的互相思念之情。

本来春天百花盛开的美景苏东坡举目所见,确实“春事阑珊芳草歇”。

这是他对暮春景的概括。

他在外作客,已非一年。

“又”过清明。

按习俗,清明节是祭扫先人茔墓的节日,但是他乡作客,先茔不在此地,无从祭扫。

落红处处,入耳之声,偏偏是鴂鸟啼鸣。

这是他对暮春景色的具体描述,又是“春事阑珊”的形色补充。

  词的下片,作者继续表述他对亲友的思念之情。

亲人所处之地可以说是“咫尺江山”而已,但地分“楚”“越”,界域森严,不能自由往来。

天不作美,不如人愿。

“角声吹落梅花月”,惨白如梅花的月亮,闻此正待出发的征人所吹奏的进军号角,也唯恐躲避不及似的落到山后去了。

这里的“梅花”语意双关,既代指角声,也指晓月残白如梅之色。

  东坡此词,如单纯把它看作怀人之作,调子似乎低沉一些。

但情感真挚,婉转曲折,感人至深,但为了进一步领会它所含的真情实意,应从东坡的政治生涯与诗词创作的发展过程加以探索。

参考资料: 1、 王思宇.苏轼词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8:319-320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4122601.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