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密州上元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

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杭州城的元宵夜,明月好似霜,照得人好似一幅画。

帐底吹笙,燃香的香气好似麝香,更无一点尘土随着马而去。

寂寞山城人老也!

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寂寞的密州城里人们都老了,人们沿街击鼓吹箫而行,最后却转到农桑社祭祀土地神。

灯火清冷稀少霜露降下,阴暗昏沉的乌云笼罩着大地,要下雪了。

参考资料: 1、 刘石评注 .唐宋名家诗词苏轼词: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11月 :47-49 2、 《读点经典》编委会.豪放词圣苏东坡·辛弃疾名词名句:凤凰出版社,2012年6月:42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钱塘:此处代指杭州城。

三五夜:即每月十五日夜,此处指元宵节。

“照见”句:形容杭州城元宵节的繁华、热闹景象。

帐:此处指富贵人家元宵节时在堂前悬挂的帏帐。

香吐麝:意谓富贵人家的帐底吹出一阵阵的麝香气。

麝:即麝香,名贵的香料。

“更无”句:说的是江南气清土润,行马无尘。

唐人苏味道《上元》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 寂寞山城人老也!

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山城:此处指密州。

“击鼓”句:形容密州的元宵节远没有杭州的元宵节热闹,只有在农家社稷时才有鼓箫乐曲。

社:农村节日祭祀活动。

《周礼》:“凡国祈年于田租,吹《豳雅》,击土鼓,以乐田畯(农神)。

”王维《凉州郊外游望》:“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

”“昏昏”句:意谓密州的元宵节十分清冷,不仅没有笙箫,连灯火也没有,只有云垂旷野,意浓浓。

垂,靠近。

参考资料: 1、 刘石评注 .唐宋名家诗词苏轼词: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11月 :47-49 2、 《读点经典》编委会.豪放词圣苏东坡·辛弃疾名词名句:凤凰出版社,2012年6月:42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杭州城的元宵夜,明月好似霜,照得人好似一幅画。

帐底吹笙,燃香的香气好似麝香,更无一点尘土随着马而去。

钱塘:此处代指杭州城。

三五夜:即每月十五日夜,此处指元宵节。

“照见”句:形容杭州城元宵节的繁华、热闹景象。

帐:此处指富贵人家元宵节时在堂前悬挂的帏帐。

香吐麝:意谓富贵人家的帐底吹出一阵阵的麝香气。

麝:即麝香,名贵的香料。

“更无”句:说的是江南气清土润,行马无尘。

唐人苏味道《上元》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 寂寞山城人老也!

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寂寞的密州城里人们都老了,人们沿街击鼓吹箫而行,最后却转到农桑社祭祀土地神。

灯火清冷稀少霜露降下,阴暗昏沉的乌云笼罩着大地,要下雪了。

山城:此处指密州。

“击鼓”句:形容密州的元宵节远没有杭州的元宵节热闹,只有在农家社稷时才有鼓箫乐曲。

社:农村节日祭祀活动。

《周礼》:“凡国祈年于田租,吹《豳雅》,击土鼓,以乐田畯(农神)。

”王维《凉州郊外游望》:“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

”“昏昏”句:意谓密州的元宵节十分清冷,不仅没有笙箫,连灯火也没有,只有云垂旷野,意浓浓。

垂,靠近。

参考资料: 1、 刘石评注 .唐宋名家诗词苏轼词: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11月 :47-49 2、 《读点经典》编委会.豪放词圣苏东坡·辛弃疾名词名句:凤凰出版社,2012年6月:42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

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此词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时苏轼在密州。

全词用粗笔勾勒的手法,抓住杭州、密州气候、地理、风俗等方面各自的特点,描绘了杭州上元和密州上元节的不同景象,流露了作者对杭州的思念和初来密州时的寂寞心情。

  这首词题记为“密州上元”,词却从钱塘的上元夜写起。

钱塘也就是杭州,苏轼曾那里过了三个元宵节。

元宵的特点,就是“灯火”。

东坡用一句“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

“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

李白曾有诗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但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元宵节是宋代一个很重要的节日。

这一天街人游人如织,男子歌啸而行,好盛装而出。

难怪东坡要写月光“照见人如画”了。

这还是街市的游人。

至于富贵人家庆赏元宵,又另有一种排场。

作者一句“帐底吹笙香吐麝”写尽杭州城官宦人家过节的繁奢情景。

“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

说“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

  上阕描写杭州元宵景致,作者此时是刚来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节,在街上看灯,观月时的情景和由此而产生的感想。

词句虽不多,却也“有声有色”。

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

  下阕描写密州上元。

“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

无须多着一字,便觉清冷萧索。

结句“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则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

  作者“曾经沧海难为水”,见过了杭州上元的热闹,再来看密州上元自觉凄清。

更何况他这一次由杭州调知密州,环境和条件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心情完全不同。

首先,密州不比杭州,贫穷,劳顿又粗陋,再无江南之诗情。

而更让他感到“寂寞”,感到郁郁不乐的是这里连年蝗旱,民不聊生。

作为一个爱民之官,他又怎能快乐开怀呢?

这位刚到任年仅四十的“使君”不禁有“人老也”之叹。

他这上元之夜,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原来是村民正举行社祭,祈求丰年。

这里农民祈年的场面和箫鼓之声,让作者久久不能离去。

直到夜深“火冷灯稀霜露下”,郊外彤云四垂,阴霾欲雪。

“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惨,却是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苏轼这首《蝶恋花》,确是“有境界”之作,写出了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实感受,抒发了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

内容、笔墨不囿于成规,自抒胸臆,意之所到,笔亦随之,不求工而自工。

此词运用了转折、反衬等章法技巧,体现出了他当时的境遇和心情。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4152511.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