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州僧伽塔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我昔南行舟击汴,逆风三日沙吹面。

舟人共劝祷灵塔,香火未收旗脚转。

回头顷刻失长桥,却到龟山未朝饭。

至人无心何厚薄,我自怀私欣所便。

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

若使人人祷辄遂,告物应须日千变。

我今身世两悠悠,去无所逐来无恋。

得行固愿留不恶,每到有求神亦倦。

退之旧云三百尺,澄观所营今已换。

不嫌俗士污丹梯,一看云山绕淮甸。

我昔南行舟击汴,逆风三日沙吹面。

往年,我乘船南下,停泊在汴水边,逆风刮了三天,黄沙阵阵扑面。

舟人共劝祷灵塔,香火未收旗脚转。

船上的舟子都劝我去向僧伽寺祈祷,果然,一炷香还未烧尽,旗子已哗哗向南舒卷。

回头顷刻失长桥,却到龟山未朝饭。

船走得快如飞箭,转眼间长桥失去了踪影,到龟山还不到吃早饭的时间。

至人无心何厚薄,我自怀私欣所便。

最高尚的人从不厚此薄彼,我呢,满足了自己的私心,为得到顺风而欢欣。

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

耕田的人要下雨,收割的人要晴天;

离去的人要顺风,来的人又对逆风抱怨。

若使人人祷辄遂,告物应须日千变。

如要让人人祈祷都如愿,老天爷岂不是一天要万化千变?

我今身世两悠悠,去无所逐来无恋。

我如今自身与世俗两不相关,去没有什么追求,来也没什么留恋。

得行固愿留不恶,每到有求神亦倦。

能走得快些固然很好,走不了也无所谓不便。

每次到这里都去求神,神一定也感到厌倦。

退之旧云三百尺,澄观所营今已换。

往昔韩愈诗所说拔地三百尺的高塔,如今见到的已不是澄观苦心经营所建。

不嫌俗士污丹梯,一看云山绕淮甸。

僧伽塔啊,你若不嫌我带来的俗尘玷污了你的丹梯,请让我登上你,饱览群山环绕下的淮河两边。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85-86 2、 王水照 王宜瑷.苏轼诗词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7-19

我昔南行舟击汴,逆风三日沙吹面。

汴:汴河,在徐州合泗水东流入淮。

舟人共劝祷灵塔,香火未收旗脚转。

旗脚转:指改变了风向。

回头顷刻失长桥,却到龟山未朝饭。

长桥:在泗州城东。

龟山:在泗州东北的洪泽湖中。

传大禹治水获无支祁,镇于此。

至人无心何厚薄,我自怀私欣所便。

至人: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

这里指僧伽。

便:便利。

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

刈(yì):收割。

若使人人祷辄遂,告物应须日千变。

遂(suì):如愿,顺意。

我今身世两悠悠,去无所逐来无恋。

悠悠:遥远莫测。

得行固愿留不恶,每到有求神亦倦。

退之旧云三百尺,澄观所营今已换。

“退之”二句:指韩愈《送僧澄观》诗。

僧伽塔遭水漂火焚,贞元十五年由僧澄观重修,为著名建筑师喻浩所设计。

韩愈诗纪建塔始末,中云:“清淮无波平如席,栏柱倾抉半天赤。

火烧水转扫地空,突兀便高三百尺。

影沉潭底龙惊遁,当昼无云跨虚碧。

借问经营本何人,道人澄观名藉藉。

”澄观,唐代名僧,曾重建僧伽塔。

不嫌俗士污丹梯,一看云山绕淮甸。

俗士:出家人目中的普通人,是作者自指。

丹梯:指塔中的梯子。

淮甸:指淮河一带地区。

甸,城外名郊,郊外名甸。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85-86 2、 王水照 王宜瑷.苏轼诗词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7-19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4787600.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