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影·落日斜 文翻注译赏
落日斜,秋风冷。
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
落日斜,秋风冷。
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
太阳已经西斜,眼见就要下山了,秋风一阵阵袭来,觉得更冷寂了。
等了这么长时间,老朋友怎么还不来呢?
到底来不来啊?
等了很久了,夜幕已降临,月华满地了。
又不知过了多久,梧桐影子也萧疏了,连月影都没有了。
参考资料: 1、 孙安邦.唐五代词鉴赏辞典.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7月版 2、 作品白话译文内容由朝阳山人根据相关资料编
落日斜,秋风冷。
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
梧桐影:词牌名。
“落日”:一作“明月”。
“秋风”:一作“西风”。
“今夜故人”:一作“幽人今夜”。
参考资料: 1、 孙安邦.唐五代词鉴赏辞典.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7月版 2、 作品白话译文内容由朝阳山人根据相关资料编
落日斜,秋风冷。
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
太阳已经西斜,眼见就要下山了,秋风一阵阵袭来,觉得更冷寂了。
等了这么长时间,老朋友怎么还不来呢?
到底来不来啊?
等了很久了,夜幕已降临,月华满地了。
又不知过了多久,梧桐影子也萧疏了,连月影都没有了。
梧桐影:词牌名。
“落日”:一作“明月”。
“秋风”:一作“西风”。
“今夜故人”:一作“幽人今夜”。
参考资料: 1、 孙安邦.唐五代词鉴赏辞典.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7月版 2、 作品白话译文内容由朝阳山人根据相关资料编
落日斜,秋风冷。
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
“落日斜,秋风冷。
”首先烘托出词中主人公所处的特定环境:落日馀晖,秋风送寒。
只有六个字,却字字珠玑。
尤其着一“冷”字,不仅点染出秋天黄昏的冷寂,而且衬托出词人思念友人的凄切感情,更为下文“今夜”蓄势,巧妙地伏下一笔。
“今夜故人来不来?
教人立尽梧桐影。
”从全文分析,词人与友人早已相约在先,而且从“落日斜”时,兴冲冲地等待友人到来,一直等到“立尽梧桐影”,等待的时间久了,黄昏而入夜,而月上东楼。
“梧桐影”显然是明月所照映。
“影子”尽了,意味着月亮落了,天也快亮了。
等待友人欢会共语,久久不见到来,自然等急了,个中不无抱怨情绪。
“今夜故人来不来?
”是自问,还是问人,抑或问天地星月?
是啊,词人殷切地等待友人,从“落日斜,秋风冷”,如今已是夜深人静,银河星稀,明月西落,不只见出等待之久,更见出那焦急烦怨中的思念之深、盼望之切。
这是一种特定环境中特有的人物的特殊感情。
如果说这一问是抒情主人公脱口而出、所未经意,那么末句“立尽梧桐影”则意蕴极深,“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寥寥五字,字字传神,处处含情,说明等待友人的确时间很长很长了。
词人借一“影”字,写出了月华满地,不能勾起思念友人的深情;
对月孤影,不能不触动孤独寂冷的感受;
梧桐萧疏,月影已尽,不能不引起虚掷欢聚之良宵的幽怨而又切盼的思念之情。
全词二十个字,“落日”、“秋风”、“梧桐影”,词人极善于借助外物环境来烘托人物内心的情思,达到境与情谐、景与情通的至境。
这种渲染烘托、借景抒情的手法,在晚唐五代词中堪称上乘。
吕岩的词,正如传说中他的神仙踪迹,飘忽无定,不可捉摸。
北宋柳永《倾杯》词中“愁绪终难整,又是立尽梧桐碎影”,即袭此词之意。
参考资料: 1、 孙安邦.唐五代词鉴赏辞典.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7月版 2、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89-290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56696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