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细把君诗说。

怅余音、钧天浩荡,洞庭胶葛。

千尺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

乍一见、寒生毛发。

自昔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

金屋冷,夜调瑟。

去天尺五君家别。

看乘空、鱼龙惨淡,风云开合。

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

叹夷甫、诸人清绝。

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

南共北,正分裂。

细把君诗说。

怅余音、钧天浩荡,洞庭胶葛。

千尺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

乍一见、寒生毛发。

自昔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

金屋冷,夜调瑟。

待我仔细品评你的诗作:它们像雄伟浩荡的钧天广乐的遗音,又像是复杂多变的洞庭《成池》之乐的逸响。

有如纤尘不染的千丈阴崖,但见满眼雪积冰封,使人乍见之下。

不禁毛发森然。

哎,从来才华出众的人。

遭际都往往坎坷不幸。

因此对着天上那片亘古不变的明月,他们难免会感伤身世;

或者躲进华丽冷清的屋子里,借弹奏锦瑟打发夜晚的无聊。

去天尺五君家别。

看乘空、鱼龙惨淡,风云开合。

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

叹夷甫、诸人清绝。

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

南共北,正分裂。

你家祖籍该是在陕西咸宁,如今已经回不去了。

你瞧瞧天空上风云变幻,仿佛连翱翔的鱼龙都因之惨然变色。

再登高遥望当年北方家族避难南迁的道路。

多少死难者的尸骨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无人掩葬,已经朽烂不存了。

可恨把持朝政的那些当代王衍们。

他们一味清谈,确实“清”到了家!

夜半失眠,我常常引吭高歌,但觉悲风四起,檐前的铁马铮铮作响,仿佛又回到了杀敌的战场。

请记住吧,我们的南方和北方。

至今还是分裂的!

参考资料: 1、 刑志华,沈睿著,辛弃疾的那些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第9页 2、 辛弃疾.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48-249 3、 刘斯奋译著,刘斯奋诗译宋四家词选 辛弃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08,第102页

细把君诗说。

怅余音、钧天浩荡,洞庭胶葛。

千尺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

乍一见、寒生毛发。

自昔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

金屋冷,夜调瑟。

去天尺五君家别。

看乘空、鱼龙惨淡,风云开合。

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

叹夷甫、诸人清绝。

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

南共北,正分裂。

  上片开端五句,评价友人之诗,言其音韵和谐美妙,意境清峻。

“佳人”以下,赞美其高洁的品德,以及壮志难酬的痛苦。

下片希望友人着眼大局,挺身报国。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夜半”二句,遥想金戈铁马战场厮杀之情景,回到现实却又是无比的痛苦。

结句点明恨如潮水,正是由于国土分裂,简短有力,精悍异常。

  上片首句至“毛发”数句评价叔高的诗作。

词人评点得很细致,语言优美,比喻新颖,想象奇特,极富诗情画意。

接下至“调瑟”数句哀叹叔高的萧索境况。

以古今美女多遭遗弃隐喻才士常被埋没;

“金屋冷,夜调瑟”则借汉武帝皇后阿娇失宠,进一步说明被遗弃的痛苦。

运用比兴手法,以虚写实,其艺术效果反而更好。

  下片写叔高之怀才不遇而转及其家门昔盛今衰。

长安杜家曾是大族,门望尊崇,但叔高一家与之有别,朝中众臣尔虞我诈、争权夺利。

虽然叔高五兄弟都有才能,却因不会钻营而不能有所作为。

接下来作者又对祖国分裂产生悲叹:曾经衣冠相继的中原路上,如今却是一片荒凉,遍地战骨渐渐销蚀。

统治者大兴清谈之风,借以掩盖他们的无能和懦弱。

但词人的爱国热情依旧高涨:“夜半狂歌悲风起。

听铮铮、阵马檐间铁。

”此时词人好像又回到了年轻时与金兵作战的大年代,但这毕竟只是幻觉,取而代之的是无以复加的痛苦。

末句“南共北,正分裂”便是造成作者如此痛苦的根源。

  全词词人擅用比兴,设喻新异,想像独到,词中称赏的诗境之美,高冷绝俗,亦可看作词人所追求的某种美学境界。

参考资料: 1、 (南宋)辛弃疾著,辛弃疾词 插图版,万卷出版公司,2009.06,第175页 2、 郑小军编著,众里寻他千百度·辛弃疾词,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01,第120页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6403737.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