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谢叔良惠木犀) 文赏
少年痛饮。
忆向吴江醒。
明月团圆高树影。
十里蔷薇水冷。
大都一点宫黄。
人间直恁芳芬。
怕是九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
少年痛饮,忆向吴江醒。
明月团团高树影,十里水沉烟冷。
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芬芳。
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
这首词写桂花,并非只是咏物,词人身世之感,隐然其中。
它不专门扣住桂花题材,而是能离开桂花本身,把自己的经历结合来写,意境更为开阔,感情更加亲切,写得别有情趣。
上片忆昔。
起笔回顾痛饮吴江,酒酣沉醉,醉而复醒的情景。
作者从自己的游踪引入桂花。
少年时有个秋夜,在吴江痛饮醒来,看见一轮明月,中间映着团团的桂树影子;
江边桂树,十里花香,飘散在烟波江上,倍添清冷之气:天上人间,都笼罩在桂香桂影之中。
桂花虽身世如断梗飘蓬,而意气不衰。
辛弃疾年轻时游过吴江,所以他对此地颇为怀念。
大概吴江两岸,当时桂花颇盛,所以他咏桂花便想起吴江之游。
“少年痛饮”,实有“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赠李白》)之意。
“明月”句,“团团”语意双关,既指月,又指地上高大的桂树,影像丰富而优美,也符合酔中奇妙的观赏状态。
词人借自己一次客中酒醒后看桂影、闻桂香的经历来写桂花,情调豪放,生动自然。
“十里”句,用“水沉”来指桂花馨香,引出下片专咏桂花芳香。
上片前二句叙事,后二句写景,绘出少年辛弃疾的意气风发,雄放挥洒,情景谐和,是一幅诗中有画的境界。
词转入下片“意脉不断”,由写作者自己的经历,转到桂花本身。
“大都”两句赞赏桂花,即小见大。
田艺蘅《留青日扎》卷二十一:“额上涂黄,汉宫妆也。
”《西神脞说》则谓“妇人匀面,惟施朱傅粉而已。
至六朝乃兼尚黄。
”梁简文帝《戏赠丽人诗》:“同安鬟里拨,异作额间黄。
”李商隐《蝶》诗云:“寿阳宫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
”桂花体积小,金黄色,宛如妇女淡施“宫黄”,星星点点,可是开在人间,竟然这般芬芳。
花小、色黄、香浓,正是桂花特征。
这几句把桂花特征都写到,但着重写它的香味,抓住重点,与上片相呼应。
最后别出新意:“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
”激情满怀,放言凭借秋天风露的传播,桂花会将整个世界都熏染得浓郁芬芳。
江顺诒《词学集成》卷六引张砥中曰:“后结如泉流归海,回环通首,源流有尽而不尽之意”。
这里正是“有尽而不尽”,词已写完,而意未尽。
此词不只是赞美桂花的芳香十里。
作者一生都“志在塞北江南”,为“了却君王天下事”,而竭尽全力恢复宋室山河。
旧说“招摇之山,其上多桂”(《山海经》),“物之美者,招摇之桂”(《吕氏春秋》)。
无论是异香的桂花,或“纷纷如烟雾,回旋成穗,散坠如牵牛子,黄白相间,咀之无味”(《词林纪事》)卷一引)的桂子,一向是崇高、美好、吉祥的象征。
李清照咏桂花词《摊破浣溪沙》云:“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
人们总是既称颂桂花的形态美,又赞扬它的精神美。
辛弃疾以“染教世界都香”来歌赞,似隐寓有他“达则兼善天下”的宏愿的。
况周颐云:“以性灵语咏物,以沉着之笔达出,斯为无上上乘”(《蕙风词话》卷五)。
此词的佳处正在于咏物与性灵融为一体,即性灵即咏物,词人将自己淡化到不露痕迹的地步,而又非沾沾然咏一物矣。
全词非寄托之作,但结句并不排斥似为作者济世怀抱的自然流露。
这首词意境优美,写桂花能抓住其特征,联想自然,用词简练,不愧为词中佳品。
参考资料: 1、 谢永芳.辛弃疾诗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6:490 2、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581-1582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6463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