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洞庭春晚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洞庭春晚,旧传恐是,人间尤物。

收拾瑶池倾国艳,来向朱栏一壁。

透户龙香,隔帘莺语,料得肌如雪。

月妖真态,是谁教避人杰。

酒罢归对寒窗,相留昨夜,应是梅花发。

赋了高唐犹想像,不管孤灯明灭。

半面难期,多情易感,愁点星星发。

绕梁声在,为伊忘味三月。

洞庭春晚,旧传恐是,人间尤物。

收拾瑶池倾国艳,来向朱栏一壁。

透户龙香,隔帘莺语,料得肌如雪。

月妖真态,是谁教避人杰。

洞庭春喝得比较晚,洞庭湖的春天也来得晚,旧时相传大概就这样,但确实人间物之绝美者。

收拾瑶池的时候,把她从瑶池移到朱栏这边来的,是倾国仙姝。

可以透出室外散发阵阵的香味,使黄莺隔帘而语,姑射仙子,玉肌冰骨,洁白如雪,令人神移。

月夜下的姿态,怎能不使狄仁杰避让?

酒罢归对寒窗,相留昨夜,应是梅花发。

赋了高唐犹想像,不管孤灯明灭。

半面难期,多情易感,愁点星星发。

绕梁声在,为伊忘味三月。

酒宴归来,对着寒窗,仿佛记起昨夜乘醉赏花,梅花应该正在开放。

犹如楚襄王梦见巫山神女而使宋玉赋高唐一样,久久不能忘怀,不管灯的明亮或者熄灭,如此美好晤面恐难以后再难遇见了,然而多情之人易于伤感,以致为愁而鬓发斑白。

犹如听了韩娥的歌声,舜的音乐,萦绕脑际,经久不忘,甚至达到食而不知其味的痴迷境地。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母庚才, 顾之京,朱德才,薛祥生,邓红梅.辛弃疾词新释辑评 (上册):中国书店,2006年01月第1版:第689页 2、 (宋)辛弃疾.稼秆词注:岳麓书社,2005年01月第1版:第251页

洞庭春晚,旧传恐是,人间尤物。

收拾瑶池倾国艳,来向朱栏一壁。

透户龙香,隔帘莺语,料得肌如雪。

月妖真态,是谁教避人杰。

酒罢归对寒窗,相留昨夜,应是梅花发。

赋了高唐犹想像,不管孤灯明灭。

半面难期,多情易感,愁点星星发。

绕梁声在,为伊忘味三月。

  这首词是咏梅的,主要是用拟人手法描述所咏之物,也是在抒发对佳人的思慕之情。

  词开头三句写其美,写其给人的总体印象。

刘后村咏梅诗说:“世间尤物难调护,寒怕开迟暖怕飞”(《全芳备祖前集》卷一)作者说他所咏之物“旧传恐是,人间尤物”,使用“尤物”二字,一方面说明它是“物之绝美者”,另一面也暗示出所咏之物为梅。

“收拾”二句写其来历。

辛弃疾在《瑞鹤仙·赋梅》词中称梅有“瑶池旧约”,而在《念奴娇·题梅》词中又说:“不如归去,阆苑有个人惜”,均说梅同瑶池有密切关系。

此处与之同意,言其所咏之物是从瑶池移到朱栏这边来的,是倾国仙姝,进一步暗示他吟咏的是梅。

  “透户”三句写其特点。

一是如姑射仙子,玉肌冰骨;

二是特香,可以透出室外,使黄莺隔帘而语,令人神移。

结尾二句言其为花妖。

一方面照应“瑶池倾国艳”五字,另一方面写其有迷人的魅力,进一步揭示其无与伦比的美色。

  “酒罢”三句追忆昨夜所见。

如果说“月妖”二句是写花避人,而过片三句则写人怜花,词的意脉似断而实续。

言昨夜晚间,痛饮洞庭春,意欲一睹“月妖真态”,但他避而不见,及归对寒窗,仿佛记起昨夜乘醉赏花。

“应是梅花发”,点明所咏之物为梅,使人豁然开朗,醒明了题旨。

  “赋了”二句写昨夜赏梅给他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犹如楚襄王梦见巫山神女而使宋玉赋高唐一样,久久不能忘怀,而“不管孤灯明灭。

”可见其感情何等专注,而他对梅花之美又是多么神往。

  “半面”三句宕开一笔,言如此美好晤面恐难再逢,然而多情之人易于伤感,以致为愁而鬓发斑白。

结尾二句写其印象之深刻,犹如听了韩娥的歌声,舜的音乐,萦绕脑际,经久不忘,甚至达到食而不知其味的痴迷境地。

  这首词看似以人拟花,其实也很可能又以物拟人,借梅花写其意中人,故词中所咏之物与人若即若离而又不即不离,达到了物人合一的境界,艺术上达到了极高境地。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母庚才, 顾之京,朱德才,薛祥生,邓红梅.辛弃疾词新释辑评 (上册):中国书店,2006年01月第1版:第689页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6475521.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