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帐春·席上和叔高韵 文赏
春色难留,酒杯常浅。
把旧恨、新愁相间。
五更风,千里梦,看飞红几片。
这般庭院。
几许风流,几般娇懒。
问相见、何如不见。
燕飞忙,莺语乱。
恨重帘不卷。
翠屏平远。
春色难留,酒杯常浅。
把旧恨、新愁相间。
五更风,千里梦,看飞红几片。
这般庭院。
几许风流,几般娇懒。
问相见、何如不见。
燕飞忙,莺语乱。
恨重帘不卷。
翠屏平远。
起句命意双关,构思精巧。
时当暮春,故说“春色难留”;
美人将去,故说“春色难留”。
想留住春色而无计挽留,便引起“愁”和“恨”。
酒,原是可以浇“愁”解“恨”的,杯酒以深(应作“满”解)为佳。
晏几道《木兰花》写“春残”,就说“此时金盏直须深,看尽落花能几醉!
”可是而今不仅“春色难留”,而且“酒杯常浅”,这又加重了“愁”和“恨”。
于是用“更旧恨新愁相间”略作收束,又引出下文。
“五更风,千里梦,看飞红几片,这般庭院。
”是预想酒阑人散之后绵绵不断的“愁”和“恨”。
夜深梦飞千里,却被风声惊醒。
五更既过,天已破晓,放眼一看,残花被风吹落,春色已渺不可寻。
于是不胜怅惘地说:庭院竟成这般情景!
下片开头,以“几许风流,几般娇懒”正面写美人。
作者作词之时,她还在“席上”。
可是在词中,已驰骋想象,写到别后的“千里梦”,那“风流”,那“娇懒”,已经空留记忆。
而留在记忆之中的形象又无法忘却,这又频添了多少“愁”和“恨”。
因而继续写道:“问相见何如不见?
” 燕飞、莺语,本来既悦目又悦耳。
可对于为相思所苦的人来说,“燕飞忙,莺语乱”,只能增加烦恼。
这两句,也不是写“席上”的所见所闻,而是承“千里梦”,写枕上的烦乱心绪。
“恨重帘不卷”,是说人在屋内,重帘遮掩,不但不可能去寻觅那人,连望也望不远。
望不远,还是要望,于是望见帘内的屏风。
“翠屏平远”一句,比较费解,但作为全词的结句,却至关重要。
“平远”,指“翠屏”上的图画。
北宋山水画家郭熙有《秋山平远图》,苏轼题诗云:“离离短幅开平远。
”是说画幅虽小,而展现的境界却十分辽阔。
辛弃疾笔下的那位抒情主人公,辗转反侧,想念美人,正恨无人替他卷起的重重珠帘遮住视线,而当视线移向翠屏上的江山平远图,便恍惚迷离,以画境为真境,目望神驰,去追寻美人的芳踪。
行文至此,一个情痴的神态,便活现于读者眼前。
以望画屏而写心态,词中并不罕见。
例如温庭筠《归国遥》云:“谢娘无限心曲,晓屏山断续。
”赵令畤《蝶恋花》云:“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
”都可与辛词“翠屏平远”参看。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6490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