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秋光烛地

作者: 陈师道 朝代: 宋代

秋光烛地。

帘幕生秋意。

露叶翻风惊鹊坠。

暗落青林红子。

微行声断长廊。

熏炉衾换生香。

灭烛却延明月,揽衣先怯微凉。

秋光烛地。

帘幕生秋意。

露叶翻风惊鹊坠。

暗落青林红子。

微行声断长廊。

熏炉衾换生香。

灭烛却延明月,揽衣先怯微凉。

  陈师道是“苏门六君子”之一。

黄庭坚曾赞云:“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

”他的词纤细平易,如《蝶恋花》:“路转河回寒日暮,连峰不计重回顾。

”《南乡子》:“花样腰身宫样立,婷婷,困倚阑干一欠伸。

”《菩萨蛮》:“天上隔年期,人间长别离。

”都是较有名气的词句。

但是,最足以代表他的词风的,则是这首《清平乐》。

  这首词描绘秋天景色。

上片写晨景,下片写夜晚。

  “秋光烛地,帘幕生秋意。

”开宗明义,写秋景,“秋光”、“秋意”,一派秋天的气氛。

“露叶翻风惊鹊坠,暗落青林红子。

”进一步写秋景,含着露水的树叶,由于秋风的吹动,纷纷落下,连树上的鹊雀,也被惊动了。

言简意赅,细腻生动,几个字,便勾勒出一个正在落叶的生动画面。

“一叶知秋”,作者抓住了这一最有特征性的动态,一下子把秋景写活了。

语言、画面、意境,都活灵活现地摆在读者的面前。

  “微行声断长廊,熏炉衾换生香。

”入夜了,秋天的夜晚是凄凉的:走廊的脚步声没有了;

火炉里散发出木柴燃烧后的香气。

夜深了,“灭烛却延明月,揽衣先怯微凉。

”吹熄了蜡烛,月光却照进屋中;

词人感到秋天的凉意,将衣披在身上。

  这首词,情意深婉,用语精警,笔力拗峭,颇能代表陈师道的词风。

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说:“陈无己所作数十首,号曰语业,妙处如其诗。

但用意太深,有时僻涩。

”这样的优点与缺点,在这首词中均有所体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70312434.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