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嵩山作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清澈的川水环绕一片草木,驾车马徐徐而去从容悠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流水好像对我充满了情意,傍晚的鸟儿随我一同回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金色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在遥远又高峻的嵩山脚下,闭上门谢绝世俗度过晚年。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清川:清清的流水,当指伊水及其支流。

清:一作“晴”。

川:河川。

带:围绕,映带。

薄:草木丛生之地,草木交错曰薄。

去:行走。

闲闲:从容自得的样子。

流水如有意,暮禽(qín)相与还。

暮禽:傍晚的鸟儿。

禽:一作“云”。

相与:相互作伴。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荒城:按嵩山附近如登封等县,屡有兴废,荒城当为废县。

临:当着。

古渡:指古时的渡口遗址。

迢(tiáo)递嵩(sōng)高下,归来且闭关。

迢递:遥远的样子。

递:形容遥远。

嵩高:嵩山别称嵩高山。

且:将要。

闭关:佛家闭门静修。

这里有闭户不与人来往之意。

闭:一作“掩”。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清澈的川水环绕一片草木,驾车马徐徐而去从容悠闲。

清川:清清的流水,当指伊水及其支流。

清:一作“晴”。

川:河川。

带:围绕,映带。

薄:草木丛生之地,草木交错曰薄。

去:行走。

闲闲:从容自得的样子。

流水如有意,暮禽(qín)相与还。

流水好像对我充满了情意,傍晚的鸟儿随我一同回还。

暮禽:傍晚的鸟儿。

禽:一作“云”。

相与:相互作伴。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金色秋山。

荒城:按嵩山附近如登封等县,屡有兴废,荒城当为废县。

临:当着。

古渡:指古时的渡口遗址。

迢(tiáo)递嵩(sōng)高下,归来且闭关。

在遥远又高峻的嵩山脚下,闭上门谢绝世俗度过晚年。

迢递:遥远的样子。

递:形容遥远。

嵩高:嵩山别称嵩高山。

且:将要。

闭关:佛家闭门静修。

这里有闭户不与人来往之意。

闭:一作“掩”。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

嵩山,古称“中岳”,在今河南登封县北。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首联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扣题目中的“归”字。

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不迫。

这里所写望中景色和车马动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出发时一种安详闲适的心境。

  中间四句进一步描摹归隐路途中的景色。

第三句“流水如有意”承“清川”,第四句“暮禽相与还”承“长薄”,这两句又由“车马去闲闲”直接发展而来。

这里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

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一是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作者的寄托。

“流水”句比喻一去不返的意思,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

“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

所以此联也不是泛泛的写景,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的。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这一联运用的还是寓情于景的手法。

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

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迢递”是形容山高远的样子,对山势作了简练而又形象的描写。

“嵩高”,即嵩山。

前句交待归隐的地点,点出题目中的“嵩山”二字。

“归来”,写明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

“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而且含有闭门谢客的意思。

后句写归隐后的心情,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这时感情又趋向冲淡平和。

  整首诗写得很有层次。

随着诗人的笔端,既可领略归山途中的景色移换,也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澹泊。

说明作者对辞官归隐既有闲适自得,积极向往的一面,也有愤激不平,无可奈何而求之的一面。

诗人随意写来,不加雕琢,可是写得真切生动,含蓄隽永,不见斧凿的痕迹,却又有精巧蕴藉之妙。

方回说:“不求工而未尝不工。

”正道出了这首诗不工而工,恬淡清新的特点。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7272124.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