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 文注赏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极:尽头。
引申为达到极点、最大限度。
安知:怎么知道。
沧海东:东游以东的地方,这里指日本。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鳌(áo):传说中的海中大龟,—说大鳖。
李白《猛虎行》有“巨鳌未斩海水动”的诗句。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乡树:乡野间的树木。
清朝朱彝尊《送金侍郎鋐填抚七闽》诗之一:“玉节官桥河畔柳,锦帆乡树越中山。
”扶桑:地名。
《南史·夷貊列传》载:“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
……其上多扶桑木,故以为名。
” “扶桑”一词,时而指地名,时而指神话中树木,有时也作为日本国的代称。
这首诗中的“乡树扶桑外”,意思是说日本国比扶桑更远。
孤岛:指日本国。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若:如何。
参考资料: 1、 陈汉才 .中国古代教育诗选注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5年12月第1版 :28-29 .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古代赠别诗通常以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发端,借景物描写来烘染离情别意。
这首诗不同,开头便是一声深沉的慨叹:茫茫沧海简直不可能达到尽头,又怎么能知道那沧海以东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突如其来,喷薄而出,令人心神为之一震。
三四两句一问一答,寄寓诗人深情:九州以外,哪里最为遥远?
恐怕就要算迢迢万里之外的日本了。
友人要去那里,真象登天一样难。
头四句极写大海的辽阔无垠和日本的渺远难即,造成一种令人惆怅、迷惘、惴惴不安的浓重氛围。
接下来四句,是写想象中友人渡海的情景。
在当时的科学水平和技术条件下,横渡大海到日本去是一种极为冒险、生死未卜的事情。
通常是正面实写海上的景象,诸如气候的无常、风涛的险恶等等,借以表达对航海者的忧虑和悬念。
第三联写得惊耳怵目,扣人心弦,富有精警之意。
无论语言是怎样的铺张扬厉,情感是怎样的激宕淋漓,要在一首短诗中把海上航行中将要遇到的无数艰难险阻说完道尽,毕竟是办不到的。
所以,王维采用了另外一种别开生面的手法:避实就虚,从有限中求无限。
“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要说的意思只开了一个头便立即带住,让读者自己去思索,联想,补充,丰富。
《新唐书。
东夷传》云:“日本使自言国近日所出,以为名。
”这里“日”字双关,兼指太阳和日本国。
航海者就凭几片风帆、数支橹桨,随风飘流,可见艰险已极。
诗人不作正面描绘,只提供联想线索;
不言艰险而艰险之状自明,不说忧虑而忧虑之情自见,正是这两句诗高明的地方。
最有特色的,还是“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两句。
在这里,诗人不只是没有实写海上景象,而且虚构了两种怪异的景物:能把天空映黑的巨鳌,眼里红光迸射的大鱼,同时展现出四种色彩:黑,红,蓝(天),碧(波),构成了一幅光怪陆离、恢宏阔大的动的图画。
波涛在不停地奔涌,巨鳌与大鱼在不停地出没,四种色彩在不断地交织和变幻,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海上航行艰险、安危的忧虑。
历代的诗论家们公认王维“诗中有画”,但往往没有注意到,他的“诗中画”大多是“绘画所描绘不出的画境”。
这首诗即是如此。
人们公认王维是着色的高手。
但往往没有注意到,他笔下的色彩不是客观对象的一种消极的附属物,而是创造环境氛围、表现主观情感的积极手段。
这两句诗利用色彩本身的审美特性来表情达意,很富创造性,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最后两句,诗人设想晁衡战胜艰难险阻,平安回到祖国,但又感叹无法互通音讯。
这就进一步突出了依依难舍的深情。
这是一曲中日两国的传统友谊之歌。
通篇没有用一个概念性的语词来明言所表现的究竟是什么情感,但我们从目的地的渺远、航程的艰险和诗人的声声喟叹中,可以明确无误地体会到,这是一种怅惘、忧愁、悬念、惜别等等杂糅交织的至精至诚的情谊。
参考资料: 1、 刘德重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64-165 .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7323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