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夜咏怀 文翻赏
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
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春色无情故,幽居亦见过。
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
我一年比一年不得意,新的一年又将会如何?
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
回忆过去一起交游的朋友,现在活着的还有多少?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我把闲居当作自由自在,把长寿看作补回岁月蹉跎。
春色无情故,幽居亦见过。
只有春色不管人情世故,在闲居的时候还来探望我。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 译注 .刘禹锡诗文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 :101-102 .
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
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春色无情故,幽居亦见过。
一般说来,守岁之夜(即除夕)人们常常盼望来年的诸事如意,大运亨通。
而此诗却一反常情,首联便说:“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
”“意思是说:多年来就在坎坷不得意中渡过,新的一年又当如何呢?
言外之意是不会有新的希望了。
颔联说:“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
”“同游者”在这里是指柳宗元、王伾、王叔文、韩泰、陆质、吕温、李景俭、韩晔、陈谏、凌准、程异、房启等政治上的革新派。
他们有的被杀,有的病死,有的渺无音信。
这里应特别提出新亡的好友柳宗元。
元和十二年,朝廷派柳宗元到条件较好的柳州做刺史,而把刘禹锡派往条件极差的“恶处”(《因话录》)播州(即今遵义地区)。
柳宗元考虑刘禹锡的老母年近九旬,不宜去往荒远之地,便主动要求与刘对调。
而今比诗人年轻二十三岁的柳宗元却在“恶处”困病而亡,这不能不使诗人倍加伤怀。
因此,这“有几多”固然是伤悼众友早逝,更主要的是对挚友柳宗元的痛悼;
表现的是“一人突逝,举目寂空”的沉痛之情。
颈联表面是写自己的颓伤,表现的是无所作为之情,实际是牢骚之语,抒发的是愤激之情。
诗人早年苦读,不慕荣华,注重品格修养;
中年积极参加政治革新,极力革新政治,成为永贞革新中最核心的人物之一,时称“二王刘柳”;
革新失败,流徒边州,在极端的困境中,不但写了大量的政治讽刺诗,痛斥宦官权臣和趋炎附势之徒是一批渺小而又可恶蚊虫(《聚蚊谣》),并写下不少相当有份量的政治散文;
遇赦放还,仍痛骂靠镇压永贞革新而上台的人物为“桃李颜”之徒。
他战斗不息,从来没有以“安闲为自在”过。
这种以生死置之度外的不屈精神,绝不能说是“将寿补蹉跎”。
因而可以说,此联抒发的是一种极端痛苦的愤慨和牢骚,是正意以反语出之。
尾联:“春色无新故,幽居亦见过。
”表面是说年年的春色皆同,在贬谪幽居时也是如此。
而真正的含义却是:自然界的春天是无所谓的,可惜的是看不到政治的春天降临人间,看不到国家兴旺景象的来临。
刘禹锡虽然才华横溢,但他并不甘心当一名文士,而是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以利国计民生。
他奋斗一生,壮志未酬,这是十分苦闷的。
此诗表面似乎是表现诗人的平静、闲适、甚至有些颓伤;
但字里行间,却隐透出诗人极端的苦闷。
这种隐真意实情于字背的方法,是这首诗的主要特色之一。
特点之二是“对仗”。
本来,律诗只要求中间两联对偶,首尾两联是无所谓的。
但此诗却能用字字平易、句句明白如话的语言,写得联联对仗,句句通俗,这是不易做到的。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 .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0 :483-484 .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7595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