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郑州崔郎中诸妓绣样 / 咏绣障 文翻注译赏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
黄昏余晖之下,厅堂前面鲜花娇美。
一群可爱绣女,争拿笔上绣床写生。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绣成美丽屏风,静静放进花园,逗得黄莺好奇,离开柳条飞来。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79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
花蕊(ruǐ)娇:双关语,一指刺绣图样,一喻刺绣少女。
花蕊:花心。
娇:美丽鲜艳。
拈(niān):用两三个指头捏住。
床:指绣花时绷绣布的绣架。
床:指绣花架。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安:安置,摆放。
下柳条:从柳树枝条上飞下来。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79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
黄昏余晖之下,厅堂前面鲜花娇美。
一群可爱绣女,争拿笔上绣床写生。
花蕊(ruǐ)娇:双关语,一指刺绣图样,一喻刺绣少女。
花蕊:花心。
娇:美丽鲜艳。
拈(niān):用两三个指头捏住。
床:指绣花时绷绣布的绣架。
床:指绣花架。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绣成美丽屏风,静静放进花园,逗得黄莺好奇,离开柳条飞来。
安:安置,摆放。
下柳条:从柳树枝条上飞下来。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79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这是一首赞美刺绣精美的诗,写妇女绣品巧夺天工。
首句“日暮”、“堂前”点明时间、地点。
“花蕊娇”,花朵含苞待放,娇美异常──这是待绣屏风(绣障)上取样的对象。
首句以静态写物,次句则以动态出人:一群绣女正竞相拈取小巧的画笔,在绣床上开始写生,描取花样。
那看到花开娇美,争先恐后的模样,眉飞色舞的神态和动作的轻灵优美,如一幅自然的画卷都从“争”字中隐隐透出。
“拈”,是用三两个指头夹取的意思,见出动作的轻灵,姿态的优美。
这一句虽然用意只在写人,但也同时带出堂上的布置:一边摆着笔架,正对堂前的写生对象(“花蕊”),早已布置好绣床。
和动作的轻灵优美,如一幅自然的画卷。
三四句写“绣成”以后绣工的精美巧夺天工:把完工后的绣屏风安放到春光烂漫的花园里去,虽是人工,却足以乱真,连黄莺都上当了,离开柳枝向绣屏风飞来。
末句从对面写出,让乱真的事实说话,不言女红之工巧,而工巧自见。
而且还因黄莺入画,丰富了诗歌形象,平添了动人的情趣。
从二句的“上床描”到三句的“绣成”,整个取样与刺绣的过程都省去了,像“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罗隐《绣》)那样正面描写绣活进行时飞针走线情况的诗句,在这首诗中是找不到的。
胡令能诗风清丽,富有情趣,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堪称唐诗园囿中奇香扑鼻的山花野草。
这首《观郑州崔郎中诸妓绣样》就有这样的特点。
此诗头两句是现场目击,后两句是合理想象,既有情趣,又有意趣。
语言明白如话,意境明丽如画。
这样的诗,现代人解读毫不费力,且清新可爱,足见其有超越时空的魅力。
沈德潜在论及题画诗时说:“其法全在不粘画上发论。
”(《说诗晬语》卷下)“不粘”在绣工本身,不以正面敷写争巧,而是以映衬取胜,也许这就是这首诗在艺术上成功的主要奥秘。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77813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