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雪

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代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211 .

已讶衾(qīn)枕冷,复见窗户明。

讶:惊讶。

衾枕:被子和枕头。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211 .

已讶衾(qīn)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讶:惊讶。

衾枕:被子和枕头。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211 .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前两句“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

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

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

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

“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

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以上全用侧面描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后两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

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

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

“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

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

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

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

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

诗人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全用侧面烘托,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

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

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

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

这首诗朴实自然,诗境平易,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211 .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820537.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