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闺思

作者: 张仲素 朝代: 唐代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城墙边依依细柳,小路旁青青嫩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提着篮忘了采叶,昨夜又梦到渔阳。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68-469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袅(niǎo)袅:纤长柔美貌。

明杨慎 《升庵诗话·余延寿折杨柳》:“大道连国门,东西种杨柳。

葳蕤君不见,袅袅垂来久。

”陌(mò)上:路旁。

陌,田间小路。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叶:此处指桑叶。

渔阳:古代郡名,治所在今天津蓟县。

因此处边陲,常陈重兵把守,后世遂用以指称边境征戍之地。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68-469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城墙边依依细柳,小路旁青青嫩桑。

袅(niǎo)袅:纤长柔美貌。

明杨慎 《升庵诗话·余延寿折杨柳》:“大道连国门,东西种杨柳。

葳蕤君不见,袅袅垂来久。

”陌(mò)上:路旁。

陌,田间小路。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提着篮忘了采叶,昨夜又梦到渔阳。

叶:此处指桑叶。

渔阳:古代郡名,治所在今天津蓟县。

因此处边陲,常陈重兵把守,后世遂用以指称边境征戍之地。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68-469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风俗画画家画不出时间的延续,须选“包孕最丰富的片刻”画之,使人从一点窥见事件的前因后果。

这一法门,对短小的文学样式似乎也合宜,比如某些短篇小说高手常用“不了了之”的办法,不到情事收场先行结束故事,任人寻味。

而唐人五绝名篇也常有这种手法的运用,张仲素《春闺思》就是好例。

  这诗的诗境很像画,甚而有几分像雕塑。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城边、陌上、柳丝与桑林,已构成一幅春郊场景。

“袅袅”写出柳条依人的意态,“青青”是柔桑逗人的颜色,这两个叠词又渲染出融和骀荡的无边春意。

这就组成一幅村女采桑图:“蚕生春三月,春柳正含绿。

女儿采春桑,歌吹当春曲”(《采桑度》),真可谓“无字处皆具义”(王夫之)。

于是,这两句不仅是一般地写景,还给女主人公的怀思提供了典型环境:城边千万丝杨柳,会勾起送人的往事;

而青青的柔桑,会使人联想到“昼夜常怀丝(思)”的春蚕,则思妇眼中之景无非难堪之离情了。

  后二句在蚕事渐忙、众女采桑的背景上现出女主人公的特写形象:她倚树凝思,一动不动,手里提着个空“笼”——这是一个极富暗示性的“道具”,“提笼忘采叶”,表露出她身在桑下而心不在焉。

至于心儿何往,末句就此点出“渔阳”二字,意味深长。

“渔阳”是唐时征戍之地,当是这位闺中少妇所怀之人所在的地方。

原来她是思念起从军的丈夫,伤心怨望。

诗写到此已入正题,但它并未直说眼前少妇想夫之意,而是推到昨夜,说“昨夜梦渔阳”。

写来不仅更婉曲,且能见昼夜怀思、无时或已之意,比单写眼前之思,情意更加深厚。

  “提笼忘采叶”,这诗中精彩的一笔,是从上古诗歌中借鉴而来。

杨慎早有见得,道是:“从《卷耳》首章翻出。

”《诗经·周南·卷耳》是写女子怀念征夫之诗,其首章云:“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斜口小筐不难填满,卷耳也不难得,老采不满,是因心不在焉、老是“忘采叶”之故,其情景确与此诗有神似处。

但就诗的整体说,彼此又很不同。

《卷耳》接着就写了女子白日做梦,幻想丈夫上山、过冈、马疲、人病及饮酒自宽种种情景,把怀思写得非常具体。

而此诗说到“梦渔阳”,似乎开了个头,接下去该写梦见什么,梦见怎样,但作者就此带住,不了了之。

提笼少妇昨夜之梦境及她此刻的心情,一概留给读者从人物的具体处境回味和推断,语约而意远。

这就以最简的办法,获得很大的效果。

因此,《春闺思》不是《卷耳》的摹拟,它已从古诗人手心“翻出”了。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09-810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82454897.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