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雷

作者: 张维屏 朝代: 清代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大自然虽然默默无言,但却有情,寒尽而带来春天,悄悄地安排好万紫千红的百花含苞待放。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大自然早已安排好了万紫千红,只等春雷一响,百花就将竞相开放。 参考资料: 1、 黄刚 .《张维屏诗文选》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81 . 2、 重庆出版社 .《读点经典·第27辑》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11 :60 . 3、 黄勤堂 .《哲理诗选析》 .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1 :219 .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造物:指天。古人认为天是创造万物的。每于:常常在。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参考资料: 1、 黄刚 .《张维屏诗文选》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81 . 2、 重庆出版社 .《读点经典·第27辑》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11 :60 . 3、 黄勤堂 .《哲理诗选析》 .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1 :219 .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大自然虽然默默无言,但却有情,寒尽而带来春天,悄悄地安排好万紫千红的百花含苞待放。造物:指天。古人认为天是创造万物的。每于:常常在。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大自然早已安排好了万紫千红,只等春雷一响,百花就将竞相开放。 参考资料: 1、 黄刚 .《张维屏诗文选》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81 . 2、 重庆出版社 .《读点经典·第27辑》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11 :60 . 3、 黄勤堂 .《哲理诗选析》 .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1 :219 .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这首诗平顺自然,没有难词拗句,比较容易领会。在艺术构思上,诗人却匠心独运,使诗歌的表达手段有了新意。   首先,诗人的移情手法,赋予自然界具有人的情感活动和思维能力。“造物无言却有情”,作为造物者的天,即自然界,本来并不具有人类的情感和思维。诗人笔下,自然界不但能思维,而且在不言不语之中,饱含着对人类的感情。这表现在害怕寒冷的人类,在最难熬的时刻,自然界会冬去春来,带来温暖。不仅如此,还刻意安排了万紫千红的百花,来愉悦人类、安慰人类。这一切,只等一声春雷炸响之后,就出现了。自然四时运行,本来是自然界的规律,无情绪可言。诗人有意识地把人类的情绪活动外射到自然界中,使自然界具有与诗人共鸣的思想感情活动。因此,诗人笔下的自然,实际上是诗人思绪改造过了的自然。在这个自然画面上,寄托了诗人对于一种新的社会环境,新的生活气氛的追求和仰慕,也启示了读者对更新更高尚美好生活的渴望。   其次,诗人在处理全诗情绪的转换时,巧妙地利用最富于孕育性的时刻这一美学手段。诗人不写新雷之后满目欢愉的情形,而集中写新雷炸响前夕,万物俱备而万物俱待这一关键时刻,使画面更富悬念,更具戏剧色彩。因为造物有情,寒尽春生,千红万紫的百花正含苞待放,自然界一时间仿佛处于静止的等待之中。这是巨大变化前夕的平静,是第一声春雷炸响前的寂静。所以,平静、寂静之中,蕴藏着即将爆发的巨变。在人们的情绪上,只有这样的时刻,最令人紧张,也最富于想象力。诗人抓住了第一声春雷炸响前夕这个富于孕育性的时刻,更能表达他对春天的渴望,对新的生活环境的渴望。   因为诗人巧妙运用了移情手法和富于孕育性的时刻,来描写冬尽春来一时间情绪的波澜,诗歌虽然短小,却隽永清新,为人传唱。 参考资料: 1、 王洪 .《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89 :952 .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86492747.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