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题

作者: 刘昚虚 朝代: 唐代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山路被白云隔断在尘境之外,春光宛若清清溪流源远流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不时有落花随溪水飘流而至,远远地就可闻到水中的芳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闲静的荆门面对蜿蜒的山路,柳荫深处蕴藏着读书的斋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每当太阳光穿过柳荫的幽境,清幽的光辉便洒满我的衣裳。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47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道由白云尽:指山路在白云尽处,也即在尘境之外。

道:道路。

由:因为。

春:春意,即诗中所说的花柳。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闲门:指门前清净,环境清幽,俗客不至的门。

深柳:即茂密的柳树。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幽映:指“深柳”在阳光映照下的浓荫。

每:每当。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47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山路被白云隔断在尘境之外,春光宛若清清溪流源远流长。

道由白云尽:指山路在白云尽处,也即在尘境之外。

道:道路。

由:因为。

春:春意,即诗中所说的花柳。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不时有落花随溪水飘流而至,远远地就可闻到水中的芳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闲静的荆门面对蜿蜒的山路,柳荫深处蕴藏着读书的斋堂。

闲门:指门前清净,环境清幽,俗客不至的门。

深柳:即茂密的柳树。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每当太阳光穿过柳荫的幽境,清幽的光辉便洒满我的衣裳。

幽映:指“深柳”在阳光映照下的浓荫。

每:每当。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47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这首诗句句写景,画意诗情,佳句盈篇,可推为刘眘虚的代表作。

诗描写深山中一座别墅及其幽美环境。

一开头就写进入深山的情景。

“道由白云尽”,是说通向别墅的路是从白云尽处开始的,可见这里地势相当高峻。

这样开头,便已藏过前面爬山一大段文字,省掉了许多拖沓。

同时,它暗示诗人已是走在通向别墅的路上,离别墅并不太远了。

  “春与青溪长”,伴随山路有一道曲折的溪水,其时正当春暖花开,山路悠长,溪水也悠长,而一路的春色又与溪水同其悠长。

为什么春色也会“悠长”呢?

因为沿着青溪一路走,一路上都看到繁花盛草,真是无尽春色源源而来。

青溪行不尽,春色也就看不尽,似乎春色也是悠长的了。

  三、四两句紧接上文,细写青溪和春色,透露了诗人自己的喜悦之情。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这二句,要特别注意“随”字。

它赋予落花以人的动作,又暗示诗人也正在行动之中,从中可以体味出诗人遥想青溪上游花在春光中静静绽放的景象。

此时,水面上漂浮着花瓣,流水也散发出香气。

芬芳的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水远远而去,诗人完全被青溪春色吸引住了。

他悠然自适,丝毫没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感伤情调。

他沿着青溪远远地走了一段路,还是不时地看到落花飘洒在青溪中,于是不期而然地感觉到流水也是香的了。

  总括上面四句:开头是用粗略的笔墨写出山路和溪流,往下就用细笔来特写青溪,仿佛是把镜头里的景物从远处拉到眼前,让读者也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还可以闻到花香水香。

  一路行走,一路观赏,别墅终于出现在眼前。

抬头一看,“闲门向山路”。

这里是没有多少人来打扰的,所以门也成了“闲门”。

主人分明爱好观山,所以门又向山路而设。

进门一看,院子里种了许多柳树,长条飘拂,主人的读书堂就深藏在柳影之中。

原来这位主人是在山中专心致志研究学问的。

  写到这里,诗人从登山到进门的一路经历,都曲曲折折地描述下来了。

但他不过把几件景物摄进镜头,并没有叙述经过,仅仅给你以几种不同的变化着的形象。

  结末两句,诗人仍然只就别墅的光景来描写。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这里的“每”作“虽然”讲。

因为山深林密,所以虽然在白天里,也有一片清幽的光亮散落在衣裳上面。

那环境的安谧,气候的舒适,真是专志读书的最好地方了。

诗到这里,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思索余地,更增加了诗的韵味。

  全诗都用景语织成,没有一句直接抒情,然而情韵盈然,意境幽美。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人间词话》删稿)诗人巧妙地运用景语,不但写出风景,给风景抹上感情色彩,而且又藏有人物,人物的行动、神态、感情、心理活动乃至身份、地位等等,给读者带来了直觉的美感和形象之外的趣味。

因而这首诗余韵萦绕,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1、 刘逸生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64-365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87012184.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