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花声·楼上久踟躇

作者: 张舜民 朝代: 宋代

楼上久踟躇。

地远身孤。

拟将憔悴吊三闾。

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

烂醉且消除。

不醉何如。

又看暝色满平芜。

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

楼上久踟躇。

地远身孤。

拟将憔悴吊三闾。

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

烂醉且消除。

不醉何如。

又看暝色满平芜。

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

  楼上久踟躇,地远身孤。

“踟躇”(Chí Chú),徘徊不前,逗留之意。

“地远”张舜民远谪,历时三,涉水六,过州十有五。

自汴抵郴,所至流连。

即言诗人登上岳阳楼,放眼望见山迢水阔,只觉孤身飘零僻远异地,前路茫茫,归路茫茫,满心彷徨,无限悲凉。

起句即以“久彷徨”写出心思沉重。

  拟将憔悴吊三闾。

“拟”即效仿之意。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枯涸。

引申为劳苦,失意: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三闾”战国时楚国官名,屈原贬后任此职,此处指屈原。

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 (《屈原贾生列传》)后西汉贾谊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而受毁谤与排挤,在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以后作《吊屈原赋》,他认为自己政治上的遭遇同屈原相似,因而赋中不但慨叹屈原生前的不幸,对他寄以极大的同情;

同时,也以屈原坎坷的一生作自喻,揭露了统治者的是非不分、黑白颠倒,抒发了自己不受重用的不平和不甘屈服的心情。

此处诗人吊屈原也有此意,借屈原才华横溢,正直不屈,忠君爱国却几遭放逐的悲惨遭遇,表达了自己“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悲愤苦闷和远谪异地的凄凉。

  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

长安是唐代的国都,朝廷 国君所在地。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后人常以长安借代当朝国都,国君。

如南宋辛弃疾《鹧鸪天》“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 本词中“长安”借代指当时北宋都城汴京。

“日下”古代以帝王比作日,因以帝王所在之地为日下。

“流落江湖”形容仕途失意,困厄潦倒,漂泊异乡。

“江湖”与“庙堂”相对,见范仲淹《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此处化用孟郊《失意归吴因寄东台刘复侍御》“自念西上身,忽随东归风。

长安日下影,又落江湖中。

”之句,传达思君恋阕之意,抒发被贬去国之悲。

类似还有王仲宣“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等   上阙写尽流落江湖,远谪异地的孤独;

仕途失意,忠而被贬的苦闷;

思君恋国,实现抱负的渴望。

  烂醉且消除。

不醉何如。

“烂醉”即大醉,以喝酒之多,醉酒之沉,写出内心愁苦之多,浅醉尚不行,要待大醉,喝到不省人事方能得片刻的消解。

“且”即“暂且”,犹言酒醒后千愁万苦涌心头,愁更浓。

想来词人定是终日醉酒,消磨时日,麻醉自己。

一句不醉何如。

写尽志不得申,愁不得解的无奈苦闷。

  又看暝色满平芜。

“暝色”即暮色,夜色。

见王维《山居秋暝》。

“平芜”即草木丛生的平旷原野。

见欧阳修的诗句:“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

”浑浑噩噩,昏昏沉沉中又见暮色渐起,渐浓,笼罩整个旷野。

“满”有“布满”“充满”之意,一则写出夜色渐浓的动态过程,写出时光偷逝写出诗人内心隐隐年华空逝报国无门的悲苦。

二则也出暮色之浓,遍布之广,以昏沉苍茫的夜色衬托出诗人凄怆的内心。

  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

自古思乡怀人(君)常冀鸿雁传书,此句化用杜牧《秋浦途中》“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为下杜陵无。

”“新到雁”即刚到之雁,“应”应该之意,推向,期望。

寄情鸿雁抒发渴望家书,朝廷音讯的迫切心情。

“新到雁”也即新来之雁,雁是候鸟,按时迁徙,而人归不归却不是自主的。

所以有“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的感叹。

滞留异地的旧人看着南来的新雁,不绝感慨又过一年,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宦海失意,思归不得的愁苦不觉更深一层,“新”极具表现力,强化了情感。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gushiwen/1/90624315.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