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 上人茅斋

作者: 查慎行 朝代: 清代

盘烟下层霄,山骨微负士。

阴阴日光淡。

漠漠风气古。

宝树压桥低,一溪环菜圃。

香山旧吟地,花径兼宿莽。

废寺亦荒凉,半间用茅补。

孤清耐久坐,客至何必主。

林静无匿声,虚檐应樵斧。

舟夜书所见

作者: 查慎行 朝代: 清代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象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象撤落无数的星星。

参考资料: 1、 田国钰等编著.中学生古诗文助读: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12:第47页 2、 薛瑞萍,徐冬梅,邱凤莲丛书主编;

邱凤莲本册主编.亲近母语 日有所诵 小学三年级 第3版:长春出版社,2011.06:第75页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微微风簇(cù)浪,散作满河星。

簇:拥起。

参考资料: 1、 田国钰等编著.中学生古诗文助读: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12:第47页 2、 薛瑞萍,徐冬梅,邱凤莲丛书主编;

邱凤莲本册主编.亲近母语 日有所诵 小学三年级 第3版:长春出版社,2011.06:第75页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象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微微风簇(cù)浪,散作满河星。

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象撤落无数的星星。

簇:拥起。

参考资料: 1、 田国钰等编著.中学生古诗文助读: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12:第47页 2、 薛瑞萍,徐冬梅,邱凤莲丛书主编;

邱凤莲本册主编.亲近母语 日有所诵 小学三年级 第3版:长春出版社,2011.06:第75页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

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第一句“月黑见渔灯”,“月黑”两字很有特色。

这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亮却没有光,人们见到的只是月亮的轮廓和黑影。

“见渔灯”的这个“见”,是不见中的“见”,写的是视像,有突然发现的意思。

因为月黑无光,河面也黑沉沉的,突然见到河中的一盏渔灯,格外引人注目。

  第二句“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

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烁着,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

“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

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

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第三句“微微风簇浪”抛开了灯光,一转而写夜风。

微风从河面阵阵吹来,河水哗哗作响,轻轻的掀起浪花。

这句写听觉为下句张目。

“微微”二字又体现了风是如此的小,“簇”说明了就算是微风也能掀起一簇簇的浪花。

渲染了一种宁静舒适的气氛。

  第四句“散作满河星”犹如天外奇峰,劈空而来。

那如萤的孤光,刹那间似乎变成万船灯火,点缀河中,又如风吹云散,满天明星,倒映水中,使这静谧的黑夜,单调的河面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壮观。

风吹浪起,簇起的每朵浪花,都把那如萤般的灯光摄进水中,有多少浪花,就有多少灯光。

同时此句的描写为诗词增添了画面感,使枯燥无趣的文字能幻化出美丽浪漫带有一丝丝的安逸宁静的景象,使诗人流连其中。

参考资料: 1、 郁贤皓主编.中学古诗文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07:第101页 2、 徐元主编.新编中小学古诗助读: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02:第434页 3、 周啸天主编.元明清诗歌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1.06:第1173页 4、 魏耕原著.古诗精华赏析: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0:第290页

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

作者: 查慎行 朝代: 清代

黄花古渡接芦溪,行过萍乡路渐低。

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

丝缫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

犹与湖南风土近,春深无处不耕犁。

黄花古渡接芦溪,行过萍乡路渐低。

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

丝缫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

犹与湖南风土近,春深无处不耕犁。

  查慎行的这首七言律诗,语言清新、明快、简洁、质朴;

寓意率真、自然流畅,无引经据典,读来倍感亲切;

采取以景入诗,借景寓情的手法,对眼前所见景物信手拈来,无不称妙;

本诗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诗中有画,画里藏诗;

中二联对仗工整,又自然流畅,毫无雕琢之感,更是令人拍案称奇!

  题目“湘东驿遵陆至芦溪”,说的是仲春时分,诗人自“湘东驿”的“黄花渡”下船后经陆路到达芦溪后所看到的景象。

“遵陆”,指沿着陆路,走陆路。

“驿”,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的人和过往官员中途换马或歇宿的地方;

“湘东驿”,即是湘东(今湘东区,距萍乡城约40里)的“黄花渡”。

芦溪,清朝时的一个镇子,位于萍乡东部。

现为芦溪县;

从题目上来看,诗人开门见山地就把此次要写的范围锁定在萍乡到芦溪这一段路上的见闻。

诗人为什么要锁定写这一路上的见闻?

是什么引发了他如此高的兴致?

具体要表达什么?

他又要向世人与后人传递着什么信息呢?

这不由得使我对他这首诗后面的内容产生了更强烈的兴趣。

  首联“黄花古渡接芦溪,行过萍乡路渐低”。

萍乡,当时称萍乡县(即现在的江西省萍乡市)。

开头两句平白如话,衔接自然,因为从湘东到萍乡不是他要写的重点,所以就一笔带过,手法娴熟,真是叶落无痕,风过无声!

此句大意是:“我从黄花渡登岸后直接就踏上了去芦溪的路程,过了萍乡之后,路面渐渐低平”。

这里要说明的是,萍乡是在湘东与芦溪之间,地势略高于两地,萍乡的水的流向在我们当地叫“两边倒”,一边水往西经湘东流入湘江,另一边的水往东经芦溪流入赣江。

正好是一东一西,故称“两边倒”。

同一时代的萍乡知县胥绳武也有竹枝词为证:“东去江西写官板,西下湘东装倒划。

中五十里船不到,满路桐油兼苎麻”,“中五十里船不到”,说的就是萍乡到芦溪这一段路没得船坐,只有步行。

因此就有初白先生的“行过萍乡路渐低”和胥绳武的“中五十里船不到”就相互印证。

  颌联“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这是诗人所见到的最富有生机的景状之一。

他边走边听边看:“村子错落有致,时不时听到有鸡鸣狗叫声传入耳中,是那么的熟悉;

河岸上绿草绒绒,看到的是出生不久的小鹅和小鸭在河两岸悠闲觅食,又是如此的恬静”。

这两句反映的是康熙年间人民历经战乱后②生活逐步稳定,社会经济日渐繁荣的实情。

更是一幅典型的江南水乡田园风景画。

  “吠犬鸣鸡”侧耳听,“乳鹅新鸭”细一看,通过不同的感官,感受到一派祥和平静、清鲜的生活气息。

后一句从新生命的勃勃生机中暗示着一个历经战乱后生产发展、人民生活稳定的社会的来到,   从“乳鹅新鸭”可以看出诗人对江南水乡的欣赏与赞美。

作为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又博览群书的查慎行来说,对于国家的现况他是知道的,人民生活刚刚稳定他也是了解的。

一个“乳”字和“新”字就足已表达了他对战乱后的社会重建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也才有了诗人面对这江南美好风光,借物寓情,赋诗吟唱的这份闲情逸致。

  “丝缫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缫,煮茧抽丝,这里的丝缫比作春雨,说春雨下得象蚕丝那样银丝缕缕、绵绵不断。

上联写的是动物,犬与鸡,鹅与鸭;

此联写的是自然现象和植物。

进一步展现江南水乡的特点。

“春雨密密细细而下,宛如缕缕银丝在你眼前飘动,给人以清凉和舒适的感受。

一场春雨过后,水田里的水也蓄满了,禾苗长势喜人,禾苗的高度几乎与水面平齐,青绿的秧苗齐整整地就好象是谁用剪刀修剪过一样,清亮悦目。

”。

雨如丝缫,秧如刀剪,这两个比喻煞是贴切。

原来是这里的优雅、迷人的景致引发了诗人的浓厚兴致,我不得不赞叹诗人对身边事物观察的细心程度,又心悦诚服的感叹诗人表达事物的精确到位。

  “犹与湖南风土似,春深无处不耕犁”,湖南,紧临湘东,在萍乡的西部。

萍乡与湖南均属楚地,风俗极为接近。

全诗前三联都是写景,唯尾联才得出结论,指出此处的风俗习惯、气候与湖南近似。

即使是现在,湖南人都还在称呼江西人为“老表”。

这两句写出了诗人所感:谷雨过后,处处桃红柳绿,犁铧翻土的农耕景象。

牛在画中走,人在画里游,把江南水乡的农耕景象勾勒得栩栩如生,诗中没说一个牛字,也没点一个人字,但读来就是牛耕在田、人声鼎沸热闹场景,好一幅如诗如梦的江南春耕图!

果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来感同身受,过目难忘。

叫人不得不赞叹初白先生的高超手法。

  古代诗人经常游览山水、写景言志,写景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

一般来说,写景诗往往塑造形象,或者勾勒意境,或者用衬托、对比的手法,或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查慎行在这首诗里用的是白描手法,诗的中间两联对仗工整,语言清新、明快、简洁、质朴。

“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

丝缫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两联堪称妙对。

同时还传递着诗人的情感,他希望看到的而恰恰又正好被他看到的画面,为了表达这种激动的情感,诗人就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

  清朝初期诗人多学唐,查慎行崛起后,兼学唐宋,成为清初效法宋诗最有成就的作者。

对诗坛影响极大。

难怪赵翼在《瓯北诗话》里说:“梅村(吴伟业)③后,欲举一家列唐宋诸公之后者,实难其人。

惟查初白才气开展,工力纯熟”,“要其功力之深,则香山④、放翁⑤后一人而已”。

注释① “国朝六家”,指施闰章、宋琬、朱彝尊、王士祯、赵执信和查慎行。

施闰章与宋琬又并称为“南施北宋”。

② 清圣祖仁皇帝康熙,名玄烨,8岁继位,14岁亲政,16岁就除掉了结党营私、欺凌幼主的辅政大臣鳌拜。

削弱了八旗旗主的权势,20岁迎战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经过8年奋战,一举平定了战乱,1683年8月又收复了台湾,维护了统一,也由此开创了康乾盛世,促进了清朝初年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 吴梅村,名伟业,字骏公,号梅村,出身于江苏太仓,是明末清初影响很大的文坛泰斗,被称为“江左三大家”(即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之一。

④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后迁居陕西渭南。

贞元中,擢进士第,补校书郎。

其诗政治倾向鲜明,重讽喻,尚坦易,为中唐大家。

⑤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山阴人。

诗风豪放,气魄雄浑,近似李白,有“小太白”之称。

著述颇丰,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三闾祠

作者: 查慎行 朝代: 清代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知己难求”与“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或者是渴望用世界而不得的感情)   诗人在凭吊屈原时,正处于满怀壮志而前程莫测之际,屈原举世都找不到知己,不容于朝廷,被谗言中伤,敢逐沅、湘。行吟泽畔。不能为国尽力,眼睁睁看着楚国为虎狼之秦所灭,最终投江自尽的遭遇和命运引起了他强烈的共鸣。   最后二句作者触景生情,产生奇妙的联想。(或者虚实相生,超越时空的交流)   楚地的佳卉香草茂密繁盛。年复一年,绿遍三湘人地,那不正是屈原辞赋中常见的贤人君子的象征吗?崩原的不灭的灵魂似乎仍在楚山湘水间徘徊往来。想象与现实融为一体。同样的遭遇,同样的情怀,使得诗人能够实现不同时空的交流对话,一种志士才人被压抑的苦闷得到宣泄,同时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   诗人先写故楚之地平旷辽阔,江流蜿蜒,远山逶迤,再由远及近,古老的三闾祠背城而立,借外景之阔大,反衬祠堂的孤小冷凄,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尾句中的“吟魂”在诗中指的是屈原(想象中的屈原)。该诗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感情,既有对屈原伟大爱国精神的崇敬之情,也有对时局的愤慨之意,还有对屈原悲剧的凄婉之慨。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寒夜次潘岷原韵

作者: 查慎行 朝代: 清代
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不知十月江寒重,陡觉三更布被轻。霜压啼乌惊月上,夜骄饥鼠阚灯明。还家梦绕江湖阔,薄醉醒来句忽成。

雨过桐庐

作者: 查慎行 朝代: 清代
江势西来弯复弯,乍惊风物异乡关。百家小聚还成县,三面无城却倚山。帆影依依枫叶外,滩声汩汩碓床间。雨蓑烟笠严陵近,惭愧清流照客颜。

早过淇县

作者: 查慎行 朝代: 清代
高登桥下水汤汤,朝涉河边露气凉。行过淇园天未晓,一痕残月杏花香。

渡百里湖

作者: 查慎行 朝代: 清代
湖面宽千顷,湖流浅半篙。远帆如不动,原树竞相高。岁已占秋旱,民犹望雨膏。涸鳞如可活,吾敢畏波涛?

邺下杂咏(四首选一)

作者: 查慎行 朝代: 清代
一赋何当敌两京,也知土木费经营。浊漳确是无情物,流尽繁华只此声。

邺下杂咏

作者: 查慎行 朝代: 清代

一赋何曾敌两京,也知土木费经营。

浊漳确是无情物,流尽繁华只此声。

123 共2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