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灊峰阁 文
瑶台第一层·阆苑归来 文
阆苑归来,因醉上、瑶台第一层。
洞天深处,年年不夜,日日长春。
万花妆烂锦,散异香,馥郁留人。
便乘兴,命玉龙吟笛,彩凤吹笙。
身轻。
先逢瑞景,众中先识董双成。
珮环声丽,舞腰袅袅,浓艳腾腾。
翠屏金缕枕,绣被软,梦冷槐清。
乐蓬瀛。
愿南山同寿,北斗齐龄。
水调歌头·游览 文翻译赏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
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
谪仙何处?
无人伴我白螺杯。
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
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
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瑶草多么碧绿,春天来到了武陵溪。
溪水上有无数桃花,花的上面有黄鹂。
我想要穿过花丛寻找出路,却走到了白云的深处,彩虹之巅展现浩气。
只怕花深处,露水湿了衣服。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
谪仙何处?
无人伴我白螺杯。
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
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坐着玉石,靠着玉枕,拿着金徽。
被贬谪的仙人在哪里,没有人陪我用田螺杯喝酒。
我为了寻找灵芝仙草,不为表面繁华,长叹为了什么。
喝醉了手舞足蹈地下山,明月仿佛在驱逐我回家。
参考资料: 1、 邓乔彬 .豪放词萃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7 . 2、 王步高 等 .唐宋诗词鉴赏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68 .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
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ní)。
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瑶草多么碧绿,春天来到了武陵溪。
溪水上有无数桃花,花的上面有黄鹂。
我想要穿过花丛寻找出路,却走到了白云的深处,彩虹之巅展现浩气。
只怕花深处,露水湿了衣服。
瑶草:仙草。
汉东方朔《东方大中集 ·与友人书》云:“不可使尘网名鞍拘锁,怡然长笑,脱去十洲三岛,相期拾瑶草,吞日月之光华,共轻举耳。
”武陵溪:陶渊明《桃花源记》称晋太元中武陵郡渔人入桃花源,所见洞中居民,生活恬静而安逸,俨然另一世界。
故常以“武陵溪”或“武陵源”指代幽美清净、远离尘嚣的地方。
武陵:郡名,大致相当于今湖南常德。
桃源的典故在后代诗词中又常和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遇仙女的传说混杂在一起。
枝:一作“花”。
“我欲”三句:元李治《敬斋古今红》卷八:“东坡《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一时词手,多用此格。
如鲁直云:‘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蜕。
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盖效坡语也。
”“红露”句:化用唐代王维《山中》“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诗句。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huī)。
谪仙何处?
无人伴我白螺(luó)杯。
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
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坐着玉石,靠着玉枕,拿着金徽。
被贬谪的仙人在哪里,没有人陪我用田螺杯喝酒。
我为了寻找灵芝仙草,不为表面繁华,长叹为了什么。
喝醉了手舞足蹈地下山,明月仿佛在驱逐我回家。
倚:依。
一作“欹”。
金徽:金饰的琴徽,用来定琴声高下之节。
这里指琴。
谪仙:谪居人间的仙人。
李白《对酒忆贺监》诗序:“太子宾客贺公(知章)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
”螺杯:用白色螺壳雕制而成的酒杯。
灵芝:菌类植物。
古人以为灵芝有驻颜不老及起死回生之功,故称仙草。
“醉舞”二句: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 参考资料: 1、 邓乔彬 .豪放词萃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7 . 2、 王步高 等 .唐宋诗词鉴赏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68 .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
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
谪仙何处?
无人伴我白螺杯。
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
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此词为春行纪游之作,词人采用幻想的镜头,描写神游“桃花源”的情景,反映了他出世、入世交相冲撞的人生观,表现了他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的不满以及不愿媚世求荣、与世同流合污的品德。
据此看来,此词大约写于词人被贬谪时期。
开头一句,词人采用比兴手法,热情赞美瑶草(仙草)像碧玉一般可爱,使词作一开始就能给人一种美好的印象,激起人们的兴味,把读者不知不觉地引进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
从第二句开始,则用倒叙的手法,逐层描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景象。
“春入武陵溪”,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里,词人巧妙地使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
陶渊明描写这种子虚乌有的理想国度,表现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黄庭坚用这个典故,其用意不言自明。
这三句写词人春天来到“桃花源”,那里溪水淙淙,到处盛开着桃花,树枝上的黄鹂不停地唱着婉转悦耳的歌。
“我欲穿花寻路”三句,写词人想穿过桃花源的花丛,一直走向飘浮白云的山顶,一吐胸中浩然之气,化作虹霓。
这里,词人又进一步曲折含蓄地表现对现实的不满,幻想能找到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能的理想世界。
然而“祇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两句,曲折地表现他对纷乱人世的厌倦但又不甘心离去的矛盾。
词人采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很富有令人咀嚼不尽的诗味。
“红露湿人衣”一句,是从王维诗句“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脱化而来,黄庭坚把“空翠”换成“红露”,化用前人诗句,天衣无缝,浑然一体。
下片继写作者孤芳自赏、不同凡俗的思想。
词人以丰富的想象,用“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弹瑶琴)”表现他的志行高洁、与众不同。
“谪仙何处?
无人伴我白螺杯”两句,表面上是说李白不在了,无人陪他饮酒,言外之意,是说他缺乏知音,感到异常寂寞。
他不以时人为知音,反而以古人为知音,曲折地表达出他对现实的不满。
“我为灵芝仙草”两句,表白他到此探索的真意。
“仙草”即开头的“瑶草”,“朱唇丹脸”指第三句“溪上桃花”。
苏轼咏黄州定惠院海棠诗云:“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
”花容美艳,大抵略同,故这里也可用以说桃花。
这两句是比喻和象征的语言,用意如李白《拟古十二首》之四所谓“耻掇世上艳,所贵心之珍”。
“长啸亦何为”意谓不必去为得不到功名利禄而忧愁叹息。
这首词中的主人公形象,高华超逸而又不落尘俗,似非食人间烟火者。
词人以静穆平和、俯仰自得而又颇具仙风道骨的风格,把自然界的溪山描写得无一点尘俗气,其实是要想象世界中构筑一个自得其乐的世外境界,自己陶醉、流连于其中,并以此与充满权诈机心的现实社会抗争,忘却尘世的纷纷扰扰。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768-770 .
寄黄几复 文翻注译赏
牧童诗 文翻注译赏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远远地看见牧童骑着牛缓缓地在前村走过,轻风隔着田垄送来阵阵牧笛声。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
参考资料: 1、 周春玲编.儿童熟读古诗300首 (下册):吉林美术出版社,2004年01月第1版:第11页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lǒng)闻。
陇:通“垄”,田垄。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长安:唐代京城。
机关用尽:用尽心机。
参考资料: 1、 周春玲编.儿童熟读古诗300首 (下册):吉林美术出版社,2004年01月第1版:第11页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lǒng)闻。
远远地看见牧童骑着牛缓缓地在前村走过,轻风隔着田垄送来阵阵牧笛声。
陇:通“垄”,田垄。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
长安:唐代京城。
机关用尽:用尽心机。
参考资料: 1、 周春玲编.儿童熟读古诗300首 (下册):吉林美术出版社,2004年01月第1版:第11页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这是一首饶有理趣,借题发挥的警世诗。
前两句描写牧童自在自得的神情,悠然牛背上,短笛信口吹,宛然如画。
牧童骑着牛儿,从前村慢慢走过;
吹着笛儿,笛声在田间随风飘悠。
“骑牛”与“吹笛”,生动地描摹出牧童洒脱的形象、悠闲的心情:同时,诗人把牧童放在“村”与“岸”的背景上,使画面境界外阔,显得“野”味浓郁。
后两句即事论理,拉出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名利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
有多少在官场上争名逐利的庸人,费尽心机,其实不如牧童自在快乐啊!
在一贬一褒之中,表露出作者清高自赏、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同时也在赞美牧童。
该《牧童诗》与《红楼梦》之“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悠闲自得,吹笛牛背,早出晚归,不愁食衣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自然既飘逸而又理想,可惜在黑暗的制度下,只不过是文人学士们的“空想”之一。
参考资料: 1、 王充闾著.诗性智慧:万卷出版公司,2016.06:第121页 2、 傅庚生 傅光.百家唐宋诗新话: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05月第1版:第623页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 文翻注赏
天涯也有江南信。
梅破知春近。
夜阑风细得香迟。
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
飘到眉心住。
平生个里愿杯深。
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天涯也有江南信。
梅破知春近。
夜阑风细得香迟。
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在宜州看到梅花开放,知道春天即将来临。
夜尽时,迟迟闻不到梅花的香味,以为梅花还没有开放;
早晨起来,才发现在面南的枝条上已开满了梅花,真是没有想到。
玉台弄粉花应妒。
飘到眉心住。
平生个里愿杯深。
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女子在镜台前化妆,引起了梅花的羡妒,就飘落在她的眉心上。
要在平常见到这种景象,便希望畅怀酣饮;
现在就不同了,自从被贬离开汴京,十年来,那种青年人的情怀、兴致已经不存在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天涯也有江南信。
梅破知春近。
夜阑(lán)风细得香迟。
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梅破知春近:梅花绽破花蕾开放,预示着春天的来临。
开遍向阳枝:南枝由于向着太阳,故先开放。
玉台弄粉花应妒。
飘到眉心住。
平生个里愿杯深。
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玉台”二句:玉台,传说中天神的居处,也指朝廷的宫室。
弄粉:把梅花的开放比作天宫“弄粉”。
飘到眉心住: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下。
梅花落于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词中意谓由于群花的妒忌,梅花无地可立,只好移到美人的眉心停住,古代妇女化妆时常在眉心点梅花砂痣。
“平生个里愿杯深”两句:年轻时遇到良辰美景,总是尽兴喝酒,可是经十年贬谪之后,再也没有这种兴致了。
个里,个中、此中。
去国,离开朝廷。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天涯也有江南信。
梅破知春近。
夜阑风细得香迟。
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
飘到眉心住。
平生个里愿杯深。
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全词以咏梅为中心,把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平生作了一个对比性总结,既表现出天涯见梅的喜悦,朝花夕拾的欣慰,又抒写不胜今昔之慨,表现出作者心中郁结的不平与愤懑。
上片写惊喜。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
宜州地近海南,去京国数千里,说是“天涯”不算夸张。
到贬所居然能看到江南常见的梅花,作者很诧异。
“梅破知春”,这不仅是以江南梅花多冬末春初开放,意谓春天来临;
而且是侧重于地域的联想,意味着“天涯”也无法隔断“江南”与我的联系(作者为江西修水人,地即属江南)。
“也有”,是始料未及、喜出望外的口吻,显见环境比预料的好。
紧接二句则由“梅破”,写到梅开。
梅花开得那样早,那样突然,夜深时嗅到一阵暗香,没能想到什么缘故,及至“晓来”才发现向阳的枝头已开繁了。
虽则“开遍”,却仅限于“向南枝”,不失为早梅,令人感到新鲜,喜悦。
“夜阑(其时声息俱绝,暗香易闻)风细(恰好传递清香)”时候才“得香”,故云“迟”。
此处用笔细致。
“也有”表现出第一次惊喜,“不道”则表现出又一次意外,作者惊喜不迭之情,溢于言表。
至此,作者已满怀江南之春心。
下片以寿阳公主关于梅花的浪漫故事引出自己的感慨。
《太平御览·时序部》引《杂五行书》:“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
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一句“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不但将旧典翻出新意,而且还表现出一个被贬的老人观梅以致忘怀得失的心情,暗伏下文“少年心”三字。
想到往日赏梅,对着如此美景,总想把酒喝个够;
但现不同了,经过十年的贬谪,宦海沉沦之后,不复有少年的兴致了。
结尾词情上是一大兜转,“老”加上“尽”的程度副词,更使拗折而出的郁愤之情得到充分表现。
用“愿杯深”来代言兴致好,亦形象有味。
这首词写得极为深挚,是山谷孤清抑郁的人格风貌的写照。
作者先写在边地宜州看到梅含苞欲放,接着写夜晚微风中传来梅花幽香,最后写早晨梅花开满枝头。
由“梅破”到“得香”再到“开遍”,作者很有层次地描写了梅花。
全词由景入手,婉曲细腻;
以情收结,直抒胸臆。
整首词风格疏宕,颇具韵味。
在情调上,上片写梅花,写得亲切婉媚,下片抒感慨,则颓然悲壮,在人与花的对照中,依然可见作者那正直不屈的人格。
参考资料: 1、 黄庭坚原著.《意林》.北京市:意林杂志编辑部,2010年第15期:第47页 2、 蒋方 编选.黄庭坚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53-255
鄂州南楼书事 文翻注译赏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站在南楼上靠着栏杆向四周远望,只见山色和水色连接在一起,辽阔的水面上菱角、荷花盛开,飘来阵阵香气。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清风明月没有人看管自由自在,月光融入清风从南面吹来,使人感到一片凉爽和惬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四顾:向四周望去。
山光、水光:山色、水色。
凭栏:靠着栏杆。
十里:形容水面辽阔。
芰(jì):菱角。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并:合并在一起。
一味凉:一片凉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jì)荷香。
站在南楼上靠着栏杆向四周远望,只见山色和水色连接在一起,辽阔的水面上菱角、荷花盛开,飘来阵阵香气。
四顾:向四周望去。
山光、水光:山色、水色。
凭栏:靠着栏杆。
十里:形容水面辽阔。
芰:菱角。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清风明月没有人看管自由自在,月光融入清风从南面吹来,使人感到一片凉爽和惬意。
并:合并在一起。
一味凉:一片凉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鄂州南楼书事》描述的情景是:武昌的夏天,热得可怕。
那天晚上,诗人登上高高的南楼乘凉。
他倚栏而望,明月已近中天,皎洁的清辉倾泻而下。
四面的山光与水光相连相映,一片通明;
方圆十数里、盛开着芰(菱)花、荷 花,凉爽的夜风中,不断有淡淡的芳香扑面而来。
习习清风,朗朗明月,谁也不能对它们管束驱遗,它们慷慨、殷勤地为南楼送来清清爽爽的夜凉,供游人称心快意地消受啊!
欣赏这首小诗,读者很容易忘记自身的处境,仿佛自己也登上南楼来乘凉了。
这样的感觉是这样来的。
先从外界景象来看:四外山水落石出,十里芰荷 ,楼头清风,空中明月,远方近处,天上地下,以南楼为中心,构成一个高远、清空、富有立体感的艺术境界。
再从自身感受来说:山光、水光、月光,是眼睛的视觉所感到的;
芰花、荷花的香气,是鼻子的嗅觉所感到的;
清风——夜凉,是皮肤的触觉以及耳朵的听觉听感到的;
而“南楼一味凉”的“味”字,还隐含着口舌的味觉在起作用,好像在那里细细地美美地品尝一般。
总之,读者的眼睛、鼻子、耳朵、口舌、皮肤种种器官司的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种种功能,统统被调动起来,集中起来,共同参与对这南楼夜景的感觉、领略、体验。
此景此情,令人生出如临其境的感受,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这便是作品的艺术魅力,诗人的艺术追求了。
黄庭坚一生,道路崎岖坎坷,由于遭受人陷害中伤,曾贬官司蜀中六年之久;
召回才几个月,又被罢官司来武昌闲居。
当夜纳凉南楼,眼见明月清风,无拘无束,各行其是,想到自己每欲有所作为,却是动辄得罪,怅恨之情,于是潜滋暗长。
“清风明月无人管”,正是诗人这种心绪的自然流露。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书幽芳亭记 文翻注译赏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 文注译赏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
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
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
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黔(qián)中:即黔州(今四川彭水)。
漏天:指阴雨连绵。
及至:表示等到某种情况出现;
直至。
霁(jì):雨雪之止也。
鬼门关:即石门关,今重庆市奉节县东,两山相夹如蜀门户。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
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老翁(wēng):老年男子,含尊重意。
气岸:气度傲岸。
华颠:白头。
戏马台:一名掠马台,项羽所筑,今江苏徐州城南。
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刘裕北征,九月九日会僚属于此,赋诗为乐,谢瞻和谢灵运各赋《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一首。
两谢:即谢瞻和谢灵运。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68-269 .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
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黔中阴雨连绵,仿佛天漏,遍地都是水,终日被困家中,犹如待在一艘破船上。
久雨放晴,又逢重阳佳节,在蜀江之畔,畅饮狂欢。
黔(qián)中:即黔州(今四川彭水)。
漏天:指阴雨连绵。
及至:表示等到某种情况出现;
直至。
霁(jì):雨雪之止也。
鬼门关:即石门关,今重庆市奉节县东,两山相夹如蜀门户。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
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不要取笑我,虽然年迈但气概仍在。
请看,老翁头上插菊花者有几人呢?
吟诗填词,堪比戏马台南赋诗的两谢。
骑马射箭,纵横驰骋,英雄直追古时风流人物。
老翁(wēng):老年男子,含尊重意。
气岸:气度傲岸。
华颠:白头。
戏马台:一名掠马台,项羽所筑,今江苏徐州城南。
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刘裕北征,九月九日会僚属于此,赋诗为乐,谢瞻和谢灵运各赋《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一首。
两谢:即谢瞻和谢灵运。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68-269 .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
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
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为黄庭坚贬谪黔州期间的作品。
该词主要通过重阳即事,写出了黄庭坚在穷困险恶的处境中,不向命运屈服的博大胸怀,抒发了一种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乐观奋发精神。
上片首二句写黔中气候,以明贬谪环境之恶劣,前两句起调低沉,起篇为抑。
黔中秋来阴雨连绵,遍地是水,人终日只能困居室内,不好外出活动。
不说苦雨,而通过“一漏天”、“似乘船”的比喻,形象生动地表明秋霖不止叫人不堪其苦的状况。
“乘船”而风雨喧江,就有覆舟之虞。
所以“似乘船”的比喻是足不出户的意思,又影射着环境的险恶。
联系“万里”二字,又有去国怀乡之感。
下三句是一扬,写重阳放晴,登高痛饮。
说重阳天霁,用“及至”、“也”二虚词呼应斡旋,有不期然而然、喜出望外之意。
久雨得晴,又适逢佳节,真是喜上加喜。
遂逼出“催醉”二字。
“鬼门关外蜀江前”回应“万里黔中”,点明欢度重阳的地点。
“鬼门关”这里是用其险峻来反衬一种忘怀得失的胸襟,颇有几分傲兀之气。
下片三句承上意写重阳赏菊。
古人重阳节有簪菊的风俗,但老翁头上插花却不合时宜,即所谓“几人黄菊上华颠”。
作者借这种不入俗眼的举止,写出一种不服老的气概。
“君看”、“莫笑”云云,全是自负口吻。
这比前写纵饮就更进一层,词情再扬,此为二扬。
最后三句是高潮。
此三句说自己重阳节不但照例饮酒赏菊,还要骑马射箭,吟诗填词,其气概直追古时的风流人物,更将豪迈气概表现到极致,此为三扬。
此处巧用晋诗人谢瞻、谢灵运戏马台赋诗之典。
末句中的“拍肩”一词出于郭璞《游仙诗》“右拍洪崖肩”,即追踪的意思。
下片从“莫笑老翁犹气岸”到“风流犹拍古人肩”彼此呼应,一气呵成,将豪迈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词结构一抑三扬,笔力豪迈,抒发了作者虽被贬黔州、身居恶劣环境,却穷且益坚、老当益壮,不屈于命运的摆布的乐观精神和博大胸怀。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776-778 . 2、 唐圭璋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2470 . 3、 姜钧主编 .宋词大鉴赏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2年 . 4、 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6年 .
瑞鹤仙·环滁皆山也 文注赏
环滁皆山也。
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
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
翁之乐也。
得之心、寓之酒也。
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
游也。
山肴野蔌,酒洌泉香,沸筹觥也。
太守醉也。
喧哗众宾欢也。
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
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
环滁皆山也。
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
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
翁之乐也。
得之心、寓之酒也。
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
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滁州,今安徽省东部。
皆:副词,都。
蔚然:草木繁盛的样子。
琅琊山,在滁州西南十里。
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翼然: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得:领会。
寓:寄托。
芳:花草发出的香味,这里引申为“花”,名词。
游也。
山肴野蔌,酒洌泉香,沸筹觥也。
太守醉也。
喧哗众宾欢也。
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
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
山肴:用从山野捕获的鸟兽做成的菜。
野蔌(sù):野菜。
蔌,菜蔬的总称。
洌(liè):清澈。
泉:指酿泉,泉水名,原名玻璃泉,在琅邪山醉翁亭下,因泉水很清可以酿酒而得名。
觥(gōng):酒杯。
筹:行酒令的筹码,用来记饮酒数。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丝,指弦乐器。
竹,指管乐器。
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
乐:以…为乐。
乐:乐事。
醉翁:指欧阳修(1007-1072年),自号醉翁。
参考资料: 1、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室 .九年义务教育标准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年 :197-200 2、 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806页
环滁皆山也。
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
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
翁之乐也。
得之心、寓之酒也。
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
游也。
山肴野蔌,酒洌泉香,沸筹觥也。
太守醉也。
喧哗众宾欢也。
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
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
全诗起句全用《醉翁亭记》首句原文。
起笔写出环滁皆山之空间境界,颇有一份大自然怀抱之中的慰藉感,从而覆盖全篇,定下基调。
下一个“也”字,已露唱叹之情。
“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
”用原作句意,词句更省净,直指环山中之琅琊。
蔚然一词更言深秀,倍加令人神往。
“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
”三句,以便装句法,移植原作中“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下泉上者,醉翁亭也”等句的句意直点出意境核心之所,而语句更加省净。
“翁之乐也。
”此一句拖笔,变上文之描写而为抒情,词情遂愈发曳生姿。
这句是词人统摄原意而自铸新辞,笔力之巨,显然可见。
接下来“得之心、寓之酒也。
”二句概括原作中“醉翁之意不酒,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之意不酒”原作文眼之句,而山谷却宁舍此不用,可谓独具慧眼。
境由心生,故谓之得。
酒为外缘,故谓之寓。
此句较“醉翁之意不酒”,更为内向,更为深刻。
“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
”此三句,囊括原作“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一节,于朝暮一节仅以日出二字点出,其余略去,而着力写四季。
这是因为写四季尤可开拓意境之时间深度,从而与上文环滁皆山的空间广度相副,境界遂愈感阔大遥深,此类笔法,深得造境之理。
只言景无穷,而乐无穷实已寓于其中,这又深得融情之法。
词人运思之自由灵活由此可见一斑。
过片,将原文“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一节,尽行打并“游也”这两字短韵的一声唱叹之中,笔墨精炼绝伦。
下边着力写太守与众宾客之游乐。
“山肴野蔌,酒冽泉香,沸筹霾。
”筹,是用来行酒令、饮酒计数的签子。
此三句,移植原作中的意境、句意泉香酒洌,系泉洌酒香,倒装为的是增强语感之美。
山肴泉酒之饮食,及此处略写的非丝非竹之音乐,正是野趣、自然之趣的体现。
极写此趣,实透露出作者愤世之情。
众人之乐以至于沸,又正是众人与太守同一情趣之证明。
“沸”字添得有力,足见词人文思之奇。
人心既与自然相合,人际情趣亦复相投,所以“太守醉也。
喧哗众宾欢也。
”太守遭贬谪别有伤心怀抱,故返归自然容易沉醉。
众人无此怀抱,故欢然而已。
一醉一欢,下字自有轻重。
此二句移植原作中“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几句句意。
下边,“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三句,揉合“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及“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太守游宴,不用乐工歌妓弹唱侑酒,因有酿泉潺潺水声助兴。
其所乐者何?
众人不知,但太守实以与民共乐为乐。
“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
”结句亦隐括原文结语:“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以雍容而平易之文情,表现了超越而深沉的哲思,即天人合一、与民同乐的乐观精神。
此词隐括原文,尽得文之精神,故全篇处处能表现乐于自然、乐于同乐之情景。
尤其上片云“翁之乐也。
得之心、寓之酒也”,下片云“太守醉也”,又云“太守乐其乐也”,反复暗示寄意所,处处都能于隐括之中不失其精神。
黄庭坚的这首《瑞鹤仙·醉翁亭记》其骨架是欧阳修的,文学价值也不能同散文《醉翁亭记》类比。
它的好处是将欧文的400余字,缩写改写不到100字,篇幅仅是原文的1/3,而主题却概括了进去。
散文《醉翁亭记》,连用了21个虚词“也”字,《瑞鹤仙》亦以“也”字押韵,既保留了《醉翁亭记》的风格,又适应词的格律要求,确实是文坛上的异想天开,另一种的别开生面。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8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