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寝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到晓不成梦,思量堪白头。

多无百年命,长有万般愁。

世路应难尽,营生卒未休。

莫言名与利,名利是身仇。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太平时闲游有趣却是无能,闲爱天上孤云安静爱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我愿手持旌麾去吴兴上任,乐游原上再望望风雨昭陵。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清时”句:意谓当这清平无所作为之时,自己所以有此闲情。

欲把一麾(huī)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zhāo)陵。

一麾:.旌旗。

昭陵:唐太宗的陵墓。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太平时闲游有趣却是无能,闲爱天上孤云安静爱山僧。

“清时”句:意谓当这清平无所作为之时,自己所以有此闲情。

欲把一麾(huī)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zhāo)陵。

我愿手持旌麾去吴兴上任,乐游原上再望望风雨昭陵。

一麾:.旌旗。

昭陵:唐太宗的陵墓。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在唐人七绝中,也和在整个古典诗歌中一样,以赋、比二体写成的作品较多,兴而比或全属兴体的较少。

杜牧这首诗采用了“托事于物”的兴体写法,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称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尽而意有余”的名篇。

  杜牧不但长于文学,而且具有政治、军事才能,渴望为国家作出贡献。

当时他在京城里任吏部员外郎,投闲置散,无法展其抱负,因此请求出守外郡。

对于这种被迫无所作为的环境,他当然是很不满意的。

诗从安于现实写起,反言见意。

武宗、宣宗时期,牛李党争正烈,宦官擅权,中央和藩镇及少数民族政权之间都有战斗,根本算不上“清时”。

诗的起句不但称其时为“清时”,而且进一步指出,既然如此,没有才能的自己,倒反而可以借此藏拙,这是很有意趣的。

次句承上,点明“闲”与“静”就是上句所指之“味”。

而以爱孤云之闲见自己之闲,爱和尚之静见自己之静,这就把闲静之味这样一种抽象的感情形象地显示了出来。

  第三句一转。

汉代制度,郡太守一车两幡。

幡即旌麾之类。

唐时刺史略等于汉之太守。

这句是说,由于在京城抑郁无聊,所以想手持旌麾,远去江海。

(湖州北面是太湖和长江,东南是东海,故到湖州可云去江海。

)第四句再转。

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在长安西边醴泉县的九嵏山。

古人离开京城,每每多所眷恋,如曹植诗:“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

”(《赠白马王彪》)杜甫诗:“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

”(《至德二载自京金光门出乾元初有悲往事》)都是传诵人口之句。

但此诗写登乐游原不望皇宫、城阙,也不望其他已故皇帝的陵墓,而独望昭陵,则是别有深意的。

唐太宗是唐代、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杰出的皇帝。

他建立了大唐帝国,文治武功,都很煊赫;

而知人善任,惟贤是举,则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诗人登高纵目,西望昭陵,就不能不想起当前国家衰败的局势,自己闲静的处境来,而深感生不逢时之可悲可叹了。

诗句虽然只是以登乐游原起兴,说到望昭陵,戛然而止,不再多写一字,但其对祖国的热爱,对盛世的追怀,对自己无所施展的悲愤,无不包括在内。

写得既深刻,又简练;

既沉郁,又含蓄,真所谓“称名也小,取类也大”。

参考资料: 1、 沈祖棻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67-1068

送人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鸳鸯帐里暖芙蓉,低泣关山几万重。

明镜半边钗一股,此生何处不相逢。

鸳鸯帐里暖芙蓉,低泣关山几万重。

明镜半边钗一股,此生何处不相逢。

  今日分手,这一生又有何处不会再相逢呢?

宇宙虽然广阔,人来人去,多的是再相逢的时候,大可不必为一时的分别而太难过。

“此生何处不相逢”,可看作分手时候的潇洒;

也可用作警告不怀好意的人,彼此总有再碰头的时候,凡事不要太过火。

末句后来成为名句“人生何处不相逢”。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轻盈照溪水,掩敛下瑶台。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来。偶同佳客见,似为冻醪开。若在秦楼畔,堪为弄玉媒。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秋声无不搅离心,梦泽蒹葭楚雨深。 自滴阶前大梧叶,干君何事动哀吟。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站在溪桥远眺,落日西斜,距地两竿,对岸杨柳含烟,淡影朦胧。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水面上,荷叶亭亭、相簇相拥,一阵西风吹过,满溪荷叶随风翻转,似含无限愁情。 秋声无不搅离心,梦泽蒹葭楚雨深。 秋天的声音都会扰乱客子离人的心绪,云梦泽上芦苇苍苍,凄冷的秋雨下得很浓密。 自滴阶前大梧叶,干君何事动哀吟。雨滴自己滴到台阶前的大梧桐叶,关您什么事呢而作哀伤的吟唱?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73-674 2、 吴鸥 等.杜牧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88-89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两竿:这里形容落日有两竹竿高。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相倚:形容荷叶密密层层地依偎在一起。 秋声无不搅离心,梦泽蒹葭楚雨深。 梦泽:即云梦泽。唐李白《〈大猎赋〉序》:“楚国不过千里,梦泽居其大半。”蒹(jiān)葭(jiā):指芦荻,芦苇。 自滴阶前大梧叶,干君何事动哀吟。干:触犯,冒犯;关连,涉及。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73-674 2、 吴鸥 等.杜牧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88-89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站在溪桥远眺,落日西斜,距地两竿,对岸杨柳含烟,淡影朦胧。两竿:这里形容落日有两竹竿高。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水面上,荷叶亭亭、相簇相拥,一阵西风吹过,满溪荷叶随风翻转,似含无限愁情。相倚:形容荷叶密密层层地依偎在一起。 秋声无不搅离心,梦泽蒹葭楚雨深。 秋天的声音都会扰乱客子离人的心绪,云梦泽上芦苇苍苍,凄冷的秋雨下得很浓密。梦泽:即云梦泽。唐李白《〈大猎赋〉序》:“楚国不过千里,梦泽居其大半。”蒹(jiān)葭(jiā):指芦荻,芦苇。 自滴阶前大梧叶,干君何事动哀吟。雨滴自己滴到台阶前的大梧桐叶,关您什么事呢而作哀伤的吟唱?干:触犯,冒犯;关连,涉及。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73-674 2、 吴鸥 等.杜牧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88-89

齐安郡后池绝句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翠菱掩露青萍绿透一池锦水,夏莺歌喉婉转嬉弄蔷薇花枝。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整日无人来观赏这细雨景色,只有鸳鸯相对洗浴红色羽衣。

参考资料: 1、 吴鸥.杜牧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87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菱: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三角形,叶柄有气囊,夏天开花,白色。

浮萍:浮生在水面上的一种草本植物。

叶扁平,呈椭圆形或倒卵形,表面绿色,背面紫红色,叶下生须根,花白色。

绿:此处作动词用,使动用法。

锦池:即题中的“齐安郡后池”。

啭(zhuàn):指鸟婉转地鸣叫。

蔷薇:植物名。

落叶灌木,茎细长,蔓生,枝上密生小刺,羽状复叶,小叶倒卵形或长圆形,花白色或淡红色,有芳香,可供观赏。

南朝梁江洪《咏蔷薇》:“当户种蔷薇,枝叶太葳蕤。

”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尽日:犹终日,整天。

《淮南子·泛论训》:“尽日极虑而无益于治,劳形竭智而无补于主。

”鸳鸯:鸟名。

似野鸭,体形较小,为中国特产珍禽之一。

旧传雌雄偶居不离,古称“匹鸟”。

《诗经·小雅·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之。

”毛传:“鸳鸯,匹鸟也。

”红衣:指鸳鸯的彩色羽毛。

宋祖可《菩萨蛮》词:“鸳鸯如解语,对浴红衣去。

” 参考资料: 1、 吴鸥.杜牧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87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翠菱掩露青萍绿透一池锦水,夏莺歌喉婉转嬉弄蔷薇花枝。

菱: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三角形,叶柄有气囊,夏天开花,白色。

浮萍:浮生在水面上的一种草本植物。

叶扁平,呈椭圆形或倒卵形,表面绿色,背面紫红色,叶下生须根,花白色。

绿:此处作动词用,使动用法。

锦池:即题中的“齐安郡后池”。

啭(zhuàn):指鸟婉转地鸣叫。

蔷薇:植物名。

落叶灌木,茎细长,蔓生,枝上密生小刺,羽状复叶,小叶倒卵形或长圆形,花白色或淡红色,有芳香,可供观赏。

南朝梁江洪《咏蔷薇》:“当户种蔷薇,枝叶太葳蕤。

”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整日无人来观赏这细雨景色,只有鸳鸯相对洗浴红色羽衣。

尽日:犹终日,整天。

《淮南子·泛论训》:“尽日极虑而无益于治,劳形竭智而无补于主。

”鸳鸯:鸟名。

似野鸭,体形较小,为中国特产珍禽之一。

旧传雌雄偶居不离,古称“匹鸟”。

《诗经·小雅·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之。

”毛传:“鸳鸯,匹鸟也。

”红衣:指鸳鸯的彩色羽毛。

宋祖可《菩萨蛮》词:“鸳鸯如解语,对浴红衣去。

” 参考资料: 1、 吴鸥.杜牧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87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这是一首画面优美、引人入胜的小诗。

它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一座幽静无人的园林,在蒙蒙丝雨的笼罩下,有露出水面的菱叶、铺满池中的浮萍,有穿叶弄花的鸣莺、花枝离披的蔷薇,还有双双相对的浴水鸳鸯。

诗人把这些生机盎然、杂呈眼底的景物,加以剪裁,组合成诗,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清幽而妍丽的画图。

诗的首句“菱透浮萍绿锦池”和末句“鸳鸯相对浴红衣”,描画的都是池面景,点明题中的“后池”。

次句“夏莺千啭弄蔷薇”,描画的是岸边景。

这是池面景的陪衬,而从这幅池塘夏色图的布局来看,又是必不可少的。

至于第三句“尽日无人看微雨”,虽然淡淡写来,却是极为关键的一句,它为整幅画染上一层幽寂、迷朦的色彩。

句中的“看”字,则暗暗托出观景之人。

四句诗安排得错落有致,而又融会为一个整体,具有悦目赏心的美感。

  这首诗之使人产生美感,还因为它的设色多彩而又协调。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指出“摛表五色,贵在时见”,并举“《雅》咏棠华,或黄或白,《骚》述秋兰,绿叶紫茎”为例。

这首绝句在色彩的点染上,交错使用了明笔与暗笔。

“绿锦池”、“浴红衣”,明点绿、红两色:“菱”、“浮萍”、“莺”、“蔷薇”,则通过物体暗示绿、黄两色。

出水的菱叶和水面的浮萍都是翠绿色,夏莺的羽毛是嫩黄色,而初夏开放的蔷薇花也多半是黄色。

就整个画面的配色来看,第一句在池面重叠覆盖上菱叶和浮萍,好似织成了一片绿锦。

第二句则为这片绿锦绣上了黄鸟、黄花。

不过,这样的色彩配合也许素净有余而明艳不足,因此,诗的末句特以鸳鸯的红衣为画面增添光泽,从而使画面更为醒目。

  这首诗还运用了以动表静、以声响显示幽寂的手法。

它所要表现的本是一个极其静寂的环境,但诗中不仅有禽鸟浴水、弄花的动景,而且还让蔷薇丛中传出一片莺声。

这样写,并没有破坏环境的静寂,反而显得更静寂。

这是因为,动与静、声与寂,看似相反,其实相成。

王籍《入若耶溪》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句,正道破了这一奥秘。

  这首诗通篇写景,但并不是一首单纯的写景诗,景中自有人在,自有情在。

三、四两句是全篇关目。

第三句不仅展示一个“尽日无人”的环境,而且隐然还有一位尽日看雨之人,其百无聊赖的情状是可以想见的。

句中说“看微雨”,其实,丝雨纷纷,无可寓目,可寓目的应是菱叶、浮萍、池水、鸣莺、蔷薇。

而其人最后心目所注却是池面鸳鸯的相对戏水。

这对鸳鸯更映衬出看雨人的孤独必然使他见景生情,生发许多联想、遐想。

可与这首诗参读的有焦循《秋江曲》:“早看鸳鸯飞,暮看鸳鸯宿。

鸳鸯有时飞,鸳鸯有时宿。

”两诗妙处都在不道破注视鸳鸯的人此时所想何事,所怀何情,而篇外之意却不言自见。

对照两诗,杜牧的这首诗可能更空灵含蓄,更有若即若离之妙。

参考资料: 1、 陈邦炎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78-1079

蔷薇花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朵朵精神叶叶柔,雨晴香拂醉人头。

石家锦幛依然在,闲倚狂风夜不收。

寓言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暖风迟日柳初含,顾影看身又自惭。

何事明朝独惆怅,杏花时节在江南。

重送绝句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绝艺如君天下少,闲人似我世间无。

别后竹窗风雪夜,一灯明暗覆吴图。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东西那有碍,出处岂虚心。

晓入洞庭阔,暮归巫峡深。

渡江随鸟影,拥树隔猿吟。

莫隐高唐去,枯苗待作霖。

12345 共41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