瘗旅文 文翻注译赏
象祠记 文翻译赏
诸门人送至龙里道中二首 文翻译
登大伾山诗 文赏
晓披烟雾入青峦,山寺疏钟万木寒。
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湍。
水穿石甲龙鳞动,日绕峰头佛顶宽。
宫阙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
晓披烟雾入青峦,山寺疏钟万木寒。
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湍。
水穿石甲龙鳞动,日绕峰头佛顶宽。
宫阙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
这是明代哲学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王守仁早年的诗作,以至于在王守仁诗集中寻访不到,然而《登大伾山》诗碑还矗立在大伾山顶禹王庙西侧,大字行楷,诗衬字,字映诗,显得浑然一体,正可谓“翩翩然凤翥而龙蟠”,清隽磅礴之气扑面而来。
书法劲拔,神采苍秀,字里行间犹如黄河之水浪涛汹涌,观后令人激动不已。
他虽善书法,但正如明代书画家徐渭所说:“古人论右军(指王羲之)以书掩人,新建先生(指守仁)乃不然,以人掩其书。
” 就是说,由于其他方面的名气太大了,结果把他的善书之名掩盖掉了。
因此,《登大伾山诗》虽然是王守仁早年诗作,但是从书法价值和文学价值两方面来看,不愧为“诗书双璧”。
1498年(明弘治十一年),浚县名宦王越死于甘州军中。
消息传到北京后,皇上很伤心,特意辍朝一日以示哀悼。
1499年,新科进士王守仁奉旨送王越灵柩回浚县安葬。
在此期间,王守仁曾慕大石佛之名到大伾山来拜谒。
来到了大伾山。
登山揽胜,他有感而发,写下了《登大伾山诗》。
写诗的时间正如诗碑上落款是“己未仲秋朔”。
这在《传习录》上还有演绎性的记载说“先生未第时尝梦威宁伯遗以弓剑。
是秋钦差督造威宁伯王越坟,驭役夫以什伍法,休食以时,暇即驱演‘八阵图’。
事竣,威宁家以金帛谢,不受;
乃出威宁所佩宝剑为赠,适与梦符,遂受之。
”看来,王阳明登第之前已经和王越神交久矣,梦中赠剑,一个军事家刚刚逝去,另一个年轻军事家随即登场,这是大明王朝不幸中之千载幸事。
《登大伾山诗》为七言律诗。
首联“晓披烟雾入青峦,山寺疏钟万木寒”,不蔓不枝,直奔主题,即点明了登山之意,又用洗练简洁的笔法描写了登大伾山的初步感受。
年轻的阳明先生,在公务之余,也许对大伾山这座“禹贡”名山向往已久,正所谓“高山仰之,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而今有了机会,于是天刚拂晓,诗人就和二三友人朝大伾山迤逦而来。
据《水浒传》作者描述,古时候的大伾山方圆很广,古木参天,是一个幽僻的隐居之处,因此走在崎岖的山路上,穿云破雾,大有游仙的感觉,只是远远望见萦绕在乳白色晨雾中的黛绿的山峦,感觉很近,走起来却很远。
这对抱着极大兴趣和幻想的诗人来说,反而更有诱惑力,于是一个“披”字用的好,不仅在烟雾中穿行,还有披荆斩棘努力前行的精神。
山中寺庙的悠扬钟声从远处传来,也许还有悠扬梵呗传来,钟声而形容为“疏”,可谓神来之笔,以动衬静,动静有致,使人觉得这深秋的大伾山幽静深邃,寒意浓浓。
这一联写烟写树,写山写人,写声音写色彩,虚实相生,可谓纳须弥于芥子,很有概括性。
颔联“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湍”,是诗人在山腰高处的远眺,也许是熟悉山川地理的诗人的感慨和畅想。
浚县古称黎阳,在明代有“赛江南”之称,流传的谚语说:“从南京到北京,都比不上浚县城。
”可见明朝时浚县山下平畴千里“参差十万人家”的富庶面貌。
诗人了解历史,不由得感慨:亘古长流的滔滔黄河虽然在宋代已经改道,却给黎阳留下肥沃的土地,这大自然的馈赠,是需要几世几年的修行才会降临的福祉。
风湍沙势,沃野千年,包含着深沉的感慨和悠远的怀古之情。
南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
悄然动容,视通万里;
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
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其思理之致乎。
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读《登大伾山诗》的颔联两句,读者不禁要和诗人一起神与物游,思接千载了。
颈联“水穿石甲龙鳞动,日绕峰头佛顶宽”。
随着晨雾的消散,旭日的东升,诗人一行涉溪跨涧,继续兴致勃勃地登山。
大伾山山势陡峭,巉岩遍布,可是也碧水潺湲。
诗人看着清澈的溪水在层层叠叠的青石之间跳跃奔流,不禁觉得这好像一条巨龙盘亘在山腰,鳞光闪动,跃跃欲飞了呢。
这时候,峰回路转,已经到了山顶。
大伾山山顶开阔平坦,简直是佛祖布道的天然道场。
更何况,大伾山东面有面东而坐俯瞰黄河古道的“镇河将军”大石佛,大石佛开凿于五代后赵时期,是中国北方最早最大的石佛,可以说整个青山,半是巍然佛像,山的绝顶,已然所谓“佛顶”。
这时候,朝阳喷薄而出,霞光万道,沐浴着这神奇的山林,礼佛的虔诚神圣和江山壮丽的豪情油然升腾,在年轻的王守仁心头翻滚。
古人读书,目的在于“修、齐、治、平”,致君尧舜,兼济天下,做一番丰功伟绩以便流传千古彪炳史册。
作为年轻有为的新科进士,受君王厚爱和重托来为国之长城王越治丧 ,应该感到无尚荣耀。
登高怀远,是中国古诗的永恒主题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传统思维。
诗人们每逢登高,大多要怀乡思人,感念故国,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悲伤,更何况“秋,士悲也”,在这样一个冷落的时节,涌上诗人心头,诉诸诗人笔下的更多的是悲慨。
尾联“宫阙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
诗人已经登山绝顶,这时候他并没有翘首南望故乡,而翻滚的思绪,径直奔向了遥远的北京城。
好像在那目之所及之处,五彩祥云笼罩的正是皇家宫阙,作为受命于天子而又不辱使命的钦差,他在这深秋季节,在这九霄高处,眷念的是国家重托,思索的更多的是深沉的历史。
这两句诗,还充溢着诗人对人生、对仕途的信心与激情。
“宫阙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
”前句讲,登上大伾山向北方遥望,似见五彩祥云正缭绕于皇宫之上,后一句则阐释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人生哲理。
王守仁写作《登大伾山诗》时,正值气盛志满之时,眼前物,天外景,胸中意,无不诱发作者昂扬的斗志与饱满的政治激情。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稽山书院尊经阁记 文翻
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三首) 文
古洞瑀荒僻,虚设疑相待。
披莱历风磴,移居喜幽垲。
营炊就岩窦,放榻依石垒。
穹窒旋薰塞,阿坎仍扫洒。
卷帙漫堆列,樽壶动光彩。
夷居信何陋,恬淡意方在。
岂不桑梓怀,素位聊无悔。
¤
谪居粮绝请学于农将田南山永言寄怀 文
龙冈新构(二首) 文
营茅乘田隙,洽旬称苟完。
初心待风雨,落成还美观。
锄荒既开径,拓樊亦理园。
低檐避松偃,疏土行竹根。
勿剪墙下棘,束列因可藩。
莫撷林间萝,蒙茏覆云轩。
素昧农圃学,因兹得深论。
毋为轻鄙事,吾道固斯存。
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三首) 文
龙冈新构(二首) 文
谪居聊假息,荒秽亦须治。
凿惸杂林条,小构自成趣。
开窗入远峰,架扉出深树。
墟寨俯逶迤,竹木互蒙翳。
畦蔬稍溉锄,花药颇薙莳。
宴适岂专予,来者得同憩。
轮奂匪致美,毋令易倾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