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江西周大夫(一作赠周太史) 文
作者: 陈陶 朝代: 唐代
否极生大贤,九元降灵气。
独立正始风,蔚然中兴瑞。
渊伦照三古,磊落涵泾渭。
真貌月悬秋,雄词雷出地。
具瞻先皇宠,欲践东华贵。
咫尺时不来,千秋鼎湖泪。
因分三辅职,进领南平位。
报政黄霸惭,提兵吕蒙醉。
岁星临斗牛,水国嘉祥至。
不独苍生苏,仍兼六驺喜。
恭闻庙堂略,欲断匈奴臂。
刬释自宸衷,平戍在连帅。
时康簪笏冗,世梗忠良议。
丘壑非无人,松香有私志。
三朝倚天剑,十万浮云骑。
可使河曲清,......更多
上建溪 文
夏日怀天台(一作夏日有怀) 文
子规思 文
圣帝击壤歌四十声 文
作者: 陈陶 朝代: 唐代
百六承尧绪,艰难土运昌。
太虚横彗孛,中野斗豺狼。
帝曰更吾嗣,时哉忆圣唐。
英星垂将校,神岳诞忠良。
炼石医元气,屠鳌正昊苍。
扫原铺一德,驱祲立三光。
大道重苏息,真风再发扬。
芟夷逾旧迹,神圣掩前王。
郊酒酣寥廓,鸿恩受渺茫。
地图龟负出,天诰凤衔将。
杂贡来山峙,群夷入雁行。
紫泥搜海岱,鸿笔富岩廊。
鹰象敷宸极,寰瀛作瑞坊。
泥丸封八表,金镜照中央。
构殿基麟趾,开藩表凤翔。
銮舆亲稼穑,......更多
夏日怀天台 文
酬元亨(一作孚)上人 文
将进酒 文
作者: 陈陶 朝代: 唐代
金尊莫倚青春健,龌龊浮生如走电。琴瑟盘倾从世珠,黄泥局泻流年箭。麻姑爪秃瞳子昏,东皇肉角生鱼鳞。灵鳌柱骨半枯朽,骊龙德悔愁耕人。周孔蓍龟久沦没,黄蒿谁认贤愚骨。兔苑词才去不还,兰亭水石空明月。姮娥弄箫香雨收,江滨迸瑟鱼龙愁。灵芝九折楚莲醉,翾风一叹梁庭秋。醁亚蛮觥奉君寿,玉山三献春红透。银鸭金鹅言待谁,隋家岳渎皇家有。珊瑚座上凌香云,凤炰龙炙猩猩唇。芝兰此日不倾倒,南山白石皆贤人。文康调笑麒麟起,......更多
陇西行四首 文翻译赏
作者: 陈陶 朝代: 唐代
汉主东封报太平,无人金阙议边兵。纵饶夺得林胡塞,碛地桑麻种不生。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陇戍三看塞草青,楼烦新替护羌兵。同来死者伤离别,一夜孤魂哭旧营。
黠虏生擒未有涯,黑山营阵识龙蛇。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汉主东封报太平,无人金阙议边兵。
纵饶夺得林胡塞,碛地桑麻种不生。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誓死要横扫匈奴个个都奋不顾身,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真怜那无定河边暴弃的粼粼白骨,还是少妇们春闺里思念的梦中人。
陇戍三看塞草青,楼烦新替护羌兵。
同来死者伤离别,一夜孤魂哭旧营。
黠虏生擒未有涯,黑山营阵识龙蛇。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03-704
汉主东封报太平,无人金阙议边兵。
纵饶夺得林胡塞,碛地桑麻种不生。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誓死要横扫匈奴个个都奋不顾身,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匈奴:指西北边境部族。貂锦:这里指战士,指装备精良的精锐之师。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真怜那无定河边暴弃的粼粼白骨,还是少妇们春闺里思念的梦中人。无定河:黄河中游支流,在陕西北部。春闺:这里指战死者的妻子。
陇戍三看塞草青,楼烦新替护羌兵。
同来死者伤离别,一夜孤魂哭旧营。
黠虏生擒未有涯,黑山营阵识龙蛇。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03-704
汉主东封报太平,无人金阙议边兵。纵饶夺得林胡塞,碛地桑麻种不生。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陇戍三看塞草青,楼烦新替护羌兵。同来死者伤离别,一夜孤魂哭旧营。
黠虏生擒未有涯,黑山营阵识龙蛇。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这首《陇西行》诗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虚实相对,宛若电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诗情凄楚,吟来潸然泪下。诗人共写了《陇西行四首》,此处赏析第二首。
首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达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
接着,笔锋一转,逼出正意:“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里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知道亲人死去,固然会引起悲伤,但确知亲人的下落,毕竟是一种告慰。而这里,长年音讯杳然,征人早已变成无定河边的枯骨,妻子却还在梦境之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灾难和不幸降临到身上,不但毫不觉察,反而满怀着热切美好的希望,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认为,此诗化用了汉代贾捐之《议罢珠崖疏》“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鄣,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妻饮泣巷哭,遥设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的文意,称它“一变而妙,真夺胎换骨矣”。贾文着力渲染孤儿寡母遥祭追魂,痛哭于道的悲哀气氛,写得沉痛而富有情致。文中写家人“设祭”、“想魂”,已知征人战死。而陈陶诗中的少妇则深信丈夫还活着,丝毫不疑其已经死去,几番梦中相逢。诗意更深挚,情景更凄惨,因而也更能使人一洒同情之泪。
这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可怜”句紧承前句,为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赞赏此诗后二句“用意工妙”,但指责前二句“筋骨毕露”,后二句为其所累。其实,首句写唐军将士奋不顾身“誓扫匈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次句写五千精良之兵,一旦之间丧身于“胡尘”,确实令人痛惜。征人战死得悲壮,少妇的命运就更值得同情。所以这些描写正是为后二句表现少妇思念征人张本。可以说,若无前二句明白畅达的叙述描写作铺垫,想亦难见后二句“用意”之“工妙”。
参考资料:
1、
阎昭典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24-1125
种兰 文
作者: 陈陶 朝代: 唐代
种兰幽谷底,四远闻馨香。
春风长养深,枝叶趁人长。
智水润其根,仁锄护其芳。
蒿藜不生地,恶鸟弓已藏。
椒桂夹四隅,茅茨居中央。
左邻桃花坞,右接莲子塘。
一月薰手足,两月薰衣裳。
三月薰肌骨,四月薰心肠。
幽人饥如何,采兰充餱粮。
幽人渴如何,酝兰为酒浆。
地无青苗租,白日如散王。
不尝仙人药,端坐红霞房。
日夕望美人,佩花正煌煌。
美人久不来,佩花徒生光。
刈获及葳蕤,无令见雪霜。
清芬信神鬼,......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