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科后 文翻注译赏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往昔的困顿日子再也不足一提,今日金榜题名令人神采飞扬。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迎着浩荡春风得意地纵马奔驰,好像一日之内赏遍京城名花。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21-422
昔日龌(wò)龊(chuò)不足夸,今朝放荡(dàng)思无涯。
龌龊:原意是肮脏,这里指不如意的处境。
不足夸:不值得提起。
放荡:自由自在,不受约束。
思无涯:兴致高涨。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得意:指考取功名,称心如意。
疾:飞快。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21-422
昔日龌(wò)龊(chuò)不足夸,今朝放荡(dàng)思无涯。
往昔的困顿日子再也不足一提,今日金榜题名令人神采飞扬。
龌龊:原意是肮脏,这里指不如意的处境。
不足夸:不值得提起。
放荡:自由自在,不受约束。
思无涯:兴致高涨。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迎着浩荡春风得意地纵马奔驰,好像一日之内赏遍京城名花。
得意:指考取功名,称心如意。
疾:飞快。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21-422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四十六岁那年进士及第,他自以为从此可以别开生面、风云际会、龙腾虎跃一番了。
满心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便化成了这首别具一格的小诗。
这首诗因为给后人留下了“春风得意”与“走马观花”两个成语而更为人们熟知。
诗人两次落第,这次竟然高中,就仿佛一下子从苦海中超度出来,登上了欢乐的顶峰。
所以,诗一开头就直接倾泻心中的狂喜,说以往那种生活上的困顿和思想上的不安再也不值得一提了,此时金榜题名,终于扬眉吐气,自由自在,真是说不尽的畅快。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诗人得意洋洋,心花怒放,便迎着春风策马奔驰于鲜花烂漫的长安道卜.人逢喜事精神爽.此时的诗人神采飞扬,不但感到春风骀荡,天宇高远,大道平阔,就连自己的骏马也四蹄生风了。
偌大一座长安城,春花无数,却被他一日看尽,真是“放荡”无比!诗人情与景会,意到笔成,不仅活灵活现地描绘了自己高中之后的得意之态,还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得意之情,明朗畅达而又别有情韵。
因而,这两句诗成为人们喜爱的千古名句,并派生出两个成语。
按唐制,进士考试在秋季举行,发榜则在下一年春天。
这时候的长安,正春风轻拂,春花盛开。
城东南的曲江、杏园一带春意更浓,新进士在这里宴集同年,“公卿家倾城纵观于此”(《唐摭言》卷三)。
新进士们“满怀春色向人动,遮路乱花迎马红”(赵嘏《今年新先辈以遏密之际每有宴集必资清谈书此奉贺》)。
可知所写春风骀荡、马上看花是实际情形。
但诗人并不留连于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突出了自我感觉上的“放荡”:情不自禁吐出“得意”二字,还要“一日看尽长安花”。
在车马拥挤、游人争观的长安道上,不可能容得他策马疾驰,偌大一个长安,无数春花,“一日”是不能“看尽”的。
然而诗人尽可自认为当日的马蹄格外轻疾,也尽不妨说一日之间已把长安花看尽。
虽无理却有情,因为写出了真情实感,也就不觉得其荒唐了。
同时诗句还具有象征意味:“春风”,既是自然界的春风,也是皇恩的象征。
所谓“得意”,既指心情上称心如意,也指进士及第之事。
诗句的思想艺术容量较大,明朗畅达而又别有情韵,因而“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成为后人喜爱的名句。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寓言 文
小隐吟 文
出门行 文
长河悠悠去无极,百龄同此可叹息。
秋风白露沾人衣, 壮心凋落夺颜色。
少年出门将诉谁,川无梁兮路无岐。
一闻陌上苦寒奏,使我伫立惊且悲。
君今得意厌粱肉, 岂复念我贫贱时。
海风萧萧天雨霜,穷愁独坐夜何长。
驱车旧忆太行险, 始知游子悲故乡。
美人相思隔天阙,长望云端不可越。
手持琅玕欲有赠,爱而不见心断绝。
南山峨峨白石烂, 碧海之波浩漫漫。
参辰出没不相待,我欲横天无羽翰。
投所知 文
苦心知苦节,不容一毛发。
炼金索坚贞,洗玉求明洁。
自惭所业微,功用如鸠拙。
何殊嫫母颜,对彼寒塘月。
君存古人心,道出古人辙。
尽美固可扬,片善亦不遏。
朝向公卿说,暮向公卿说。
谁谓黄钟管,化为君子舌。
一说清嶰竹,二说变嶰谷。
三说四说时,寒花拆寒木。
晔晔家道路,灿灿我衣服。
岂直辉友朋,亦用慰骨肉。
一暖荷匹素,一饱荷升粟。
而况大恩恩,此身报得足。
且将食檗劳,酬之作金刀。
惜苦 文
于鹄值谏议,以球不能官。
焦蒙值舍人,以杯不得完。
可惜大雅旨,意此小团栾。
名回不敢辨,心转实是难。
不惜为君转,转非君子观。
转之复转之,强转谁能欢。
哀哉虚转言,不可穷波澜。
下第东南行 文
送李翱习之 文
习之势翩翩,东南去遥遥。
赠君双履足,一为上皋桥。
皋桥路逶迤,碧水清风飘。
新秋折藕花,应对吴语娇。
千巷分渌波,四门生早潮。
湖榜轻袅袅,酒旗高寥寥。
小时屐齿痕,有处应未销。
旧忆如雾星,怳见于梦消。
言之烧人心,事去不可招。
独孤宅前曲,箜篌醉中谣。
壮年俱悠悠,逮兹各焦焦。
执手复执手,唯道无枯凋。
寄崔纯亮 文
苦寒吟 文赏
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
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
竹竿有甘苦,我爱抱苦节。
鸟声有悲欢,我爱口流血。
潘生若解吟,更早生白发。
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
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
竹竿有甘苦,我爱抱苦节。
鸟声有悲欢,我爱口流血。
潘生若解吟,更早生白发。
“寒”,当然也可作穷窘解,但显然苏轼指的是整个的风貌的清冷的“寒”。
“寒”是一种诉诸视觉的形状。
有谁感到过寒的诗和看见过瘦的诗呢?
没有。
以此索解,了无蹊径。
但是它确实又是可感的、具体的,它触发我们的想像,引起我们的美感联想。
在我们想像的天地里,就会呈现孟郊和贾岛的诗的某些画面、某种境界的美,然后会惊异地感到,用“寒”“瘦”来描述这种画面和境界所体现的美,实在是再恰当也不过了。
这到底要作何解释呢?
要解释清楚这一点,可能会涉及许多问题,诸如中国古典诗歌的特征,民族的审美习惯,中国传统诗论的特点等问题。
这些问题很难一下说清楚。
如果再把范围缩小一点,从一个小的角度来窥测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譬如说,诗论家在运用诸如雄浑、寒、瘦等概念评论诗的风格时,他们的思维过程到底是怎样的?
他们采用什么样的思维形式?
有什么样的特点?
或者有助于对这些现象的认识。
本文试图涉及的,就是这样一个小问题,并且仅仅把它限制在这个小小的范围之内。
我们先来解剖一个有代表性的实例。
就从“郊寒岛瘦”开始。
“寒”,显然不仅仅指诗的内容多写穷苦生涯,“瘦”,也不只是指缺乏辞采,而是指诗的整个风貌,指表现诗的风貌的一种意境的美的类型。
苏轼没有对“郊寒岛瘦”作明确的说明,但从他的两首《读孟郊诗》中,可以看到他对“郊寒”的或一所指。
诗是“孤芳擢荒秽,苦语余诗骚。
水清石凿凿,湍激不受篙。
初如食小鱼,所得不偿劳;
又如煮彭觊,竟日嚼空螯。
要当斗僧清,未足当韩豪。
人生如朝露,日夜火烧膏,何苦将两耳,听此寒虫号。
” 在这诗里他用了三个形象的比喻来形容孟郊的诗:有如清水浅流,明沏而湍急;
又如小鱼、彭觊,虽有滋味而乏丰腴膏肉;
复如寒虫鸣号,给人以萧索之感。
这三个比喻,都没有明确的界说。
小鱼、彭觊之比,似指诗的内容不够丰满;
清水激湍之喻,似指境界之清冷急促;
而寒虫悲鸣之形容,则似指郊诗感情基调之悲苦凄凉。
显然,这是苏轼对孟郊诗的一种感觉。
这种感觉,是以一系列的联想出现的。
每一个联想,虽可能由于诗的某一风格因素所印发,但其实又是对于诗的整个风貌的印象。
大概就是由这一个个的印象造成了一种“清冷”的总的印象,也就是他所说的“要当斗僧清”的“清”,在清冷上可与贾岛相比。
从“清冷”,又进一步转移,产生“寒”的感觉。
我们可以再证以其它人的论述。
对孟郊诗的风格特色有这种感觉的人还不少。
例如,贾岛在《投孟郊》诗中,提到“容飘清冷余,自蕴襟抱中” 。
他注意到了孟郊诗的清冷意境,并且指出这种清冷意境与他的襟抱有关。
欧阳修说:“堪笑区区郊与岛,萤飞露湿吟秋草”。
“萤飞露湿吟秋草”这样一个境界给人的感觉是“清冷”。
用这样一个意境来说明孟郊与贾岛的诗的风格,显然也出于联想。
范晞文更引孟郊的《长安道》诗:“胡风激秦树,贱子风中泣。
家家朱门开,得见不可入。
长安十二衢,投树鸟亦急。
高阁何人家,笙簧正喧吸”,说孟郊的诗“气促而词苦”。
所谓“气促而词苦”,主要也是指感情基调的悲苦凄凉。
从他所引的这首诗,可以看他要强调的是弥漫于孟郊诗中的悲苦凄凉的情调。
这种情调给人的感觉,当然也还是“清冷”。
又如,葛立方说孟郊诗“皆是穷蹙之语”张文潜说孟郊诗“以刻琢穷苦之言为工。
”张戒说郊诗“寒苦”。
魏泰说郊诗“寒涩穷僻”,意思都相近,都是指郊诗给人的悲苦凄凉的感觉。
这种感觉在感情上和清冷是相通的,与苏轼的所谓“寒”,也很相近。
我们还可以直接证以孟郊的诗。
郊诗虽也有少数篇章如《游子吟》那样脉脉深情,如登科后那样轻快自得,但大多数描写的是穷悉失意的生活境遇,意境清冷,调子凄凉。
我们试将《苦寒吟》抄在下面:天色寒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
敲石不得火,壮阴正夺阳。
调苦竟何言,冻吟成此章。
在这诗里,孟郊用冷的色调,着意描写了一个阴冷死寂的境界和在这个境界中诗人自己穷愁苦吟的形象,在阴冷死寂的意境中浮动着凄凉的情思。
《秋怀之一》:“孤骨夜虽卧,吟虫相唧唧,老泣无涕涕,秋露为滴沥。
”用秋虫悲鸣的境界烘托穷苦的身世,而以秋露与涕泪的联想表现着深深的凄凉情怀。
又如《秋怀之四》:“秋至老更贫,破屋无门扉,一片月落床,四壁风入衣。
”《秋怀之十一》:“幽苦日日甚,老力步步微,常恐暂下床,至门不复归。
”《秋怀之十三》:“秋气入病骨,老人身生冰,衰毛暗相刺,冷痛不可胜。
伸至明,强强揽所凭,瘦坐形欲折,腹饥心将崩。
”这类诗很多。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写穷愁生活,抒悲愁情怀,感情基调悲苦凄凉,意境清冷。
这些都足以从不同方面证明,“寒”,是指诗的一种清冷的意境的美。
是指由这种清冷的意境引起诗评家们的感情共鸣,触发他们的美感联想而产生的一种清冷凄凉的“寒”的感觉。
它是可感的具体的。
至于“瘦”,当然也和“寒”一样,是由诗的意境触发诗评家们的联想,而产生一种“瘦”的形象的感觉。
苏轼没有进一步论述贾岛的诗,不过,从他对“郊寒”的概括方法可以证明这一点。
同样,我们也可再证以贾岛的诗。
“瘦”,“腴”相对,就是不丰满。
读贾岛诗,会感到他的诗内容不丰满,想像不丰富,境界狭窄,虽也有少数诗篇如《剑客》慷慨激昂,但大多数诗篇感情清冷,表现着寂寞孤独的情怀,如,《秋暮》:“北门杨柳叶,不觉已缤纷。
值鹤因临水,迎僧忽背云。
白须相并出,暗泪两行分。
默默空朝夕,苦吟谁喜闻。
”全诗的境界是迫促狭窄的,想像并没有起飞,只写得垂泪苦吟的诗人独立于秋日之中,连周围景物也寥寥无几,引不起读者对诗的意境的丰富联想。
《雨中怀友人》:“对雨思君子,尝茶近竹幽,儒家邻古寺,不到又逢秋。
”同样缺乏丰富的想像,缺乏丰满的境界,只表现着一点寂寞孤独的情绪。
贾岛的诗,寂寞孤独的情绪是很突出的,像有名的《题李凝幽居》那样表现着孤寂冷落感情基调的诗所在皆是。
不丰满,狭窄,寂寞冷落,使他的作品给人造成一种单薄、孤寂的感觉,从这种感觉现,再联想到瘦削,产生属于体积的“瘦”的感觉。
我们还可证以其他人的评价。
欧阳修说贾岛“枯寂气味形之于诗句”。
陆时雍说贾岛的诗“气韵自孤寂。
”气味和气韵,都是指诗的意境所蕴含的色彩、气氛、情思。
说他的诗气味、气韵枯寂,就是说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枯槁冷落的诗的意境。
枯寂,是“瘦”的另一种说法,不过,“瘦”侧重于从神上说,枯寂侧重于从韵味上说罢了。
无疑,“瘦”也是指一种类型的意境 的美。
同样是可感的,具体的。
从以上简略的解剖中,我们可以看到,“寒”“瘦”所描述的,是诗的境界的美的类型。
它是可感的,具体的,传神的。
它建立在我们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诉诸于我们的想像,触发我们的美感联想,而不是建立在概念、分析、推理、判断的基础之上,引发我们去进行理性的思辩。
评论诗歌风格的许多用语,如雄浑、飘逸、壮丽、清远等等、等等,都有着这样的特点,它们不同于义界明确,高度抽象的科学的概念。
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姑且给它们一个名字,称之为“形象性概念”。
从对“寒”“瘦”的上述分析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这一类概念产生的过程没有离开情感与灵感。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