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作者: 周邦彦 朝代: 宋代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

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

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

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

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

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

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

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风使春季的莺雏长大,夏雨让梅子变得肥美,正午茂密的树下圆形的阴凉笼罩的地面。

地势低洼靠近山,衣服潮湿总费炉火烘干。

人家寂静乌鸦无忧自乐翩翩,小桥外边,新涨的绿水湍流激溅。

久久凭靠栏杆,遍地黄芦苦竹,竟仿佛我自己像遭贬的白居易泛舟九江边。

年年。

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

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

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年复一年。

犹如春来秋去的社燕,飘飞流浪在大漠荒原,来寄居在长长的屋檐。

且不去想那身外的功名业绩,还是怡心畅神,常坐酒樽前。

我这疲倦、憔悴的江南游子,再不忍听激越、繁复的管弦。

就在歌宴边,为我安上一个枕席,让我醉后可以随意安眠。

参考资料: 1、 王步高 .唐诗宋词鉴赏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78 .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

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

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风老莺雏:幼莺在暖风里长大了。

午阴嘉树清圆:正午的时候,太阳光下的树影,又清晰,又圆正。

卑:低。

润:湿乌鸢[yuān]: 即乌鸦。

溅溅:流水声。

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出自白居易《琵琶行》“黄芦苦竹绕宅生。

” 年年。

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

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

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社燕:燕子当春社时飞来,秋社时飞走,故称社燕。

瀚海:沙漠,指荒远之地。

修椽:长椽子。

句谓燕子营巢寄寓在房梁上。

身外:身外事,指功名利禄。

尊:同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急管繁弦:宋·晏殊《蝶恋花》词:“绣幕卷波香引穗,急管繁弦,共爱人间瑞。

”形容各种乐器同时演奏的热闹情景。

筵[yán]:竹席。

枕簟[diàn]:枕席。

参考资料: 1、 王步高 .唐诗宋词鉴赏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78 .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

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

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风使春季的莺雏长大,夏雨让梅子变得肥美,正午茂密的树下圆形的阴凉笼罩的地面。

地势低洼靠近山,衣服潮湿总费炉火烘干。

人家寂静乌鸦无忧自乐翩翩,小桥外边,新涨的绿水湍流激溅。

久久凭靠栏杆,遍地黄芦苦竹,竟仿佛我自己像遭贬的白居易泛舟九江边。

风老莺雏:幼莺在暖风里长大了。

午阴嘉树清圆:正午的时候,太阳光下的树影,又清晰,又圆正。

卑:低。

润:湿乌鸢[yuān]: 即乌鸦。

溅溅:流水声。

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出自白居易《琵琶行》“黄芦苦竹绕宅生。

” 年年。

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

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

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年复一年。

犹如春来秋去的社燕,飘飞流浪在大漠荒原,来寄居在长长的屋檐。

且不去想那身外的功名业绩,还是怡心畅神,常坐酒樽前。

我这疲倦、憔悴的江南游子,再不忍听激越、繁复的管弦。

就在歌宴边,为我安上一个枕席,让我醉后可以随意安眠。

社燕:燕子当春社时飞来,秋社时飞走,故称社燕。

瀚海:沙漠,指荒远之地。

修椽:长椽子。

句谓燕子营巢寄寓在房梁上。

身外:身外事,指功名利禄。

尊:同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急管繁弦:宋·晏殊《蝶恋花》词:“绣幕卷波香引穗,急管繁弦,共爱人间瑞。

”形容各种乐器同时演奏的热闹情景。

筵[yán]:竹席。

枕簟[diàn]:枕席。

参考资料: 1、 王步高 .唐诗宋词鉴赏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78 .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

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

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

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

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

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周邦彦为北宋末期词学大家。

由于他深通音律,创制慢词很多,无论写景抒情,都能刻画入微,形容尽致。

章法变化多端,疏密相间,笔力奇横。

王国维推尊为词中老杜,确非溢美之词。

兹分析一下他的《满庭芳》一首词,即可见一斑:   周邦彦于公元1093年(哲宗元祐八年)任溧水(今江苏溧水县)令,时年三十七岁。

无想山在溧水县南十八里,山上无想寺(一名禅寂院)中有韩熙载读书堂。

韩曾有赠寺僧诗云:“无想景幽远,山屏四面开。

凭师领鹤去,待我桂冠来。

药为依时采,松宜绕舍栽。

林泉自多兴,不是效刘雷。

”由此可见无想山之幽僻。

郑文焯以为无想山乃邦彦所名,非是。

  上片写足江南初夏景色,极其细密;

下片即景抒情,曲折回环,章法完全从柳词化出。

“风老”三句,是说莺雏已经长成,梅子亦均结实。

杜牧有“风蒲燕雏老”之句,杜甫有“红绽雨肥梅”之句,皆含风雨滋长万物之意。

两句对仗工整,老字、肥字皆以形容词作动词用,极其生动。

时值中午,阳光直射,树荫亭亭如幄,正如刘禹锡所云:“日午树荫正,独吟池上亭。

”“圆”字绘出绿树葱茏的形象。

此词正是作者在无想山写所闻所见的景物之美。

  “地卑”两句承上而来,写溧水地低而近山的特殊环境,雨多树密,此时又正值黄梅季节,所谓“梅子黄时雨”,使得处处湿重而衣物潮润,炉香熏衣,需时较久,“费”字道出衣服之润湿,则地卑久雨的景象不言自明,湿越重,衣越润,费炉烟愈多,一“费”字既具体又概括,形象袅袅,精炼异常。

  “人静”句据陈元龙注云:“杜甫诗‘人静乌鸢乐’。

”今本杜集无此语。

正因为空山人寂,所以才能领略乌鸢逍遥情态。

“自”字极灵动传神,画出鸟儿之无拘无束,令人生羡,但也反映出自己的心情苦闷。

周词《琐窗寒》云:“想东园桃李自春”,用“自”字同样有无穷韵味。

“小桥”句仍写静境,水色澄清,水声溅溅,说明雨多,这又与上文“地卑”、“衣润”等相互关联。

邦彦治溧水时有新绿池、姑射亭、待月轩、萧闲堂诸名胜。

  “凭栏久”承上,意谓上述景物,均是凭栏眺望时所见。

词意至此,进一步联系到自身。

“黄芦苦竹”,用白居易《琵琶行》中“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之句,点出自己的处境与被贬谪的白居易相类。

“疑”字别本作“拟”,当以“疑”字为胜。

  换头“年年”,为句中韵。

《乐府指迷》云:“词中多有句中韵,人多不晓,不惟读之可听,而歌时最要叶韵应拍,不可以为闲字而不押,……又如《满庭芳》过处‘年年,如社燕’,‘年’字是韵,不可不察也。

”三句自叹身世,曲折道来。

作者在此以社燕自比,社燕每年春社时来,秋社时去,从漠北瀚海飘流来此,于人家屋椽之间暂时栖身,这里暗示出他宦情如逆旅的心情。

  “且莫思”两句,劝人一齐放下,开怀行乐,词意从杜甫诗“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尊前有限杯”中化出。

“憔悴”两句,又作一转,飘泊不定的江南倦客,虽然强抑悲怀,不思种种烦恼的身外事,但盛宴当前,丝竹纷陈,又令人难以为情而徒增伤感,这种深刻而沉痛的拙笔、重笔、大笔,正是周词的特色。

  “歌筵畔”句再转作收。

“容我醉时眠”,用陶潜语:“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南史·陶潜传》)李白亦有“我醉欲眠卿且去”之句,这里用其意而又有所不同,歌筵弦管,客之所乐,而醉眠忘忧,为己之所欲,两者尽可各择所好。

“容我”两字,极其婉转,暗示作者愁思无已,惟有借醉眠以了之。

  周邦彦自公元1087年(元祐二年)离开汴京,先后流宦于庐州、荆南、溧水等僻远之地,故多自伤身世之叹,这种思想在此词中也有所反映。

但此词的特色是蕴藉含蓄,词人的内心活动亦多隐约不露。

例如上片细写静景,说明作者对四周景物的感受细微,又似极其客观,纯属欣赏;

但“凭栏久”三句,以贬居江州的白居易自比,则其内心之矛盾苦痛,亦可概见。

不过其表现方式却是与《琵琶行》不同。

陈廷焯说:“但说得虽哀怨,却不激烈,沉郁顿挫中别饶蕴藉。

”(《白雨斋词话》)说明两者风格之不同。

下片笔锋一转再转,曲折传出作者流宦他乡的苦况,他自比暂寄修椽的社燕,又想借酒忘愁而苦于不能,但终于只能以醉眠求得内心短暂的宁静。

《蓼园词选》指出:“‘且莫思’至句末,写其心之难遣也,末句妙于语言。

”这“妙于语言”亦指含蓄而言。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云:“清真词多用唐人诗语,隐括入律,浑然天成,长调尤善铺叙,富艳精工。

”这话是对的。

即如这首词就用了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杜牧诸人的诗,而结合真景真情,炼字琢句,运化无痕,气脉不断,实为难能可贵的佳作。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少年游·并刀如水

作者: 周邦彦 朝代: 宋代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情人双双共进果橙。

破橙的刀具光洁,像清水那样澄澈;

盛橙子的盘子明净,果蔬新鲜。

美人端庄高雅,用她的纤纤细手亲自为心上人般破新橙。

女子对男子的一片温情,男子怎能不知呢?

室内,华美的帐幔轻轻低垂,袅袅的炉香是室内弥漫着暖融融的气息,彼此之间的柔情蜜意也似乎融化在这温馨的气息中了。

他们相对而坐,男子陶醉在女子的笙曲中。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夜深了,男子起身向与女子告别,女子低声问他:你现在哪里入宿呢?

现在已经是三更时分了,外面寒风凛冽、路滑霜寒,很少有人行走,不如就别走了吧。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015页 2、 傅璇琮、李克 .《婉约词 豪放词》 :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09 :第145-146页 .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锦幄(wò)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shēng)。

并刀:并州出产的剪刀。

如水:形容剪刀的锋利。

吴盐:吴地所出产的洁白细盐。

幄:帐。

兽烟:兽形香炉中升起的细烟。

低声问向谁行(háng)宿,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谁行:谁那里。

直是:就是这首词乃感旧之作。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015页 2、 傅璇琮、李克 .《婉约词 豪放词》 :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09 :第145-146页 .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锦幄(wò)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shēng)。

情人双双共进果橙。

破橙的刀具光洁,像清水那样澄澈;

盛橙子的盘子明净,果蔬新鲜。

美人端庄高雅,用她的纤纤细手亲自为心上人般破新橙。

女子对男子的一片温情,男子怎能不知呢?

室内,华美的帐幔轻轻低垂,袅袅的炉香是室内弥漫着暖融融的气息,彼此之间的柔情蜜意也似乎融化在这温馨的气息中了。

他们相对而坐,男子陶醉在女子的笙曲中。

并刀:并州出产的剪刀。

如水:形容剪刀的锋利。

吴盐:吴地所出产的洁白细盐。

幄:帐。

兽烟:兽形香炉中升起的细烟。

低声问向谁行(háng)宿,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夜深了,男子起身向与女子告别,女子低声问他:你现在哪里入宿呢?

现在已经是三更时分了,外面寒风凛冽、路滑霜寒,很少有人行走,不如就别走了吧。

谁行:谁那里。

直是:就是这首词乃感旧之作。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015页 2、 傅璇琮、李克 .《婉约词 豪放词》 :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09 :第145-146页 .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这首词,通过对女子特有口吻惟妙惟肖的刻画,曲折深微的写出对象的细微心理状态,追述作者自己在秦楼楚馆中的经历,大有呼之欲出之概。

  上片以男方的视角写美人的热情待客,抒发对女子情投意合的情感。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这是富于暗示力的特写镜头。

出现在观众眼前的,仅仅是两件简单的道具(并刀,并州出产的刀子;

吴盐,吴地出产的盐。

)和女子一双纤手的微细动作,可那女子刻意讨好对方的隐微心理,已经为观众所觉察了。

  “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室内是暖烘烘的帏幕,刻着兽头的香炉(叶嘉莹:兽形的香)轻轻升起沉水的香烟。

只有两个人相对坐着,女的正调弄着手里的笙,试试它的音响;

男的显然也是精通音乐的,他从女的手中接过笙来,也试吹了几声,评论它的音色的音量,再请女的吹奏一支曲子。

  这里也仅仅用了三句话,而室内的气氛,两个人的情态,彼此的关系,男和女的身分,已经让人们看得清清楚楚了。

  下片以叙事的方式来抒情,改用女方的口吻来传情,有层次,有曲折,人物心情的宛曲,心理活动的幽微,人物形象的刻画和生活细节的描写更是十分细腻逼真。

  “低声问”一句直贯篇末。

谁问?

未明点。

为何问?

也未说明。

  “向谁行宿?

”的文化自知是男子的告辞引起。

写来空灵含蓄,挽留的意思全用“问”话出之,更有味。

只说深夜“城上已三更”,路难“马滑霜浓”,“直是少人行。

”只说“不如休去”,表情措语,分寸掌握极好。

  词结束在“问”上,结束在期待的神情上,意味尤长。

无限情景,都自先手破橙人口中说出,更不别作一语。

意思幽微,篇章奇妙。

  词中所写的男女之情,意态缠绵,恰到好处,可谓“傅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不沾半点恶俗气昧;

又能语工意新。

这种写生的技巧,用在散文方面已经不易着笔,用在诗词方面就更不容易了。

单从技巧看,周邦彦实在是此中高手。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015页 2、 傅璇琮、李克 .《婉约词 豪放词》 :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09 :第145-146页 . 3、 刘扬忠 .《周邦彦词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第6页 . 4、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241页

蝶恋花·早行

作者: 周邦彦 朝代: 宋代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辘轳牵金井。

唤起两眸清炯炯。

泪花落枕红绵冷。

执手霜风吹鬓影。

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

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辘轳牵金井。

唤起两眸清炯炯。

泪花落枕红绵冷。

月光皎洁明亮,乌鸦的叫声不停。

更漏已经要没有了,屋外摇动轳辘在井里汲水的声音传进房间。

这声音使女子的神情更加忧愁,一双美丽明亮的眼睛流下泪水,她一夜来眼泪一直流个不停,连枕中的红绵湿透了。

执手霜风吹鬓影。

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

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两人手拉着手来到庭院,任霜风吹着她的头发。

离别的双方难舍难分,告别的话儿听得让人落泪断肠。

楼上星光正明亮,北斗星横在夜空。

天色渐明,远处传来鸡叫,仿佛催人分别。

参考资料: 1、 毕宝魁 艾丽辉著.中国古典诗词鉴赏与写作:辽海出版社,2003年:289-290 2、 (宋)周邦彦著;

蒋哲伦选注.周邦彦选集: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88-90

月皎(jiǎo)惊乌栖(qī)不定,更漏将残,辘(lù)轳(lú)牵金井。

唤起两眸(móu)清炯(jiǒng)炯。

泪花落枕红绵冷。

月皎:月色洁白光明。

《诗经·陈·月出》:“月出皎兮。

”更漏:即刻漏,古代记时器。

辘轳:井上汲水轳辘转动的声音。

眸:眼珠。

炯炯:明亮貌。

执手霜风吹鬓(bìn)影。

去意徊(huái)徨(huáng),别语愁难听。

楼上阑(lán)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徊徨:徘徊、彷惶的意思。

阑干:横斜貌。

斗柄:北斗七星的第五至第七的三颗星象古代酌酒所用的斗把,叫做斗柄。

参考资料: 1、 毕宝魁 艾丽辉著.中国古典诗词鉴赏与写作:辽海出版社,2003年:289-290 2、 (宋)周邦彦著;

蒋哲伦选注.周邦彦选集: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88-90

月皎(jiǎo)惊乌栖(qī)不定,更漏将残,辘(lù)轳(lú)牵金井。

唤起两眸(móu)清炯(jiǒng)炯。

泪花落枕红绵冷。

月光皎洁明亮,乌鸦的叫声不停。

更漏已经要没有了,屋外摇动轳辘在井里汲水的声音传进房间。

这声音使女子的神情更加忧愁,一双美丽明亮的眼睛流下泪水,她一夜来眼泪一直流个不停,连枕中的红绵湿透了。

月皎:月色洁白光明。

《诗经·陈·月出》:“月出皎兮。

”更漏:即刻漏,古代记时器。

辘轳:井上汲水轳辘转动的声音。

眸:眼珠。

炯炯:明亮貌。

执手霜风吹鬓(bìn)影。

去意徊(huái)徨(huáng),别语愁难听。

楼上阑(lán)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两人手拉着手来到庭院,任霜风吹着她的头发。

离别的双方难舍难分,告别的话儿听得让人落泪断肠。

楼上星光正明亮,北斗星横在夜空。

天色渐明,远处传来鸡叫,仿佛催人分别。

徊徨:徘徊、彷惶的意思。

阑干:横斜貌。

斗柄:北斗七星的第五至第七的三颗星象古代酌酒所用的斗把,叫做斗柄。

参考资料: 1、 毕宝魁 艾丽辉著.中国古典诗词鉴赏与写作:辽海出版社,2003年:289-290 2、 (宋)周邦彦著;

蒋哲伦选注.周邦彦选集: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88-90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辘轳牵金井。

唤起两眸清炯炯。

泪花落枕红绵冷。

执手霜风吹鬓影。

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

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此首纯写离情,题曰:“早行”,出现在词中的是行者在秋季晨风中离家时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景。

篇中没有感情的直抒,各句之间也很少有连结性词语,所以,词中的离情主要是靠各句所描绘的不同画面,靠人物的表情、动作和演出来完成的。

  上片写别前。

开篇三句自成一段。

“月皎惊乌栖不定”写的是深夜,月光分外明亮,巢中的乌鸦误以为天明,故而飞叫不定。

这是从视觉与听觉两方的感受概括出来的,暗示行者整夜不曾合眼。

“更漏将阑,辘轳牵金井”两句,点明将晓。

这是从听觉方面来写的。

更漏中的水滴已经快要滴尽,夜色将阑。

同时远处传来辘轳的转动声,吊桶撞击着井口声,已经有人起早汲水了。

这三句表现出由深夜到将晓这一时间的进程。

“唤起”两句另是一段,转写女方的悲伤。

“唤起”的施动者是谁过去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行者,“知天已晓,唤起所别之人”;

一种认为“闻乌惊漏残、辘轳声响而惊醒泪落。

”“唤起”,既是前三句不同声响造成的后果,同时又是时间演变的必然进程:离别的时刻来到了。

所以,就全篇来看,似以后一种解释为佳。

如解释为行者把女方“唤起”,则自然要冲淡这首词所表出的那种离情的深刻性。

“两眸清炯炯”,也非睡足后的精神焕发,而是离别时的情绪紧张与全神贯注。

联系下句“泪花落枕红绵冷”,可见这双眼睛已被泪水洗过,“唤起”之后,仍带有泪花,故一望而“清”,再望而“炯炯 ”有神。

同时,这一句还暗中交待出这位女子的美丽,烘托出伤别的气氛。

“冷”字还暗出这位女子同样一夜不曾合眼,泪水早已把枕芯湿透,连“红绵”都感到心寒意冷了。

  下片写别时、别后。

前三句写别时依依难舍之状,曲折传神。

“执手”,分别时双方的手相互紧握。

古诗文里“执手”,多和惜别有关,兼示深情。

柳永《雨霖铃》词里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诗经·邶风·击鼓》里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霜风吹鬓影”,是行者饱看女方,刻印下别前最深刻的印象:鬓发在秋季晨风中微微卷动。

“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二句,看似写情,实则是写动作。

作者几度要走,却又几度转回来,相互倾吐离别的话语。

这话语满是离愁。

“难听”不是不好听,而是令人心碎,难以忍听。

终篇两句写别后景象,又是一段。

这两句写行者远去,但还恋恋不舍地回头遥望女子居住的高楼,然而这高楼已隐入地平线下去了,眼中只见斗柄横斜,天色放亮,寒露袭人,鸡声四起,更社出旅途的寂寞。

人,也越走越远了。

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

如真清之‘断肠院落,一廉风絮。

’又‘掩重关、偏城钟鼓’之类是也。

”其实,“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也是“以景结情”的成功的妙句。

  如上所述,该词最显著的特点是全篇句句均由不同的画面组成,并配合以不同的声响。

正是这一连串的画面与音响的完美组合,才充分表现出难舍难分的离情别绪,形象地体现出时间的推移、场景的变换、人物的表情与动作的贯串。

词中还特别注意撷取某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来精心刻画,如“惊乌”、“更漏”、“辘轳”、“霜风”、“鬓影”、“斗柄”、“鸡鸣”等等。

与此同时,作者还特别着意于某些动词与形容词的提炼,如“栖不定”的“栖”字,“牵金井”的“牵”字,“唤起”的“唤”字,还有“吹”、“清”、“冷”等等,这一系列手法综合起来,不仅增强了词的表现力,而且还烘托出浓厚的时代气息与环境氛围,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真实感。

参考资料: 1、 王小舒主编.中华传统文学精要. 【出版发行】 济南市::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2:262-263

夜飞鹊·河桥送人处

作者: 周邦彦 朝代: 宋代

河桥送人处,凉夜何其。

斜月远堕余辉。

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

相将散离会,探风前津鼓,树杪参旗。

华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

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

何意重红满地,遗钿不见,斜迳都迷。

兔葵燕麦,向残阳、欲与人齐。

但徘徊班草,欷歔酹酒,极望天西。

(红满地 一作:经前地 斜迳 一作:斜径)

河桥送人处,凉夜何其。

斜月远堕余辉。

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

相将散离会,探风前津鼓,树杪参旗。

华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

在河桥旁的亭中送别情人,久久惜别,深夜里弥漫着凉意,竟不知到了什么时分。

残月曳着余辉远远地向西斜坠,铜盘中的蜡烛也即将燃尽,清凉的露水打湿了衣襟。

临别前短暂的相聚即将散离了,探头听听随风传来的渡口鼓声,看看树梢上空参旗星的光影,已是到了黎明时分。

那花骢马仿佛会解人意,纵使我扬鞭催赶,它也只是自顾慢慢缓行。

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

何意重红满地,遗钿不见,斜迳都迷。

兔葵燕麦,向残阳、欲与人齐。

但徘徊班草,欷歔酹酒,极望天西。

(红满地 一作:经前地 斜迳 一作:斜径)  送别情人,我满怀离愁孤零零地踏上了归途,渐渐听不到渡口上那嘈杂的人声。

原野上空旷清寂,归途竟是那么遥远寂静。

我没想到再次来到当初与她分别的地方时,不仅未见她的一点遗迹,连偏斜的小路也都难辨迷离。

低照的斜阳映照着兔葵、燕麦长长的影子仿佛与人相齐,我在那曾与她相偎过的草丛边徘徊往复,以酒浇地,欷不止,放眼西方,空自断魂。

参考资料: 1、 吕明涛,谷学彝编著 . 宋词三百首 .北京 :中华书局 , 2009.7 : 第127-128页 . 2、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08/11/1 :第120-121页 .

河桥送人处,凉夜何其。

斜月远堕余辉。

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

相将散离会,探风前津鼓,树杪参旗。

华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

凉夜何其:意指夜深尚未天明。

凉也作“良”。

离会:离别前的饯行聚会。

树杪(miǎo)参(cēn)旗:树杪,树梢。

参旗,星辰名,初秋时于黎明前出现。

树杪参旗,指树梢上的夜空中散布着点点繁星。

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

何意重红满地,遗钿不见,斜迳都迷。

兔葵燕麦,向残阳、欲与人齐。

但徘徊班草,欷歔酹酒,极望天西。

(红满地 一作:经前地 斜迳 一作:斜径)  兔葵燕麦:野葵和野麦。

班草:布草而坐。

欷歔(xū):叹息声。

酹(lèi)酒:以酒洒地面祭。

参考资料: 1、 吕明涛,谷学彝编著 . 宋词三百首 .北京 :中华书局 , 2009.7 : 第127-128页 . 2、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08/11/1 :第120-121页 .

河桥送人处,凉夜何其。

斜月远堕余辉。

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

相将散离会,探风前津鼓,树杪参旗。

华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

在河桥旁的亭中送别情人,久久惜别,深夜里弥漫着凉意,竟不知到了什么时分。

残月曳着余辉远远地向西斜坠,铜盘中的蜡烛也即将燃尽,清凉的露水打湿了衣襟。

临别前短暂的相聚即将散离了,探头听听随风传来的渡口鼓声,看看树梢上空参旗星的光影,已是到了黎明时分。

那花骢马仿佛会解人意,纵使我扬鞭催赶,它也只是自顾慢慢缓行。

凉夜何其:意指夜深尚未天明。

凉也作“良”。

离会:离别前的饯行聚会。

树杪(miǎo)参(cēn)旗:树杪,树梢。

参旗,星辰名,初秋时于黎明前出现。

树杪参旗,指树梢上的夜空中散布着点点繁星。

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

何意重红满地,遗钿不见,斜迳都迷。

兔葵燕麦,向残阳、欲与人齐。

但徘徊班草,欷歔酹酒,极望天西。

(红满地 一作:经前地 斜迳 一作:斜径)  送别情人,我满怀离愁孤零零地踏上了归途,渐渐听不到渡口上那嘈杂的人声。

原野上空旷清寂,归途竟是那么遥远寂静。

我没想到再次来到当初与她分别的地方时,不仅未见她的一点遗迹,连偏斜的小路也都难辨迷离。

低照的斜阳映照着兔葵、燕麦长长的影子仿佛与人相齐,我在那曾与她相偎过的草丛边徘徊往复,以酒浇地,欷不止,放眼西方,空自断魂。

兔葵燕麦:野葵和野麦。

班草:布草而坐。

欷歔(xū):叹息声。

酹(lèi)酒:以酒洒地面祭。

参考资料: 1、 吕明涛,谷学彝编著 . 宋词三百首 .北京 :中华书局 , 2009.7 : 第127-128页 . 2、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08/11/1 :第120-121页 .

河桥送人处,凉夜何其。

斜月远堕余辉。

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

相将散离会,探风前津鼓,树杪参旗。

华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

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

何意重红满地,遗钿不见,斜迳都迷。

兔葵燕麦,向残阳、欲与人齐。

但徘徊班草,欷歔酹酒,极望天西。

(红满地 一作:经前地 斜迳 一作:斜径)   这首词调,创自清真。

写离别情景,故能随意驰骋,而又与音调协合,具声乐美。

  词上片写送别,下片写别后之思。

词中运用陪衬、反衬、熔情入景、化用前人诗文之语等多种手法,细腻曲折地写出了送别怀人的悲凄与深情。

全词所表现的惜别、怀旧之情,显得极为蕴藉,只于写景、叙事、托物上见之,而不直接流露。

  起两句“河桥送人处,良夜何其?

”写送别的地点、时间。

时间是夜里,夜是美丽的,又是温馨可念的,故曰“良”;

联系后文,地点是靠近河桥的一个旅店或驿站;

用《诗。

小雅。

庭燎》的“夜如何其”问夜到什么时分了,带出后文。

“斜月远堕余辉;

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

”夜是露凉有月的秋夜。

但送别情人;

依依不舍,故要问“夜何其”,希望这个临别温存的夜晚还未央、未艾。

可是这时候,室内铜盘上已是蜡尽烛残,室外斜月余光已渐收坠,霏霏的凉露浓到会沾人衣,居然是“夜向晨”了,即是良夜苦短、天将向晓的时候。

这三句以写景回答上文;

又从景物描写上衬托临别时人心的凄恻和留恋。

“斜、堕、余、凉”,都是带有感情色彩的字:“烛泪”更是不堪。

周邦彦词喜运化唐诗。

“烛泪”句即运化杜牧《赠别》诗“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李商隐《无题》诗“蜡炬成灰泪始干”。

    “相将散离会,探风前津鼓,树杪参旗。

”收束前面描写,再伸展一层,说临别前的聚会,也到了要“散离”的时候,那就得探看树梢上星旗的光影,谛听渡口风中传来的鼓声,才不致误了行人出发的时刻。

    “参旗”,星名,它初秋黎明前出现于天东,更透露了夜的季节性。

鼓,可能指渡头的更鼓,也可能指开船鼓声,古代开船有击鼓为号的。

观察外面动静,是为了多留些时,延迟“散离”,到了非走不可的时候才走,从行动中更细腻的写出临别时的又留恋、又提心吊胆的心情。

“花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

”写到出发。

大约从旅舍到开船的渡口,还有一段路,故送行者,又骑马送了一段。

从骑马,见出送行者是男性;

从下文“遗钿”,见出行者是女性。

这段短途送行,作者还是不忍即时与情人分别,希望马走得慢点,时间挨得久点。

词不直说自己心情,却说马儿也理解人意,纵使人要挥鞭赶它,它也不忍快走,这里用拟人手法,将离情别绪层曲婉转的道出。

    过片“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

”三句接写送别后归途。

情人一去,作者孤独地带着离愁而归,故顿觉野外寂寞清旷,归途遥行,对同一空间的前后不同感觉,也是细腻地反映送别的复杂心情。

“何意重经前地,遗钿不见,斜径都迷。

”这三句是一个大的转折,转得无痕,使人几乎难以辨认。

读了这几句,才了解上面所写的,全是对过去的回忆,从这里起才是当前之事,这样,才使人感到周词结构上的细微用心,时空转换上的大胆处理,感到这里真能使上片“尽化云烟”。

《海绡说词》说“河桥”句是“逆入”,“前地”句是“平出”,“逆”即逆叙以往,“平”即平叙当前。

这里的第一句领起后文。

直贯到全词结尾;

第二句情人去后,不见遗物,更无余香余泽可求;

第三句写旧时路径,已迷离难认,“兔葵燕麦,向斜阳、影与人齐。

”送别是晚上和天晓时候;

重游则傍晚,黄昏中的斜阳,照着高与人齐的兔葵、燕麦的影子。

这两句描绘“斜径都迷”之景,有意点出不同期间;

又用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序“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有”的典故,表示事物变迁之大。

感慨人去物非的细腻心情,完全寄寓于景,不直接流露,故《艺蘅馆词选》载梁启超评这两句词说:“与柳屯田之‘晓风残月’,可称送别词中双绝,皆熔情入景也。

”下面三句:“但徘徊班草,欷歔酹酒,极望天西。

”说过去列坐的草地上,徘徊酹酒,向着情人远去的西边方向,望极天边,而欷歔叹息,不能自已。

“欷歔”二字,直接摹态抒情。

  这首词写情细腻、沉着,语句起伏顿挫,结构上层层伸展,时空变幻灵动飞扬,过渡自然,风格上哀怨而浑雅,堪称送别怀人作品中的上乘之作。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西河·大石金陵

作者: 周邦彦 朝代: 宋代

佳丽地。

南朝盛事谁记。

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

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

莫愁艇子曾系。

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沈半垒。

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

想依稀、王谢邻里。

燕子不知何世。

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佳丽地。

南朝盛事谁记。

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鬓对起。

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看着金陵这样繁华美丽的地方,有谁还记得南朝的繁华盛世?

青山环绕,绿水蜿蜒,这昔日的故都尽是一片生机,环形的山峰相对而出。

汹涌的波涛寂寞地拍击着这孤独地城池,小船扬起风帆,静静地驶向远方。

看着金陵这样繁华美丽的地方,有谁还记得南朝的繁华盛世?

青山环绕,绿水蜿蜒,这昔日的故都尽是一片生机,环形的山峰相对而出。

汹涌的波涛寂寞地拍击着这孤独地城池,小船扬起风帆,静静地驶向远方。

断崖树,犹倒倚。

莫愁艇子曾系。

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沈半垒。

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那绝壁上的老树,仍然倒挂在山崖之上,莫愁湖里的小船,是谁把它系在岸边的?

如今,这里只剩下往日的遗迹,只剩下郁郁苍苍的树木,浓重的雾气遮住了半个城墙。

深夜,月亮越过城头上的矮墙,照到金陵城里,词人伤心地看着东面的秦淮河。

酒旗戏鼓甚处市。

想依稀、王谢邻里。

燕子不知何世。

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酒旗飘扬,锣鼓喧天的热闹街市如今在哪里?

回想过去,王谢两大家族曾经生活在这里。

那飞翔的燕子不知道如今是何年月,它们一如既往地飞到巷子里,飞入寻常的百姓人家。

夕阳的余晖中,燕子一边飞着一边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仿佛在述说千百年来,这里兴衰变迁的故事。

参考资料: 1、 周子瑜编著.柳永周邦彦词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04:第141页 2、 许志刚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宋金元卷:辽海出版社,2011.10:第130页 3、 傅德岷主编.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 图文本 原文·注释·鉴赏:长江出版社,2010.11:第101页 4、 (清)上彊村民编选.宋词三百首 插图本:凤凰出版社,2012.05:第154页

佳丽地。

南朝盛事谁记。

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鬓对起。

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佳丽地:金陵古都是江南最好的地方。

暗谓此地曾为封建帝王定都之所在。

语出南朝齐谢眺《入朝曲》: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南朝:即吴、东晋、宋、齐、梁、陈。

盛事:盛极一时的都城繁华。

山围故国:刘禹锡《石头城》诗:“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山围,指被群山环抱。

故国,指南京城。

清江:指长江及秦淮河。

髻鬟对起:有如妇女髻鬟一样美好的山峦对峙地耸立在清江两岸。

孤城:指金陵。

风樯:指船头桅杆上顺风张开的帆,此代指船。

樯,桅杆。

断崖树,犹倒倚。

莫愁艇子曾系。

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沈半垒。

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断崖:临水的山崖。

莫愁:传说莫愁女在今南京水西门外莫愁湖畔住过,曾住湖中荡舟采莲。

乐府诗云:莫愁在何处?

莫愁在城西。

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

”(《旧唐书·音乐志》引)此诗为此处描写所本。

据考证,乐府诗中的莫愁女故乡石城,不是作为金陵别称的石头城,而是今湖北汉江上的竟陵(今湖北钟祥县)石城。

但是,不能据此就说词人根据有误,因为宋时就有莫愁住在金陵的传说了,更何况词人是在写词(为艺术创造)而无需拘泥于照搬历史。

旧迹:差括曾为莫愁系舟之处在内的一切古迹。

郁苍苍:指树木茂盛。

曹植《赠白马王彪》:“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

霖雨泥我途,流潦浩纵横。

”垒:堡垒,军事防御性建筑。

《大清一统志·江苏江宁府》寓:“韩擒虎垒在上元县西四里。

”“贺莫弼垒在上元县北二十里。

”上元县,今属江苏省江宁县。

女墙:城墙上呈凹形的小墙。

杜甫《上白帝城》有诗云:“城峻随天壁,楼高望女墙。

”淮水:指秦淮河。

刘禹锡《石头城》诗有句云:“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这两句便是隐括刘诗而成。

酒旗戏鼓甚处市。

想依稀、王谢邻里。

燕子不知何世。

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酒旗戏鼓:酒楼、戏馆等繁华的场所。

甚处市:哪里的街市。

依稀:仿佛,大概。

王谢:东晋时,金陵乌衣巷一带(今南京市东南)住有王谢两大豪门望族。

邻里:宅第相连,比邻而居,故称。

巷陌:街道的通称。

刘禹锡《题王郎中宣义里新居》有句云:“门前巷陌三条近,墙内池亭万景闲。

” 参考资料: 1、 周子瑜编著.柳永周邦彦词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04:第141页 2、 许志刚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宋金元卷:辽海出版社,2011.10:第130页 3、 傅德岷主编.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 图文本 原文·注释·鉴赏:长江出版社,2010.11:第101页 4、 (清)上彊村民编选.宋词三百首 插图本:凤凰出版社,2012.05:第154页

佳丽地。

南朝盛事谁记。

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鬓对起。

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看着金陵这样繁华美丽的地方,有谁还记得南朝的繁华盛世?

青山环绕,绿水蜿蜒,这昔日的故都尽是一片生机,环形的山峰相对而出。

汹涌的波涛寂寞地拍击着这孤独地城池,小船扬起风帆,静静地驶向远方。

看着金陵这样繁华美丽的地方,有谁还记得南朝的繁华盛世?

青山环绕,绿水蜿蜒,这昔日的故都尽是一片生机,环形的山峰相对而出。

汹涌的波涛寂寞地拍击着这孤独地城池,小船扬起风帆,静静地驶向远方。

佳丽地:金陵古都是江南最好的地方。

暗谓此地曾为封建帝王定都之所在。

语出南朝齐谢眺《入朝曲》: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南朝:即吴、东晋、宋、齐、梁、陈。

盛事:盛极一时的都城繁华。

山围故国:刘禹锡《石头城》诗:“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山围,指被群山环抱。

故国,指南京城。

清江:指长江及秦淮河。

髻鬟对起:有如妇女髻鬟一样美好的山峦对峙地耸立在清江两岸。

孤城:指金陵。

风樯:指船头桅杆上顺风张开的帆,此代指船。

樯,桅杆。

断崖树,犹倒倚。

莫愁艇子曾系。

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沈半垒。

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那绝壁上的老树,仍然倒挂在山崖之上,莫愁湖里的小船,是谁把它系在岸边的?

如今,这里只剩下往日的遗迹,只剩下郁郁苍苍的树木,浓重的雾气遮住了半个城墙。

深夜,月亮越过城头上的矮墙,照到金陵城里,词人伤心地看着东面的秦淮河。

断崖:临水的山崖。

莫愁:传说莫愁女在今南京水西门外莫愁湖畔住过,曾住湖中荡舟采莲。

乐府诗云:莫愁在何处?

莫愁在城西。

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

”(《旧唐书·音乐志》引)此诗为此处描写所本。

据考证,乐府诗中的莫愁女故乡石城,不是作为金陵别称的石头城,而是今湖北汉江上的竟陵(今湖北钟祥县)石城。

但是,不能据此就说词人根据有误,因为宋时就有莫愁住在金陵的传说了,更何况词人是在写词(为艺术创造)而无需拘泥于照搬历史。

旧迹:差括曾为莫愁系舟之处在内的一切古迹。

郁苍苍:指树木茂盛。

曹植《赠白马王彪》:“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

霖雨泥我途,流潦浩纵横。

”垒:堡垒,军事防御性建筑。

《大清一统志·江苏江宁府》寓:“韩擒虎垒在上元县西四里。

”“贺莫弼垒在上元县北二十里。

”上元县,今属江苏省江宁县。

女墙:城墙上呈凹形的小墙。

杜甫《上白帝城》有诗云:“城峻随天壁,楼高望女墙。

”淮水:指秦淮河。

刘禹锡《石头城》诗有句云:“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这两句便是隐括刘诗而成。

酒旗戏鼓甚处市。

想依稀、王谢邻里。

燕子不知何世。

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酒旗飘扬,锣鼓喧天的热闹街市如今在哪里?

回想过去,王谢两大家族曾经生活在这里。

那飞翔的燕子不知道如今是何年月,它们一如既往地飞到巷子里,飞入寻常的百姓人家。

夕阳的余晖中,燕子一边飞着一边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仿佛在述说千百年来,这里兴衰变迁的故事。

酒旗戏鼓:酒楼、戏馆等繁华的场所。

甚处市:哪里的街市。

依稀:仿佛,大概。

王谢:东晋时,金陵乌衣巷一带(今南京市东南)住有王谢两大豪门望族。

邻里:宅第相连,比邻而居,故称。

巷陌:街道的通称。

刘禹锡《题王郎中宣义里新居》有句云:“门前巷陌三条近,墙内池亭万景闲。

” 参考资料: 1、 周子瑜编著.柳永周邦彦词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04:第141页 2、 许志刚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宋金元卷:辽海出版社,2011.10:第130页 3、 傅德岷主编.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 图文本 原文·注释·鉴赏:长江出版社,2010.11:第101页 4、 (清)上彊村民编选.宋词三百首 插图本:凤凰出版社,2012.05:第154页

夜游宫·叶下斜阳照水

作者: 周邦彦 朝代: 宋代

叶下斜阳照水。

卷轻浪、沈沈千里。

桥上酸风射眸子。

立多时,看黄昏,灯火市。

古屋寒窗底。

听几片、井桐飞坠。

不恋单衾再三起。

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

叶下斜阳照水。

卷轻浪、沈沈千里。

桥上酸风射眸子。

立多时,看黄昏,灯火市。

一抹斜阳透过树叶照在水面,江水翻卷着细细的浪花,深沉地流向千里之外。

桥上的寒风刺人眼目,令人神伤。

我伫立已久,眼看着黄昏将尽,街市上亮起了灯火点点。

古屋寒窗底。

听几片、井桐飞坠。

不恋单衾再三起。

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

陈旧的小屋里,我卧在寒窗之下,听到了井边几片梧桐落地的声响。

不贪恋这薄薄的被子,几次三番起身下床。

有谁知道我如此心神不安,辗转难寐,全是因为她的一封书信。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1/1 : 第139-141页 2、 吕明涛,谷学彝编著 . 宋词三百首 .北京:中华书局, 2009.7 :第144-145页

叶下斜阳照水。

卷轻浪、沈沈千里。

桥上酸风射眸子。

立多时,看黄昏,灯火市。

叶下:叶落。

轻浪:微波。

沈沈:形容流水不断的样子。

酸风射眸子:指冷风刺眼使酸鼻。

酸风,指刺人的寒风。

古屋寒窗底。

听几片、井桐飞坠。

不恋单衾再三起。

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

单衾(qīn):薄被。

萧娘:唐代对女子的泛称。

此指词人的情侣。

唐杨巨源《崔娘》诗:“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

”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1/1 : 第139-141页 2、 吕明涛,谷学彝编著 . 宋词三百首 .北京:中华书局, 2009.7 :第144-145页

叶下斜阳照水。

卷轻浪、沈沈千里。

桥上酸风射眸子。

立多时,看黄昏,灯火市。

一抹斜阳透过树叶照在水面,江水翻卷着细细的浪花,深沉地流向千里之外。

桥上的寒风刺人眼目,令人神伤。

我伫立已久,眼看着黄昏将尽,街市上亮起了灯火点点。

叶下:叶落。

轻浪:微波。

沈沈:形容流水不断的样子。

酸风射眸子:指冷风刺眼使酸鼻。

酸风,指刺人的寒风。

古屋寒窗底。

听几片、井桐飞坠。

不恋单衾再三起。

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

陈旧的小屋里,我卧在寒窗之下,听到了井边几片梧桐落地的声响。

不贪恋这薄薄的被子,几次三番起身下床。

有谁知道我如此心神不安,辗转难寐,全是因为她的一封书信。

单衾(qīn):薄被。

萧娘:唐代对女子的泛称。

此指词人的情侣。

唐杨巨源《崔娘》诗:“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

”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1/1 : 第139-141页 2、 吕明涛,谷学彝编著 . 宋词三百首 .北京:中华书局, 2009.7 :第144-145页

六丑·落花

作者: 周邦彦 朝代: 宋代

正单衣试酒,恨客里、光阴虚掷。

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

一去无迹。

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

钗钿堕处遗香泽。

乱点桃蹊,轻翻柳陌。

多情为谁追惜。

但蜂媒蝶使,时叩窗隔。

东园岑寂。

渐蒙笼暗碧。

静绕珍丛底,成叹息。

长条故惹行客。

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

残英小、强簪巾帻。

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

漂流处、莫趁潮汐。

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

正单衣试酒,恨客里、光阴虚掷。

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

一去无迹。

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

钗钿堕处遗香泽。

乱点桃蹊,轻翻柳陌。

多情为谁追惜。

但蜂媒蝶使,时叩窗隔。

正是换单衣的时节,只恨客居异地,光阴白白地 流逝。

祈求春天暂留片刻,春天匆匆归去就像鸟儿飞离,一去无痕迹。

试问蔷薇花儿今何在?

夜里一场急风骤雨,埋葬了南楚倾国的佳丽。

花瓣儿像美人的钗钿堕地,散发着残留的香气,凌乱地点缀着桃花小路,轻轻地在杨柳街巷翻飞。

多情人有谁来替落共惋惜?

只有蜂儿蝶儿像媒人使者,时时叩击着窗槅来传递情意。

东园岑寂。

渐蒙笼暗碧。

静绕珍丛底,成叹息。

长条故惹行客。

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

残英小、强簪巾帻。

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

漂流处、莫趁潮汐。

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

东园一片静寂,渐渐地草木繁盛茂密,绿荫幽暗青碧。

环绕着珍贵的蔷薇花丛静静徘徊,不断地唉声叹气。

蔷薇伸着长枝条,故意钩着行人的衣裳,仿佛牵着衣襟期待着倾叶话语,表现出无限地离情别情。

拾一朵小小的残花,在头巾上勉强簪起。

终究不像一朵鲜花戴在美人钗头上颤动、摇曳,向人俏媚地斜倚。

花儿呵,切莫随着潮水远远逝去。

惟恐那破碎的花儿,还写着寄托相思的字,如何可以看出来呢?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正单衣试酒,恨客里、光阴虚掷。

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

一去无迹。

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

钗钿堕处遗香泽。

乱点桃蹊,轻翻柳陌。

多情为谁追惜。

但蜂媒蝶使,时叩窗隔。

过翼:飞过的鸟。

楚宫倾国:楚王宫里的美女,喻蔷薇花。

钗钿(diàn)堕处:花落处。

白居易《长恨歌》:“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 桃蹊(xī):桃树下的路。

柳阴:绿柳成荫的路。

多情为谁追惜:即“为谁多情追惜”,意即还有谁多情(似我)地痛惜花残春逝呢?

东园岑寂。

渐蒙笼暗碧。

静绕珍丛底,成叹息。

长条故惹行客。

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

残英小、强簪巾帻。

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

漂流处、莫趁潮汐。

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

惹:挑逗。

珍丛:花丛。

强簪巾帻:勉强插戴在头巾上。

巾帻:头巾。

恐断红、尚相思字:唐卢渥到长安应试,拾得沟漂出的红叶,上有宫女题诗。

后娶遣放宫女为妻,恰好是题诗者。

见范《云溪友议》本句用红叶比落花。

向人欹侧:向人表示依恋媚态。

断红:用唐人卢渥和宫女在红叶上题诗的典故。

联系前句,意指红花飘零时,对人间充满了依恋之情。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正单衣试酒,恨客里、光阴虚掷。

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

一去无迹。

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

钗钿堕处遗香泽。

乱点桃蹊,轻翻柳陌。

多情为谁追惜。

但蜂媒蝶使,时叩窗隔。

正是换单衣的时节,只恨客居异地,光阴白白地 流逝。

祈求春天暂留片刻,春天匆匆归去就像鸟儿飞离,一去无痕迹。

试问蔷薇花儿今何在?

夜里一场急风骤雨,埋葬了南楚倾国的佳丽。

花瓣儿像美人的钗钿堕地,散发着残留的香气,凌乱地点缀着桃花小路,轻轻地在杨柳街巷翻飞。

多情人有谁来替落共惋惜?

只有蜂儿蝶儿像媒人使者,时时叩击着窗槅来传递情意。

过翼:飞过的鸟。

楚宫倾国:楚王宫里的美女,喻蔷薇花。

钗钿(diàn)堕处:花落处。

白居易《长恨歌》:“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 桃蹊(xī):桃树下的路。

柳阴:绿柳成荫的路。

多情为谁追惜:即“为谁多情追惜”,意即还有谁多情(似我)地痛惜花残春逝呢?

东园岑寂。

渐蒙笼暗碧。

静绕珍丛底,成叹息。

长条故惹行客。

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

残英小、强簪巾帻。

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

漂流处、莫趁潮汐。

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

东园一片静寂,渐渐地草木繁盛茂密,绿荫幽暗青碧。

环绕着珍贵的蔷薇花丛静静徘徊,不断地唉声叹气。

蔷薇伸着长枝条,故意钩着行人的衣裳,仿佛牵着衣襟期待着倾叶话语,表现出无限地离情别情。

拾一朵小小的残花,在头巾上勉强簪起。

终究不像一朵鲜花戴在美人钗头上颤动、摇曳,向人俏媚地斜倚。

花儿呵,切莫随着潮水远远逝去。

惟恐那破碎的花儿,还写着寄托相思的字,如何可以看出来呢?

惹:挑逗。

珍丛:花丛。

强簪巾帻:勉强插戴在头巾上。

巾帻:头巾。

恐断红、尚相思字:唐卢渥到长安应试,拾得沟漂出的红叶,上有宫女题诗。

后娶遣放宫女为妻,恰好是题诗者。

见范《云溪友议》本句用红叶比落花。

向人欹侧:向人表示依恋媚态。

断红:用唐人卢渥和宫女在红叶上题诗的典故。

联系前句,意指红花飘零时,对人间充满了依恋之情。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正单衣试酒,恨客里、光阴虚掷。

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

一去无迹。

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

钗钿堕处遗香泽。

乱点桃蹊,轻翻柳陌。

多情为谁追惜。

但蜂媒蝶使,时叩窗隔。

东园岑寂。

渐蒙笼暗碧。

静绕珍丛底,成叹息。

长条故惹行客。

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

残英小、强簪巾帻。

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

漂流处、莫趁潮汐。

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

  这首词并非泛泛咏落花,而是抒发对花落后的“追惜”之情,更是对自己“光阴虚掷”的“追惜”之情。

词写得极有特色,与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有异曲同工之妙,颇值一读。

  词作上片抒写春归花谢之景象。

开首二句,“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点明时令、主人公身份,抒发惜春心情。

“试酒”,周密《武林旧事》卷三:“户部点检所十三酒库,例于四月初开煮,九月初开清,先至提领所呈样品尝,然后迎引至诸所隶官府而散。

”这里用以指时令──农历四月初。

长期羁旅在外的词人,值此春去之际,不禁发出虚度光阴的感叹,写来含浑而不显露。

“正”字、“怅”字直贯全篇。

“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

”“过翼”,以鸟飞作比喻,形容春归之迅速,这三句一句一转:“愿春暂留”,表示不忍“虚掷”,珍惜春光;

“春归如过翼”,春不但不留,反而逝如飞鸟,竟成“虚掷”;

“一去无迹”,不仅快如飞鸟,更无影无踪。

“一去”二字,直说到尽头,不留余地。

随着句意,惜春之情愈转愈深。

周济评曰:“十三字千回百折,千锤百炼,以下如鹏羽自逝”(《宋四家词选》)。

以上五句写春去,是题前之笔。

接下陡然提出:“为问花何在?

”一笔喷醒,又轻轻顿住。

谭献认为:“‘为问’”三句,搏兔用全力”(《词辨》卷一)。

陈廷焯指出:“……此处点醒题旨,既突兀,又绵密,妙只五字束住,下文反复缠绵,更不纠缠一笔,却满纸羁愁抑郁,且有许多不敢说处,言中有物,吞吐尽致”(《白雨斋词话》卷一)。

其实从下句“夜来风雨”至上片结束,皆从此一问而出,振起全词。

“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二句,正面写落花。

“倾国”,美人,这里以之比落花。

以美人比落花,唐代即有。

沈亚之《异梦录》:“王炎梦游吴,同葬西施。

”韩偓《哭花》诗:“若是有情争不哭,夜来风雨葬西施。

”这里本应说吴宫,但为律所限,故借用“楚宫”。

这三句既写因夜来风吹雨打,使落花无家,更写由于落花是无家的,所以虽有倾国之美姿,也得不到风雨的怜惜。

这里是人与花融合来写,以花之遭际喻羁人无家、随处飘零之身世。

这三句一开一合,一起一伏,很好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的矛盾与苦闷。

“钗钿堕处遗香泽”以下六句,大力铺开,尽情写蔷薇谢后的飘落情况。

“钗钿堕处遗香泽”,这里是以美人佩戴的“钗钿”喻落花,化用徐夤《蔷薇》诗:“晚风飘处似遗钿”句意,零落之余,只遗香泽。

“乱点桃蹊,轻翻柳陌”,落花飘零是惨景,而以“桃蹊”、“柳陌”来衬托,却显得极有情致。

接下侧写一笔:“多情为谁追惜?

”“为谁”,即谁为。

春去花残,观赏者都已散去,应不再有多情追惜之人了。

“但蜂媒蝶使,时叩窗隔”二句一转,蜂蝶无知,不知“追惜”,然而它们却以媒人、使者的身分“时叩窗隔”,似乎在提醒室中人去“追惜”。

通过以上描绘,把蔷薇虽然凋谢而香气犹存,春天虽然逝去而值得追惜之情景写得韵味盎然。

词作上片特用问语“为问花何在”、“多情为谁追惜”,加以强调,以突出“无家”与“无人追惜”之意,由此见出内中隐含词人自己的身世遭际之感。

  词作下片着意刻画人惜花、花恋人的生动情景。

“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开首二句起衬托作用,以引起下文。

词人不忍辜负蜂蝶之“时叩窗隔”,于是走出室内,来到东园,只见园内花事已过,碧叶茂盛,一片“花落”后“岑寂”的景象,也是“光阴虚掷”、春天“一去无迹”之实况。

“静?珍丛底,成叹息,”写人惜花。

为了“追惜”,词人静静地绕着蔷薇花丛,去寻找落花所“遗”之“香泽”。

“成叹息”三字总括一切,承上启下。

“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三句,为一叹,写花恋人。

花已“无迹”,但有“长条”,而“故惹行客”,话别“牵衣”,有同病相怜之意,也写出“行客”之无人怜惜、孤寂之境况。

无情之物,而写成似有情,虽无中生有,却动人必弦,感人至深。

“残英小、强簪巾帻。

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四句,为二叹。

在“长条”之上,偶然看见一朵残留的小花,词人以为这就是打算与其话别者。

虽然“残花”本不是“簪巾帻”之物,然而“行客”却颇受感动,故“强”而“簪”之。

然而这哪里比得上它当初盛开时插在美人头上之妩媚动人呢?

残英强簪,令人回想花盛时之芳姿,映带凋谢后之景况,有无限珍惜慨叹之意。

这既是慨叹花之今不如昔,更是慨叹自己的“光阴虚掷”、“人老珠黄”。

词作写至此,词人如梦初醒,似有所觉悟,又有无可奈何之感。

最后三句“漂流处、莫趁潮汐。

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为三叹。

词人因终不愿落花“一去无迹”,所以又对花之“漂流”劝以“莫趁潮汐”,冀望“断红”上尚有“相思”字。

如若落花随潮水流去,那上面题的相思词句,就永远不会让人看见了。

“何由见得”,即何由得见,流露了依依不舍的深情蜜意。

这里活用红叶题诗故事,借指飘零的花瓣。

对以上所写,周济评曰:“不说人惜花,却说花恋人。

不从无花惜春,却从有花惜春。

不惜已簪之‘残英’,偏惜欲去之‘断红’”(《宋四家词选》)。

末句复用问语,逆挽而不直下,拙重而不呆滞。

谭献曰:“结笔仍用逆挽,此片玉之所独”(《词辨》卷一)。

  这是首“惜花”之词,更是首“惜人”之作。

全词构思别致,充分利用慢词铺叙展衍的特点,时而写花,时而写人,时而花、人合写,时而写人与花之所同,时而写人不如花之处。

回环曲折、反复腾挪地抒写了自己的“惜花”心情,又表露了自伤自悼的游宦之感。

黄蓼园曰:“自伤年老远宦,意境落寞,借花起兴。

以下是花是己,比兴无端。

指与物化,奇清四溢,不可方物。

人巧极而天工生矣。

结处意致尤缠绵无已,耐人寻绎”(《蓼园词选》)。

评论较妥切,可参考。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关河令·秋阴时晴渐向暝

作者: 周邦彦 朝代: 宋代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时阴时晴的秋日又近黄昏,庭院突然变得清冷。

伫立在庭中静听秋声,茫茫云深不见鸿雁踪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夜深人散客舍静,只有墙上孤灯和我人影相映。

浓浓的酒意已经全消,长夜漫漫如何熬到天明?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054-1055 2、 兰世雄.婉约词.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188 3、 唐圭璋 钟振振.唐宋词鉴赏辞典.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545 4、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41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时:片时、偶尔的意思。

晴:一作“作”。

伫听:久久地站着倾听。

伫,久立而等待。

寒声:即秋声,指秋天的风声、雨声、虫鸟哀鸣声等。

此处是指雁的鸣叫声。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照壁:古时筑于寺庙、广宅前的墙屏。

与正门相对,作遮蔽、装饰之用,多饰有图案、文字。

亦谓影壁,指大门内或屏门内做屏蔽的墙壁。

也有木制的,下有底座,可以移动,又称照壁、照墙。

消夜永:度过漫漫长夜。

夜永,犹言长夜。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054-1055 2、 兰世雄.婉约词.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188 3、 唐圭璋 钟振振.唐宋词鉴赏辞典.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545 4、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41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时阴时晴的秋日又近黄昏,庭院突然变得清冷。

伫立在庭中静听秋声,茫茫云深不见鸿雁踪影。

时:片时、偶尔的意思。

晴:一作“作”。

伫听:久久地站着倾听。

伫,久立而等待。

寒声:即秋声,指秋天的风声、雨声、虫鸟哀鸣声等。

此处是指雁的鸣叫声。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夜深人散客舍静,只有墙上孤灯和我人影相映。

浓浓的酒意已经全消,长夜漫漫如何熬到天明?

照壁:古时筑于寺庙、广宅前的墙屏。

与正门相对,作遮蔽、装饰之用,多饰有图案、文字。

亦谓影壁,指大门内或屏门内做屏蔽的墙壁。

也有木制的,下有底座,可以移动,又称照壁、照墙。

消夜永:度过漫漫长夜。

夜永,犹言长夜。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054-1055 2、 兰世雄.婉约词.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188 3、 唐圭璋 钟振振.唐宋词鉴赏辞典.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545 4、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41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这首词写羁旅孤栖的情景。

词的上片写日间情境,于明处写景,暗里抒情,寓情于景;

下片写夜间的情景,于明处抒情,衬以典型环境,情景交融。

  上片一开篇就推出了一个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暮昏暝的凄清的秋景,这实很像是物化了的旅人的心境,难得有片刻的晴朗。

“秋阴时作渐向暝”,这是以白描手法勾出秋天时阴时晴、阴冷、黯淡的特点,这似乎是客观事物的直叙,然而一句“变一庭凄冷”,就将词人的感情突现出来。

“一庭”即满庭。

着一“变”字,将“凄冷”与上句联系起来,揭示了“凄冷”之因。

同时将自然与人的感受融在一起,表现了景中情。

在这“凄冷”的庭院中,词人“伫听寒声”。

这久久的伫立,静听寒声,可见出人之心寒、孤寂。

这寒声是秋风飒飒,秋叶瑟瑟,秋雁哀鸣,这寒声加浓了羁旅“凄冷”的况味。

歇拍“云深无雁影”一句,词人不仅在满庭凄冷的环境中伫立,静听秋声,而且还在寒声中追寻那捎书的鸿雁,然而望尽云霄,只听哀鸿长泣,不见孤鸿形影,留下的是更加深重的寂寞之感,也触发了词人思乡念亲之情。

  在沉寂之中推出了过片:“更深人去寂静”,把上下片很自然地衔接起来,而且将词境更推进了一步。

“人去”二字突兀而出,正写出身旅途的旅伴聚散无常,也就愈能衬托出远离亲人的凄苦。

同时“人去”二字也呼应了下文孤灯、酒醒。

临时的聚会酒阑人散了,只有一盏孤灯曳的微光把自己的影子投射在粉壁上。

此时此刻,人非常希望自己尚酣醉之中。

可悲的是,偏偏酒已都醒,清醒的人是最难熬过漫漫长夜的,旅思乡愁一并袭来,此情此景,难以忍受。

这首词全无作者惯有的艳丽之彩,所有的只是一抹凄冷之色。

  这首词不仅切合音律,而且精于铸词造句。

“秋阴时晴”,一个“时”字表明了天阴了很久,暂晴难得而可贵。

“伫听寒声”两句写得特别含蓄生动。

寒声者,秋声也。

深秋之时,万物萧瑟寒风中发出的呻吟都可以叫做寒声。

词人笔下的孤旅伫立空庭,凝神静听的寒声,是云外旅雁的悲鸣。

南飞的雁都因浓云的阻隔而不能一面,自然是凄苦的情景。

整首词中几乎一字一句均经过刻意的琢磨。

可以说通篇虽皆平常字眼,但其中蕴含有深挚情思。

这也是周邦彦词的一大妙处。

  全词取境典型,结句直接抒情。

全词以时间为线索,章法缜密,构思严谨。

意象鲜明,人与物、情与境,浑然融为一气。

感情步步推进,格调清峭,情味淡永。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054-1055 2、 唐圭璋 钟振振.唐宋词鉴赏辞典.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545 3、 甘远辉 等.宋诗词全书: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471 4、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428

解连环·怨怀无托

作者: 周邦彦 朝代: 宋代

怨怀无托。

嗟情人断绝,信音辽邈。

纵妙手、能解连环,似风散雨收,雾轻云薄。

燕子楼空,暗尘锁、一床弦索。

想移根换叶。

尽是旧时,手种红药。

汀洲渐生杜若。

料舟依岸曲,人在天角。

谩记得、当日音书,把闲语闲言,待总烧却。

水驿春回,望寄我、江南梅萼。

拚今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

怨怀无托。

嗟情人断绝,信音辽邈。

纵妙手、能解连环,似风散雨收,雾轻云薄。

燕子楼空,暗尘锁、一床弦索。

想移根换叶。

尽是旧时,手种红药。

幽怨的情怀无所寄托,哀叹情人天涯远隔,音书渺茫无着落。

纵然有妙手,能解开连环套索,摆脱感情纠葛,双方的情意也会冷漠,像风雨一样消散,云雾一样轻薄。

佳人居住的燕子楼已在空舍,灰暗的尘埃封锁了,满床的琵琶琴瑟。

楼前花圃根叶全已移载换过,往日全是,她亲手所种的红芍药香艳灼灼。

汀洲渐生杜若。

料舟依岸曲,人在天角。

谩记得、当日音书,把闲语闲言,待总烧却。

水驿春回,望寄我、江南梅萼。

拚今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

江中的沙洲渐渐长了杜若。

料想她沿着变曲的河岸划动小舟,人儿在天涯海角飘泊。

空记得,当时情话绵绵,还有音书寄我,而今那些闲言闲语令我睹物愁苦,倒不如待我全都烧成赤灰末。

春天又回到水边驿舍,希望她还能寄我,一枝江南的梅萼。

我不惜一切对着花,对着酒,为她伤心流泪。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第981-983页 2、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1/1: 第129-131页 3、 吕明涛,谷学彝编著 .宋词三百首 .北京:中华书局, 2009.7: 第135页

怨怀无托。

嗟情人断绝,信音辽邈。

纵妙手、能解连环,似风散雨收,雾轻云薄。

燕子楼空,暗尘锁、一床弦索。

想移根换叶。

尽是旧时,手种红药。

信音:音信,消息。

辽邈(miǎo):辽远。

解连环:此处借喻情怀难解。

燕子楼空:燕子楼在今灌输徐州。

楼名。

在今江苏省徐州市 。

相传为唐贞元时尚书张建封之爱妾关盼盼居所。

张死后, 盼盼念旧不嫁,独居此楼十余年。

后以“燕子楼”泛指女子居所。

这里指人去楼空。

暗尘:积累的尘埃。

床:放琴的架子。

移根换叶:比喻彻底变换处境。

红药:芍药花。

汀洲渐生杜若。

料舟依岸曲,人在天角。

谩记得、当日音书,把闲语闲言,待总烧却。

水驿春回,望寄我、江南梅萼。

拚今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

杜若:芳草名。

别称地藕、竹叶莲、山竹壳菜。

梅萼:梅花的蓓蕾。

拼:不顾惜,舍弃。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第981-983页 2、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1/1: 第129-131页 3、 吕明涛,谷学彝编著 .宋词三百首 .北京:中华书局, 2009.7: 第135页

怨怀无托。

嗟情人断绝,信音辽邈。

纵妙手、能解连环,似风散雨收,雾轻云薄。

燕子楼空,暗尘锁、一床弦索。

想移根换叶。

尽是旧时,手种红药。

幽怨的情怀无所寄托,哀叹情人天涯远隔,音书渺茫无着落。

纵然有妙手,能解开连环套索,摆脱感情纠葛,双方的情意也会冷漠,像风雨一样消散,云雾一样轻薄。

佳人居住的燕子楼已在空舍,灰暗的尘埃封锁了,满床的琵琶琴瑟。

楼前花圃根叶全已移载换过,往日全是,她亲手所种的红芍药香艳灼灼。

信音:音信,消息。

辽邈(miǎo):辽远。

解连环:此处借喻情怀难解。

燕子楼空:燕子楼在今灌输徐州。

楼名。

在今江苏省徐州市 。

相传为唐贞元时尚书张建封之爱妾关盼盼居所。

张死后, 盼盼念旧不嫁,独居此楼十余年。

后以“燕子楼”泛指女子居所。

这里指人去楼空。

暗尘:积累的尘埃。

床:放琴的架子。

移根换叶:比喻彻底变换处境。

红药:芍药花。

汀洲渐生杜若。

料舟依岸曲,人在天角。

谩记得、当日音书,把闲语闲言,待总烧却。

水驿春回,望寄我、江南梅萼。

拚今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

江中的沙洲渐渐长了杜若。

料想她沿着变曲的河岸划动小舟,人儿在天涯海角飘泊。

空记得,当时情话绵绵,还有音书寄我,而今那些闲言闲语令我睹物愁苦,倒不如待我全都烧成赤灰末。

春天又回到水边驿舍,希望她还能寄我,一枝江南的梅萼。

我不惜一切对着花,对着酒,为她伤心流泪。

杜若:芳草名。

别称地藕、竹叶莲、山竹壳菜。

梅萼:梅花的蓓蕾。

拼:不顾惜,舍弃。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第981-983页 2、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1/1: 第129-131页 3、 吕明涛,谷学彝编著 .宋词三百首 .北京:中华书局, 2009.7: 第135页

烛影摇红·芳脸匀红

作者: 周邦彦 朝代: 宋代

芳脸匀红,黛眉巧画宫妆浅。

风流天付与精神,全在娇波眼。

早是萦心可惯。

向尊前、频频顾眄。

几回想见,见了还休,争如不见。

烛影摇红,夜阑饮散春宵短。

当时谁会唱阳关,离恨天涯远。

争奈云收雨散。

凭阑干、东风泪满。

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深院。

芳脸匀红,黛眉巧画宫妆浅。

风流天付与精神,全在娇波眼。

早是萦心可惯。

向尊前、频频顾眄。

几回想见,见了还休,争如不见。

香喷喷的脸儿。

胭脂敷得均匀,黛色的眉毛,勾画得精巧玲珑。

这淡妆正是宫中的式样。

她那种天然生成的风流气质,全在一双娇波欲流的妩媚眼睛里。

我们很早就互相属意称心,在筵席上常常眉目传情。

也曾有好几次见面,但仅仅是见面,哎,倒不如不见面更好些!

烛影摇红,夜阑饮散春宵短。

当时谁会唱阳关,离恨天涯远。

争奈云收雨散。

凭阑干、东风泪满。

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深院。

红色的烛光摇晃着,更深夜残。

筵席散了。

美好的春宵,我们只觉得它太短。

啊,当时谁知道会有唱《阳关曲》的一天?

可是到头来竟是天涯远隔。

离恨绵绵。

有什么办法啊,一切都已经雨散云收了。

当春天来时,我只能倚着栏杆,泪流满面,眼看着海棠花开尽,燕子也从南方飞回来,还独自在黄昏的庭院里苦苦地思念着你。

参考资料: 1、 刘斯奋译著.刘斯奋诗译宋四家词选 周邦彦: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08:第161页

12345 共29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