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吴先生谒惠州苏副使

作者: 陈师道 朝代: 宋代

闻名欣识面,异好有同功。

我亦惭吾子,人谁恕此公。

百年双白鬓,万里一秋风。

为说任安在,依然一秃翁。

闻名欣识面,异好有同功。

我亦惭吾子,人谁恕此公。

百年双白鬓,万里一秋风。

为说任安在,依然一秃翁。

  陈师道中年受知于苏轼,由苏轼推荐为徐州教授。

两年后,苏轼因党祸被贬杭州;

陈师道不避流俗横议,不顾上官阻拦,托病请假,送苏轼直到南京(今河南商丘)。

五年之后,苏轼再贬为宁海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栖身岭南;

陈师道也被定为苏门余党,撤销了颍州教职。

就在他们一人身处海疆,世人皆欲杀之,一人被撤职,潦倒穷愁之际,有一位苏轼的崇拜者吴远游,准备到惠州看望苏轼,陈师道作此诗以寄意。

  诗是送吴远游的,话却是说给苏轼听的。

首句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李邕求识面”句意,说吴远游久闻苏轼之名,欣然欲一识其面。

次句说,吴远游原本是方外之士,与陈师道坚守儒术异趣;

然而,二人于苏轼,好贤慕义而不顾自身安危则是相同的,故说“异好有同功”。

这两句关合吴、苏和诗人自己,写“送”、“谒”正面。

颔联上承“同功”,转写苏轼。

吴远游能不辞万里之行,前往拜谒苏轼,他却不能同往,一酬感恩知己之谊,因此深觉愧对吴生。

一个“惭”字,写出了心驰神往而不果断行事的心情,很有份量。

对句“人谁恕此公”,化用杜甫“世人皆欲杀,我意独怜才”句意,写苏轼当时的处境。

“人谁恕”三字,既愤慨于时议偏向朋党,又暗将苏轼比为李白,在愤慨、沉痛中露出骨力。

正因为世人多趋炎附势,落井下石,不知羞惭,越发显得上句“渐”字的份量。

颈联承此义,继写诗人与苏轼的遭际心情,是全诗警策。

“百年”巧用杜甫《戏题上汉中王》“百年双白鬓,一别五秋萤”句。

当时苏轼五十八岁,陈师道四十二岁,合为“百年”,概指双方。

“双白鬓”从形象着笔,囊括两人一生遭遇。

这一句上承“人谁恕此公”,以人海之横流衬托“双白鬓”的心心相许,以“百年”之悠悠衬托“双白鬓”的傲然特立,在茫茫人海中陡然树立起两个孤独、苍老而又不屈的高大形象。

对句“万里一秋风”,写人去万里,心神则一脉相通,如秋风之远而无间。

这句暗用杜甫“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之意而丝毫不露痕迹。

“百年”句绘出两个心魂相许的形象,“万里”句写出彼此死生契阔的情怀,显出交谊之深厚,不可动摇。

结联进一步补足“万里秋风”之意,诗人说:请替我寄言苏公,他虽万死投荒,如卫青之君恩日衰;

我始终不负公门,自罢教职后不求再做官,如同任安终不肯离卫青之门而改事他人。

至此,诗情振起。

接上“依然一秃翁”,刻画出一个刚毅、固执的老人,昂然挺立于两间,虽削职为布衣,风骨依然不改。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坚持正义与友情,以及凛然不可犯的气概。

该诗原本是作者用来慰藉远谪沿海偏远之地的故人,客观艺术效果却显示出作者那种值得骄傲的孤独感,朴挚中带有慷慨,深沉而又不粘滞,处逆境而无悲凉,四次化用杜甫诗却不损骨力,凝重沉着,是《后山集》中的力作。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菩萨蛮(佳人)

作者: 陈师道 朝代: 宋代

晓来误入桃源洞。

恰见佳人春睡重。

玉腕枕香腮。

荷花藕上开。

一扇俄惊起。

敛黛凝秋水。

笑倩整金衣。

问郎来几时。

清平乐

作者: 陈师道 朝代: 宋代

为改之曰官样黄,作清平乐词,且令方内知有此名也。

重重叠叠。

娜袅裙千襵。

时样官黄香百叶。

一岁相逢两节|<是岁闰九月,两作重阳>|。

曲阑绕遍芳丛。

一枝作意妍秾。

折得有谁相忆,却须还与秋风。

踏莎行

作者: 陈师道 朝代: 宋代

红上花梢,风传梅信。

青春欲动群芳竞。

林声鸟语带余寒,江光野色开游径。

乍雨还晴,暄寒不定。

重门深院帘帷静。

又还日日唤愁生,到谁准拟风流病。

菩萨蛮·七夕

作者: 陈师道 朝代: 宋代

东飞乌鹊西飞燕。

盈盈一水经年见。

急雨洗香车。

天回河汉斜。

离愁千载上。

相远长相望。

终不似人间。

回头万里山。

东飞乌鹊西飞燕。

盈盈一水经年见。

急雨洗香车。

天回河汉斜。

离愁千载上。

相远长相望。

终不似人间。

回头万里山。

  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中国一个古老的神话,《诗经·大东》就有了织女与牵牛两星分居银河两旁的叙述。

到《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中,形成了故事的大致轮廓。

以后在《岁华纪丽》、《尔雅翼》及六朝梁殷芸《小说》(《月令广义》引)等书中,关于这个神话的记载渐趋完整。

到近代,流传于民间的,更是丰富充实,积极健康,成为脍炙人口的一则古代神话。

由于这个神话在诸书中一般是以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只能在一年一度的七夕靠鹊桥相会,终究被蒙上了一层悲剧的色彩。

因此历代文人经常借这个神话故事来抒发离愁,陈师道的这首《菩萨蛮·七夕》也并不例外。

  词的上片写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情景。

起句:“东飞乌鹊西飞燕,盈盈一水经年见。

”是说平日牛郎织女在天河两侧,不得相见,“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只有到了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由乌鹊架桥,在天河相会。

“东飞乌鹊西飞燕”,状乌鹊和燕纷纷前来架桥的忙碌场景,这也是让牛郎织女克服“盈盈一水”的阻隔而相会聚首的唯一条件。

经年不见,只能隔河对泣;

此时相逢,相见自然恨晚。

“急雨洗香车,天回河汉斜”,衬托了两人盼望见面的急切心情,也隐含了历经劫难的艰苦历程。

香车,泛指古代贵族妇女的专车,梁孝元帝《车名诗》:“佳人坐椒屋,按膝对兰薰,绕砌萦流水,边梁图画云,锦色悬殊众,衣香遥出群。

”这里指织女所乘之车。

河汉,即天河,《广志》:“天河曰银汉,又曰银河,亦曰天汉、天津、绛河、明河。

”   下片以“离愁千载上”换头,抒发天上“不似人间”的感喟。

牛郎织女的悲剧,其核心是有情人不能成眷属,千载悠悠,离愁绵绵。

远隔天一方,“相远长相望”,这是何等的憾事。

但是,“相远”犹能“长相望”,“人间”却“回头万里山”,连“长相望”亦不得,这种“终不似”就显得越加沉痛了。

得到这个结论以后,“回头万里山”,对坎坷不平的人间,一种夹杂着钦羡和惆怅的复杂心情不免油然而生。

据《宋史》载,陈师道“高介有节,安贫乐道”,平时常“终日不炊”,死后由友人“买棺敛之”。

这首词作,作者恐怕也有借天上的牛郎织女的悲剧来衬写人间无数悲剧的意思。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卜算子(二)

作者: 陈师道 朝代: 宋代

绣幕罩梅花,莫放清香透。

鉴里朱颜岁岁移,只道花依旧。

把酒问梅花,知我离情否。

若使梅花知我时,料得花须瘦。

罗敷媚(二之二)

作者: 陈师道 朝代: 宋代

芙蓉不借韶华助,故著缃黄。

宿面留妆。

不出寒花只暂香。

伤春不尽悲秋苦,落蕊浮觞。

知在谁傍。

一笑盈盈百种芳。

卜算子

作者: 陈师道 朝代: 宋代

纤软小腰身,明秀天真面。

淡画修眉小作春,中有相思怨。

背立向人羞,颜破因谁倩。

不比阳台梦里逢,亲向尊前见。

西江月(咏丁香菊)

作者: 陈师道 朝代: 宋代

浅色千重柔叶,深心一点娇黄。

只消可意更须香。

好个风流模样。

玉蕊今谁攀折,诗人此日凄凉。

正须蛮素作伊凉。

与插钗傍鬓上。

满庭芳(咏茶)

作者: 陈师道 朝代: 宋代

闽岭先春,琅函联璧,帝所分落人间。

绮窗纤手,一缕破双团。

云里游龙舞凤,香雾起、飞月轮边。

华堂静,松风竹雪,金鼎沸湲潺。

门阑。

车马动,扶黄籍白,小袖高鬟。

渐胸里轮囷,肺腑生寒。

唤起谪仙醉倒,翻湖海、倾泻涛澜。

笙歌散,风帘月幕,禅榻鬓丝斑。

12345 共66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