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桐叶成阴拂画檐

作者: 谢逸 朝代: 宋代

桐叶成阴拂画檐。

清风凉处卷疏帘。

红绡舞袖萦腰柳,碧玉眉心媚脸莲。

愁满眼,水连天。

香笺小字倩谁传。

梅黄楚岸垂垂雨,草碧吴江淡淡烟。

醉落魄/一斛珠

作者: 谢逸 朝代: 宋代

霜砧声急。

潇潇疏雨梧桐湿。

无言独倚阑干立。

帘卷黄昏,一阵西风入。

年时画阁佳宾集。

玉人檀板当筵执。

银瓶已断丝绳汲。

莫话前欢,忍对屏山泣。

点绛唇·金气秋分

作者: 谢逸 朝代: 宋代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

凉蟾光满。

桂子飘香远。

素练宽衣,仙仗明飞观。

霓裳乱。

银桥人散。

吹彻昭华管。

望江南/忆江南

作者: 谢逸 朝代: 宋代

临川好,柳岸转平沙。

门外澄江丞相宅,坛前乔木列仙家。

春到满城花。

行乐处,舞袖卷轻纱。

谩摘青梅尝煮酒,旋煎白雪试新茶。

明月上檐牙。

卜算子·烟雨幂横塘

作者: 谢逸 朝代: 宋代

烟雨幂横塘,绀色涵清浅。

谁把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江半。

隐几岸乌巾,细葛含风软。

不见柴桑避俗翁,心共孤云远。

寄隐居士

作者: 谢逸 朝代: 宋代

先生骨相不封侯,卜居但得林塘幽。

家藏玉唾几千卷,手校韦编三十秋。

相知四海孰青眼,高卧一庵今白头。

襄阳耆旧节独苦,只有庞公不入州。

江神子·杏花村馆酒旗风

作者: 谢逸 朝代: 宋代

杏花村馆酒旗风。

水溶溶。

扬残红。

野渡舟横,杨柳绿阴浓。

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

夕阳楼外晚烟笼。

粉香融。

淡眉峰。

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

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

杏花村馆酒旗风。

水溶溶。

扬残红。

野渡舟横,杨柳绿阴浓。

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

杏花村馆酒旗迎风。

江水溶溶,落红轻扬。

野渡无人舟自横,两岸杨柳绿荫浓。

遥望江南山色远,人影不见。

夕阳楼外晚烟笼。

粉香融。

淡眉峰。

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

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

惟有芳草连碧空。

楼外夕阳晚烟笼。

粉香四溢淡眉峰。

记得去年,与你相见画屏中。

今夜关山万千重,千里外,素光明月与君共。

参考资料: 1、 程艳杰 靳艳萍编著 .《宋词三百首 精读·故事 (上册)》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4 :392-395 .

杏花村馆酒旗风。

水溶溶。

扬残红。

野渡舟横,杨柳绿阴浓。

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

杏花村馆:即杏花村驿馆。

据说位于湖北麻城岐亭镇。

“酒旗风”──使酒旗摆动的和风。

溶溶:指河水荡漾、缓缓流动的样子。

飏:意为飞扬,此指飘散的样子。

“残红”:喻指凋残的花。

野渡:村野渡口。

望断:指一直望到看不见。

人不见,草连空:意为不见所怀念的故人,唯见草色接连到天际。

夕阳楼外晚烟笼。

粉香融。

淡眉峰。

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

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

晚烟笼:指黄昏时烟气笼罩的景象。

融:融合,匀融,匀合。

此句另有解释为:粉香融,是描写景物中空气之美;

淡眉峰,是描写烟气笼罩远山之美。

愚不以为然,倒倾向理解为写人。

因为此句亦宾属于后面的“记得”“相见”语句;

其中既有倒置,又有省略,却会意浅明。

炼句精湛如此,不逊神来之笔。

年时:此指“当年那时”。

“画屏中”,应指“如诗画一般的景象中”,而非指楼上摆放的有画图题诗的屏风或屏障。

关山:据《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引《复斋漫录》所云,应指黄州关山。

素光:此指皎洁清素的月光。

参考资料: 1、 程艳杰 靳艳萍编著 .《宋词三百首 精读·故事 (上册)》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4 :392-395 .

杏花村馆酒旗风。

水溶溶。

扬残红。

野渡舟横,杨柳绿阴浓。

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

杏花村馆酒旗迎风。

江水溶溶,落红轻扬。

野渡无人舟自横,两岸杨柳绿荫浓。

遥望江南山色远,人影不见。

杏花村馆:即杏花村驿馆。

据说位于湖北麻城岐亭镇。

“酒旗风”──使酒旗摆动的和风。

溶溶:指河水荡漾、缓缓流动的样子。

飏:意为飞扬,此指飘散的样子。

“残红”:喻指凋残的花。

野渡:村野渡口。

望断:指一直望到看不见。

人不见,草连空:意为不见所怀念的故人,唯见草色接连到天际。

夕阳楼外晚烟笼。

粉香融。

淡眉峰。

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

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

惟有芳草连碧空。

楼外夕阳晚烟笼。

粉香四溢淡眉峰。

记得去年,与你相见画屏中。

今夜关山万千重,千里外,素光明月与君共。

晚烟笼:指黄昏时烟气笼罩的景象。

融:融合,匀融,匀合。

此句另有解释为:粉香融,是描写景物中空气之美;

淡眉峰,是描写烟气笼罩远山之美。

愚不以为然,倒倾向理解为写人。

因为此句亦宾属于后面的“记得”“相见”语句;

其中既有倒置,又有省略,却会意浅明。

炼句精湛如此,不逊神来之笔。

年时:此指“当年那时”。

“画屏中”,应指“如诗画一般的景象中”,而非指楼上摆放的有画图题诗的屏风或屏障。

关山:据《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引《复斋漫录》所云,应指黄州关山。

素光:此指皎洁清素的月光。

参考资料: 1、 程艳杰 靳艳萍编著 .《宋词三百首 精读·故事 (上册)》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4 :392-395 .

杏花村馆酒旗风。

水溶溶。

扬残红。

野渡舟横,杨柳绿阴浓。

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

夕阳楼外晚烟笼。

粉香融。

淡眉峰。

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

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

  词的主题是怀人,于忆旧中抒写相思之情。

首先从空间着笔,展开一个立体空间境界。

杏花村馆的酒旗在微风中轻轻飘动,清清的流水,静静地淌着。

花,已经谢了,春风吹过,卷起阵阵残红。

这是暮春村野,也是作者所处的具体环境。

这一切都显示出“流水落花春去也”,在作者的心态上抹上了一层淡淡的惆怅色彩。

杏花村与酒连在一起,出自杜牧《清明》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后来酒店多以杏花村为名。

  “野渡舟横,杨柳绿阴浓。

”“野渡”句用韦应物《滁州西涧》诗“野渡无人舟自横”,“野渡舟横”显出了环境的凄幽荒凉。

而一见到“杨柳绿阴浓”,又不免给词人增添了一丝丝离愁。

杨柳往往与离愁别恨联在一起,杨柳成为了离别的象征物。

“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绿阴浓”,也含有绿暗之意。

清幽荒寂的野渡,象征离愁别恨的杨柳,与上文所形成的淡淡的惆怅色彩是和谐一致的。

这一切又为下文“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的怀人怅别作了铺垫,渲染了环境氛围。

经过上文渲染、铺垫之后,“人不见”的“人”就不是凭空出现的了。

“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

”谢逸是江西临川人,也是江南人了。

他一生虽工诗能文,却科场不利,屡试不第,以布衣终老。

这样一位落拓文人,身在异乡,心情凄苦,自不待言,远望江南,青山隐隐,连绵无际,相思离别之情,油然而生。

意中人远在江南,可望而不可见,可见的惟有无穷无尽的春草,与天相接,延伸到无限遥远的远方。

而春草又是容易引起离别相思的物象。

《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词人用了一个远镜头,远望春草连天,伊人缺不知在何处,心驰神往,离恨倍增。

  过片紧接上片,由望断江南而人不见的相思之苦,自然转入到回忆往事。

“夕阳……画屏中”五句全是回忆往事,由上片的从空间着笔转入到下片的时间追忆。

五句都是“记得”的内容,都应由“记得”领起。

但“文似看山不喜平,”词尤忌全用平铺直叙,所以作者从回忆开始,马上描绘形象,而不从叙事入手。

在一个夕阳西下的美好时刻,楼外晚烟轻笼,在这漫馨旖旎的环境里,一位绝色佳人出现了。

融融脂粉,香气宜人,淡淡眉峰,远山凝翠。

词人不多作铺叙笔法写她的面容、体态,而采用以部分代整体的借代修辞法,只写她的眉峰、粉香,其他就可想而知了。

较之尽情铺叙,一览无余,更令人神往。

这是很鲜明的形象,在词人记忆的荧光屏上永远不会消失。

然后再用补写办法,补叙往事:“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

”这说明上面的一切都发生在楼上的画屏中。

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相见以后是很快就离别了呢,还是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

”作者却不再作任何说明。

填词也如绘画,绘画不能把整个纸面全部画满,什么都画尽,而应该留下适当的空白,笔尽而意不尽。

填词也要留有空白,留有让读者想象的余地。

  回忆至此,一笔顿住,将时间拉回到眼前,“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

”回忆的风帆驶过之后,词人不得不面对现实。

关山迢递,春草连天,远望佳人,无由再见。

词人心想:只有今夜天上的一轮明月照着他乡作客的我,也照着远隔千里的她,我们只有共同向明月倾诉相思,让我们通过明月交流心曲吧!

“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南朝宋谢庄《月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词人此时的心境也许与此相似。

谢逸著《溪堂词》。

毛子晋云:“溪堂小令,皆轻倩可人。

”《词苑丛谈》称其词“标致隽永。

”此词亦颇近之。

  此词写完之后,凡是住到这个房问的人,都反复吟咏这首词,并纷纷向驿卒索要笔墨纸张将其抄写下来。

驿卒觉得很麻烦,便偷偷用白粉将此词涂抹掉,这才制止了人们的抄写。

可见,这首词在当时是多么受人欢迎。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唐圭璋,俞平伯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 唐·五代·北宋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1 :1029-1030 . 2、 程艳杰 靳艳萍编著 .《宋词三百首 精读·故事 (上册)》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4 :392-395 .

采桑子

作者: 谢逸 朝代: 宋代

冰霜林里争先发,独压群花。

风送清笳。

更引轻烟淡淡遮。

抱墙溪水弯环碧,月色清华。

疏影横斜。

恰似林逋处士家。

千秋岁·咏夏景

作者: 谢逸 朝代: 宋代

楝花飘砌。

蔌蔌清香细。

梅雨过,萍风起。

情随湘水远,梦绕吴峰翠。

琴书倦,鹧鸪唤起南窗睡。

密意无人寄。

幽恨凭谁洗。

修竹畔,疏帘里。

歌余尘拂扇,舞罢风掀袂。

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

楝花飘砌。

蔌蔌清香细。

梅雨过,萍风起。

情随湘水远,梦绕吴峰翠。

琴书倦,鹧鸪唤起南窗睡。

楝(liàn):落叶乔木,初夏开花。

蔌蔌:形容楝花落下的声音。

萍风:微风。

吴峰:浙江一带的山。

湘水、吴峰:泛指遥远的山水。

密意无人寄。

幽恨凭谁洗。

修竹畔,疏帘里。

歌余尘拂扇,舞罢风掀袂。

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

袂:衣袖,袖口。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楝花飘砌。

蔌蔌清香细。

梅雨过,萍风起。

情随湘水远,梦绕吴峰翠。

琴书倦,鹧鸪唤起南窗睡。

密意无人寄。

幽恨凭谁洗。

修竹畔,疏帘里。

歌余尘拂扇,舞罢风掀袂。

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

  这是一首夏季避暑词。

上片写夏日景色,下片写消夏生活。

  楝花备细,纷纷下落;

梅雨落过,水草邃起,点明时序风物。

情随湘水,梦绕吴峰,屏风上所绘山水,使人遥想名胜景色。

琴书倦、鹧鸪唤醒,南窗倦卧,写日常午睡之情。

于是,耽情歌舞,玩月晚凉。

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夏日图景,描绘出浓郁的生活情趣。

  这首词,写景抒情,用事运典,无不思致缜密。

“密意无人寄,幽恨凭谁洗?

”用程晓诗意:“平生三伏时,道路无行车。

闭门避暑卧,出入不相过。

”写伏暑天气,人们在家中歇息,很少来往。

“歌余尘拂扇,舞罢风掀袂。

”典用骆宾王《竞渡诗序》:“便娟舞袖,向绿水以全低,飘飏歌声,得清风而更远。

”全词笔调纤灵,语句凝炼,对仗工整。

是宋词艺苑中的一株奇葩。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蝶恋花·豆蔻梢头春色浅

作者: 谢逸 朝代: 宋代

豆蔻梢头春色浅。

新试纱衣,拂袖东风软。

红日三竿帘幕卷。

画楼影里双飞燕。

拢鬓步摇青玉碾。

缺样花枝,叶叶蜂儿颤。

独倚阑干凝望远。

一川烟草平如剪。

豆蔻梢头春色浅,新试纱衣,拂袖东风软。

红日三竿帘幕卷,画楼影里双飞燕。

豆蔻枝头浮现着浅浅的春意,闺中少女换上了新做的薄纱衣,和煦的春风轻拂着她长长的衣袖。

红日高照,姑娘卷起帘幕,只见画楼阴凉处,燕子双双飞舞。

拢鬓步摇青玉碾,缺样花枝,叶叶蜂儿颤。

独倚阑干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

见景思情,不由想起远方思念的人儿,于是插上用青玉磨成的步摇,戴上新颖别致的花枝,花叶上还缀有栩栩如生的蜜蜂,仿佛在起伏颤动。

梳妆罢,她倚着栏杆凝望远处,只见那一片平坦如剪的芳草地上,仍不见他的身影。

参考资料: 1、 竺金藏,马东遥选注.蝶恋花:东方出版社,2001.01:61 2、 王晓梅,朱莉雅改编.宋词三百首 插图珍藏本: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04:195

豆蔻(kòu)梢(shāo)头春色浅,新试纱衣,拂袖东风软。

红日三竿帘幕卷,画楼影里双飞燕。

蝶恋花:词牌名。

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

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豆蔻:植物名,又名草果。

软:和暖。

双飞燕:既表春来,古诗词中又常用作男女欢爱成双的象征或比喻。

拢鬓(bìn)步摇青玉碾(niǎn),缺样花枝,叶叶蜂儿颤(chàn)。

独倚阑干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

拢鬓步摇:古代附在妇女簪钗上的一种首饰,上有垂珠,行步则摇动,故名。

多以金玉为之。

青玉碾:指步摇上的配饰以青玉细磨而成。

缺样:此处指式样新颖,为普通式样中所缺少。

蜂儿:指以制作精巧的蜜蜂为饰物。

阑干:栏干。

凝望:长时间眺望。

烟草:指笼罩着如烟薄雾的春草。

平如剪:似剪刀剪过一样平整。

参考资料: 1、 竺金藏,马东遥选注.蝶恋花:东方出版社,2001.01:61 2、 王晓梅,朱莉雅改编.宋词三百首 插图珍藏本: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04:195

豆蔻(kòu)梢(shāo)头春色浅,新试纱衣,拂袖东风软。

红日三竿帘幕卷,画楼影里双飞燕。

豆蔻枝头浮现着浅浅的春意,闺中少女换上了新做的薄纱衣,和煦的春风轻拂着她长长的衣袖。

红日高照,姑娘卷起帘幕,只见画楼阴凉处,燕子双双飞舞。

蝶恋花:词牌名。

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

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豆蔻:植物名,又名草果。

软:和暖。

双飞燕:既表春来,古诗词中又常用作男女欢爱成双的象征或比喻。

拢鬓(bìn)步摇青玉碾(niǎn),缺样花枝,叶叶蜂儿颤(chàn)。

独倚阑干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

见景思情,不由想起远方思念的人儿,于是插上用青玉磨成的步摇,戴上新颖别致的花枝,花叶上还缀有栩栩如生的蜜蜂,仿佛在起伏颤动。

梳妆罢,她倚着栏杆凝望远处,只见那一片平坦如剪的芳草地上,仍不见他的身影。

拢鬓步摇:古代附在妇女簪钗上的一种首饰,上有垂珠,行步则摇动,故名。

多以金玉为之。

青玉碾:指步摇上的配饰以青玉细磨而成。

缺样:此处指式样新颖,为普通式样中所缺少。

蜂儿:指以制作精巧的蜜蜂为饰物。

阑干:栏干。

凝望:长时间眺望。

烟草:指笼罩着如烟薄雾的春草。

平如剪:似剪刀剪过一样平整。

参考资料: 1、 竺金藏,马东遥选注.蝶恋花:东方出版社,2001.01:61 2、 王晓梅,朱莉雅改编.宋词三百首 插图珍藏本: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04:195

豆蔻梢头春色浅,新试纱衣,拂袖东风软。

红日三竿帘幕卷,画楼影里双飞燕。

拢鬓步摇青玉碾,缺样花枝,叶叶蜂儿颤。

独倚阑干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

  谢逸是典型的婉约词人,他的词如其名,风韵飘逸,不沾脂粉香泽,尤其是闺怨词,写得温婉含蓄,深具花间派遗风。

这首《蝶恋花》写闺怨,却不着一字言幽怨之意,情感表达十分曲折。

  “豆蔻”一句,写“春色”刚至,豆蔻梢头新生的花苞颜色尚“浅”。

此时春意还未成熟,正如闺中少女的年华。

首句用“豆蔻”隐喻闺中人的芳龄,可以想见少女如花一般含苞待放的娉婷和羞涩。

  天气渐渐回暖,因此少女“新试纱衣”,“纱”字点出新衣的质地,少女穿着薄纱,“拂袖东风软”,柔软的东风吹动她长长的袖。

此处用一个“软”字,既点出东风的慵懒和软,也表现出少女所穿纱衣质料之软。

她站在那里,长袖在暖风中缓缓飘舞,其袅娜多姿的倩影,令人心折。

  “红日三竿帘幕卷,画楼影里双飞燕”一句,写少女起床卷帘所见。

从她睡到“红日三竿”才起床这一细节可以猜测,少女也许长夜难眠,所以天亮之后昏睡不起;

也许她早早醒来,在床上百无聊赖地辗转反侧,直到日上三竿,不得不起来,才懒懒下床。

无论哪一种情况,都可见出少女的寂寞。

  起床之后,她走到窗边,将重重帘幕卷起,却见画楼的阴影中,有一双燕子飞过。

燕子双飞,衬出人的形单影只。

由此,闺怨情怀已暗暗溢出。

词人虽未描写少女的心情,但她独倚窗边,对景伤情的模样,却如在眼前。

  下片并未承接上片末句所见之景,抒发情感,而是继续围绕少女的行动进行叙述。

“拢鬓步摇青玉碾。

缺样花枝,叶叶蜂儿颤”二句,写少女盛妆打扮。

她对镜细细将鬓发收拢,在发髻里插上青玉步摇,戴上精致而罕见、上缀蜂儿的花枝。

词人对头饰的描写,重点在于突出其华丽、摇漾微颤的特点,由此活现出美人的盈盈之姿。

  诗词中写闺中怀人,一般写女子“首如飞蓬”(《诗经·伯兮》)、“懒更妆梳”(杜安世《鹤冲天》),以表现幽居独处,无人眷赏的遗恨与哀怨。

而此词却写少女精心打扮,表现她盼归的心情。

一样的情怀,不同的描写,收到的效果也不一样。

“不梳妆”言其独居等候之久,想念之深,心境之怨苦;

而“盛妆”则符合少女天真的心性,也将怨情描写得不露痕迹。

  少女之所以盛妆,是为了等待远方的人归来,由此引出末句“独倚阑干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凝望处,没有归人的身影,只看见一川烟草,如剪刀剪过一样平坦无垠。

萋萋“烟草”暗示游子不归之意(《楚辞·招隐士》云“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凄凄”)。

从盼归到无人归,由希望到失望,一扬一抑,将少女的怨怀描写得更加细腻深刻。

词人不直说人未归,也不直写少女哀怨失落的心情,而用她倚栏所见之景收尾,使词境变得广阔,情思显得绵长。

参考资料: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编著.宋词鉴赏大全集 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307

678910 共11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