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令狐相公自仆射出镇南梁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夏木正阴成,戎装出帝京。

沾襟辞阙泪,回首别乡情。

云树褒中路,风烟汉上城。

前旌转谷去,后骑踏桥声。

久领鸳行重,无嫌虎绶轻。

终提一麾去,再入福苍生。

汉寿城春望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春天来了,汉寿城边野草丛生,那荒祠和古墓前面正长满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田里的牧童烧化着丢弃的刍狗,路上的行人在观看墓前的石麟。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

经过雷电轰击,华表已经半毁。

由于积满灰尘,碑文仅可辨认。

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不知什么时候又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呢,到那时,这里又会成为南北交通的要津。

参考资料: 1、 刘禹锡著.《刘禹锡诗文选注》: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09:215页 2、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凤凰出版社,2011.05:第118页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汉寿:县名,在今湖南常德东南。

荆榛:荆棘。

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牧竖:牧童。

刍狗:古代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祭后就被抛弃。

陌:田间小路。

石麟:石头雕刻的麒麟,这里泛指古代王公贵族墓前的石刻。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

才见:依稀可见。

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东瀛:东海。

据《神仙传·麻姑》记载,“麻姑谓王方平日:自接待以来,见东海三为桑田。

”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

要路津:交通要道。

参考资料: 1、 刘禹锡著.《刘禹锡诗文选注》: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09:215页 2、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凤凰出版社,2011.05:第118页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春天来了,汉寿城边野草丛生,那荒祠和古墓前面正长满荆榛。

汉寿:县名,在今湖南常德东南。

荆榛:荆棘。

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田里的牧童烧化着丢弃的刍狗,路上的行人在观看墓前的石麟。

牧竖:牧童。

刍狗:古代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祭后就被抛弃。

陌:田间小路。

石麟:石头雕刻的麒麟,这里泛指古代王公贵族墓前的石刻。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

经过雷电轰击,华表已经半毁。

由于积满灰尘,碑文仅可辨认。

才见:依稀可见。

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不知什么时候又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呢,到那时,这里又会成为南北交通的要津。

东瀛:东海。

据《神仙传·麻姑》记载,“麻姑谓王方平日:自接待以来,见东海三为桑田。

”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

要路津:交通要道。

参考资料: 1、 刘禹锡著.《刘禹锡诗文选注》: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09:215页 2、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凤凰出版社,2011.05:第118页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这首诗虽然极力地描绘了汉寿城遗址的荒凉、破败的景象,但是格调毫不低沉。

在兴和废的转化之中,充分地表现了诗人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使全诗充满了积极的进取精神。

这首诗打破了一般律诗起、承、转、合的框框,首、颔、颈三联浑然一体,极力铺陈汉寿城遗址的荒芜、破败的景象,构成了全诗的整体层次。

  首联的出句点明了“春望”的地点,含蓄而又凝炼地表现汉寿城已是一片废墟了。

“野草春”三字让人产生联想,如果汉寿不是一片芜城,还象当年那样人烟辐辏,无比繁华,春日迟迟,一派生机的话,诗人怎么会用城边野草刚刚发芽来描绘它的春色呢。

首联对句勾勒出来的景物颇多,有荒祠、有古墓、有射棘、有榛莽,唯独没有人烟。

正因为此,诗人用“对”字组合起来的柯、墓、荆、榛之类愈多,便使人愈感荒凉。

  颔联虽有“牧童”和行人”出现,但也没有增添任何生气。

牧竖烧刍狗予田中,说明坟山冷落,祭扫无人“田地荒芜,可牧牛羊。

符人着石麟于陌止。

是因为荆榛莽莽,别无可以观赏盼景物,唯古墓前石兽群尚可注目而已。

  颈联清楚地告诉人们汉寿城今非昔比,当年繁华的交通要道,如今已破败不堪了。

当年指示路途的华表,如今已经被雷电轰击得半残,纵横的断碑,通体蒙尘,碑文依稀可辨。

昔日繁华,今朝破败,尽在残缺华表,断裂石碑中显露了出来。

诗人不惜耗费大量笔墨大写特写这样的破败和荒凉,完全是为着尾联的富有哲理性的议论作准备的。

  从这首诗的尾联,“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谈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即兴和废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

诗人认为:兴和废不是永恒的,不变的;

而是有兴就有废,有废就有兴,兴可以变成为废,废亦可以变成为兴的。

这正如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一样,是具有朴素辩证法观点的。

参考资料: 1、 高志忠.刘禹锡诗词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01月第1版:第76页

陕州河亭陪韦五大夫,雪后眺望因以留别,与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雪霁太阳津,城池表里春。

河流添马颊,原色动龙鳞。

万里独归客,一杯逢故人。

登高向西望,关路正飞尘。

杂曲歌辞·纥那曲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杨柳郁青青,竹枝无限情。

同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

踏曲兴无穷,调同词不同。

愿郎千万寿,长作主人翁。

奉和郑相公以考功十弟山姜花俯赐篇咏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采撷黄姜蕊,封题青琐闱。

共闻调膳日,正是退朝归。

响为纤筵发,情随彩翰飞。

故将天下宝,万里与光辉。

吟乐天自问怆然有作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亲友关心皆不见,风光满眼倍伤神。

洛阳城里多池馆,几处花开有主人。

酬令狐相公秋怀见寄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寂寞蝉声静,差池燕羽回。

秋风怜越绝,朔气想台骀。

相去数千里,无因同一杯。

殷勤望飞雁,新自塞垣来。

洛中送韩七中丞之吴兴口号五首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昔年意气结群英,几度朝回一字行。

海北江南零落尽,两人相见洛阳城。

自从云散各东西,每日欢娱却惨凄。

离别苦多相见少,一生心事在书题。

今朝无意诉离杯,何况清弦急管催。

本欲醉中轻远别,不知翻引酒悲来。

骆驼桥上蘋风急,鹦鹉杯中箬下春。

水碧山青知好处,开颜一笑向何人。

溪中士女出笆篱,溪上鸳鸯避画旗。

何处人间似仙境,春山携妓采茶时。

浙西李大夫述梦四十韵,并浙东元相公酬和,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位是才能取,时因际会遭。

羽仪呈鸑鷟,铓刃试豪曹。

洛下推年少,山东许地高。

门承金铉鼎,家有玉璜韬。

海浪扶鹏翅,天风引骥髦。

便知蓬阁閟,不识鲁衣褒。

兴发春塘草,魂交益部刀。

形开犹抱膝,烛尽遽挥毫。

昔仕当初筮,逢时咏载橐。

怀铅辨虫蠹,染素学鹅毛。

车骑方休汝,归来欲效陶。

南台资謇谔,内署选风骚。

羽化如乘鲤,楼居旧冠鳌。

美香焚湿麝,名果赐干萄。

议赦蝇栖笔,邀歌蚁泛醪。

代言无所戏,谢表自称叨。

兰焰凝芳泽,芝泥......更多

杨柳枝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迎得春光先到来,轻黄浅绿映楼台。

只缘袅娜多情思,更被春风长挫摧。

678910 共77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