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李公择饮傅国博家大醉二首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儿童拍手闹黄昏,应笑山公醉习园。

纵使先生能一石,主人未肯独留髡。

不肯惺惺骑马回,玉山知为玉人颓。

紫云有语君知否,莫唤分司御史来。

次韵僧潜见赠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道人胸中水镜清,万象起灭无逃形。

独依古寺种秋菊,要伴骚人餐落英。

人间底处有南北,纷纷鸿雁何曾冥。

闭门坐穴一禅榻,头上岁月空峥嵘。

今年偶出为求法,欲与慧剑加砻硎。

云衲新磨山水出,霜髭不翦儿童惊。

公侯欲识不可得,故知倚市无倾城。

秋风吹梦过淮水,想见橘柚垂空庭。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

彭城老守何足顾,枣林桑野相邀迎。

千山不惮荒店远,两脚欲趁飞猱轻。

多生绮语磨不尽,尚有宛转诗人情。

猿吟鹤唳本无意,......更多

次韵子由除日见寄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薄宦驱我西,远别不容惜。

方愁後会远,未暇忧岁夕。

强欢虽有酒,冷酌不成席。

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

念为儿童岁,屈指已成昔。

往事今何追,忽若箭已释。

感时嗟事变,所得不偿失。

府卒来驱傩,矍铄惊远客。

愁来岂有魔,烦汝为攘磔。

寒梅与冻杏,嫩萼初似麦。

攀条为惆怅,玉蕊何时折。

不忧春艳晚,行见弃夏核。

人生行乐耳,安用声名籍。

胡为独多感,不见膏自炙。

诗来苦相宽,子意远可射。

依依见其面,疑子在咫尺。

兄今虽小官,幸忝......更多

古意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儿童鞭笞学官府,翁怜儿痴旁笑侮。

翁出坐曹鞭复呵,贤于群儿能几何。

儿曹鞭人以为戏,公怒鞭人血流地。

等为戏剧谁能先,我笑谓翁儿更贤。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渐已变儿童。

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

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百无功。

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

蝎虎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黄鸡啄蝎如啄黍,窗间守宫称蝎虎。

暗中缴尾伺飞虫,巧捷功夫在腰膂。

跂跂脉脉善缘壁,陋质従来谁比数。

今年岁旱号蜥蜴,狂走儿童闹歌舞。

能衔渠水作冰雹,便向蛟龙觅云雨。

守宫努力搏苍蝇,明年岁旱当求汝。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山园里一望无际的松林竹树,和天上的白云相连接。

隐居在这里,与世无争,也该知足了。

遇上了秋社的日子,拄上手杖到主持社日祭神的人家分回了一份祭肉,又恰逢床头的那瓮白酒刚刚酿成,正好痛快淋漓地喝一场。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西风起了,山园里的梨、枣等果实都成熟了。

一群嘴馋贪吃的小孩子,手握着长长的竹竿,偷偷地扑打着树上的梨和枣。

别叫家人去惊动了小孩子们,让我在这儿静静地观察他们天真无邪的举动,也是一种乐趣呢。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518-1521页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连:连接。

足:满足、知足。

社:指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史记·陈丞相世家》:“里中社,平为宰,分肉甚均。

”可知逢到“社”日,就要分肉,所以有“分社肉”之说。

白酒:此指田园家酿;

床头:指酿酒的糟架;

初熟:谓白酒刚刚酿成。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西风:指秋风。

偷:行动瞒着别人。

代指孩子敛声屏气、蹑手蹑脚、东张西望扑打枣、梨的情态。

莫:不要。

旁人:家人。

闲:悠闲;

看:观察,观看。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518-1521页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山园里一望无际的松林竹树,和天上的白云相连接。

隐居在这里,与世无争,也该知足了。

遇上了秋社的日子,拄上手杖到主持社日祭神的人家分回了一份祭肉,又恰逢床头的那瓮白酒刚刚酿成,正好痛快淋漓地喝一场。

连:连接。

足:满足、知足。

社:指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史记·陈丞相世家》:“里中社,平为宰,分肉甚均。

”可知逢到“社”日,就要分肉,所以有“分社肉”之说。

白酒:此指田园家酿;

床头:指酿酒的糟架;

初熟:谓白酒刚刚酿成。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西风起了,山园里的梨、枣等果实都成熟了。

一群嘴馋贪吃的小孩子,手握着长长的竹竿,偷偷地扑打着树上的梨和枣。

别叫家人去惊动了小孩子们,让我在这儿静静地观察他们天真无邪的举动,也是一种乐趣呢。

西风:指秋风。

偷:行动瞒着别人。

代指孩子敛声屏气、蹑手蹑脚、东张西望扑打枣、梨的情态。

莫:不要。

旁人:家人。

闲:悠闲;

看:观察,观看。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518-1521页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这首乡情词,描写的农村是一片升平气象,没有矛盾,没有痛苦,有酒有肉,丰衣足食,太理想化了。

尽管在当时的情况下,江南广大农村局部的安宁是有的,但也很难设想,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生活得很幸福、愉快。

当然,这不是说辛弃疾有意粉饰太平,而是因为他接触下层人民的机会很少,所以大大限制了他的眼界,对生活的认识不免受到局限。

  上阕写闲居带湖的满足及安居乐业的农村生活景象,烘托静谧和谐的氛围。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云雾缭绕,笼罩着生长茂盛、郁郁葱葱的松、竹,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和谐,所以说“从今万事足”。

上句写景,说山园的松竹高大,和天上的白云相连,饱含着赞赏之情,使人想到的是林木葱笼,环境清幽,准确地把握住了隐居的特色。

如果舍此而去描绘楼台亭阁的宏丽,那就不足以显示是隐居了,而会变为庸俗的富家翁的自夸。

下句抒情,表现与世无争的知足思想。

这一思想,无疑是来自老子的。

《老子》一书中,即从正面教诲人说“知足者富”,“知足不辱”,又从反面告诫人说“祸莫大于不知足”。

作者这一思想,虽然是消极的,但是比那些勾心斗角、贪得无厌之徒的肮脏意识却高尚得多。

这两句领起全篇,确定了全篇的基调。

一“足”字,表达了词人对居住环境、生活的满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是对“万事足”的补充说明,字里行间透露出生活的甜美温馨。

从一个侧面来写生活上的“足”。

上句说同邻里的关系融洽,共同分享欢乐。

“拄杖”,表明年老。

估计词人这时,已是年过半百。

“分社肉”,是当时仍存的古风,每当春社日和秋社日,四邻相聚,屠宰牲口以祭社神,然后分享祭社神的肉。

据下文,这里所说的应是秋社分肉。

下句说山园富有。

李白《南陵叙别》有句云:“白酒初熟山中归,黄鸡啄麦秋正肥。

”如此说富有,意近夸而不俗。

因为饮酒是高人雅士的嗜好,所以新分到了社肉,又恰逢白酒刚刚酿成,岂不正好惬意地一醉方休吗?

读了这两句,不禁使人想起王驾的《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   下阕摄取一个情趣盎然的生活镜头直接入词,更使此词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这既有很强的情节性,又具强烈的行动性、连续性。

可以设想,如果画家把这场面稍事勾勒、着色,就是一幅生气勃勃的农村风俗画;

如果作家用散文把这场面和人物的活动记下来,又可成功为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的小品。

只是平常的几句话却具绘画的立体美,又具散文的情节美,稼轩运用语言文字功力娴熟,由此也可见一斑。

下阕“书所见”,表现闲适的心情。

“西风犁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藉“西风”点明时间是在秋天。

“犁枣山园”,展现出庄园内的犁树和枣树上果实累累的景象,透露出词人对丰收的喜悦之情。

“儿童偷把长竿”,是词人所见的一个场面,甚似特写镜头:一群儿童,正手握长长的竹竿在偷着扑打犁、枣。

“偷”字极有趣味,使人仿佛看到了这群馋嘴的儿童,一边扑打着犁、枣,一边东张西望地提防随时准备拔腿逃跑。

一个“偷”字,写出了贪嘴孩子的天真童趣和心虚胆怯、唯恐被人发现的神情。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反映词人对偷梨、枣的儿童们的保护、欣赏的态度。

这两句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杜甫《又呈吴郎》的“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都是对扑打者采取保护的、关心的态度,不让他人干扰。

然而两者却又有不同:杜甫是推已及人,出于对这“无食无儿一妇人”的同情。

作者是在“万事人今足”的心态下,觉得这群顽皮的儿童有趣,要留着“老夫静处闲看”;

杜甫表现出的是一颗善良的“仁”心,语言深沉,作者表现出的是一片万事足后的“闲”情,笔调轻快。

一“闲”字,是指在“万事从今足”的心态下,作者觉得“偷梨枣”的儿童顽皮、有趣,展现出作者的悠闲;

轻快笔调之中,透露出对当前生活的喜悦之情。

一个“看”字,既有观看之意,又有看护之意,表现了诗人对“偷”梨和枣的儿童欣赏、爱护之情。

  陆游乡居时曾说“身闲诗简淡”。

作者的这首词,也是因“身闲”而“简淡”的。

它通篇无奇字,无丽句,不用典故,不雕琢,如同家常语一样,而将主人公形象的神情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实在耐人寻味,这也正是它“简淡”的妙处。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518-1521页

菩萨蛮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功名饱听儿童说。

看公两眼明如月。

万里勒燕然。

老人书一编。

玉阶方寸地。

好趁风云会。

他日赤松游。

依然万户侯。

水调歌头(赋传岩叟悠然阁)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岁岁有黄菊,千载一东篱。

悠然政须两字,长笑退之诗。

自古此山元有,何事当时才见,此意有谁知。

君起更斟酒,我醉不须辞。

回首处,云正出,鸟倦飞。

重来楼上,一句端的与君期。

都把轩窗写遍,更使儿童诵得,归去来兮辞。

万卷有时用,植杖且耘耔。

元日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老病忘时节,空斋晓尚眠。

儿童唤翁起,今日是新年。

1617181920 共66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