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谢友人)

作者: 刘辰翁 朝代: 宋代

老去尚呼张丈,醉中自惜熊儿。

越王台上鹧鸪啼。

三朝臣不遇,无复好文时。

情绪幽幽似结,鬓丝索索禁吹。

病来魂不到相思。

散人腰已散,倚杖叹吾衰时苦腰带。

摸鱼儿(赠友人)

作者: 刘辰翁 朝代: 宋代

想幼安、辽东归后,自羞年少龙首。

长安市上垆边卧,枉却快行家走。

空两袖。

染醉墨淋漓,把似天香透。

功名邂逅。

便六一词高,君谟字伟,但见说行昼。

人间事,苦似成丹无候。

神清苔字如镂。

明年六十闻歌后,颇记薄醺醺否。

儿拍手。

笑马上葛疆,也作家山友。

烦伊起寿。

更时复一中,毋多酌我,疏影共三嗅。

淮上与友人别

作者: 郑谷 朝代: 唐代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扬子江头杨柳青青春色惹人心,杨花似雪漫天飞舞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微风轻拂笛声幽咽离亭染暮色,你就要南下潇湘我却奔向西秦。

参考资料: 1、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426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48-849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杨柳:“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

杨花:柳絮。

愁杀:愁绪满怀。

杀,形容愁的程度之深。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xiāo)湘(xiāng)我向秦。

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

离亭:驿亭。

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潇湘:指今湖南一带。

秦: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在今陕西境内。

参考资料: 1、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426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48-849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扬子江头杨柳青青春色惹人心,杨花似雪漫天飞舞愁杀渡江人。

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杨柳:“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

杨花:柳絮。

愁杀:愁绪满怀。

杀,形容愁的程度之深。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xiāo)湘(xiāng)我向秦。

微风轻拂笛声幽咽离亭染暮色,你就要南下潇湘我却奔向西秦。

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

离亭:驿亭。

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潇湘:指今湖南一带。

秦: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在今陕西境内。

参考资料: 1、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426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48-849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

而郑谷的这首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

画面很疏朗,淡淡几笔,像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

景中寓情,富于含蕴。

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

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

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所以说“愁杀渡江人”。

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二者的和谐统一。

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同音字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与伤感。

次句虽单提“渡江人”,但彼此羁旅漂泊,南北乖离,君愁吾亦愁,原是不言自明的。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三、四两句,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别宴,正面抒写握别时情景。

驿亭宴别,酒酣情浓,席间吹奏起了凄清怨慕的笛曲。

即景抒情,所奏的也许正是象征着别离的《折杨柳》。

这笛声正倾诉出彼此的离衷,使两位即将分手的友人耳接神驰,默默相对,思绪萦绕,随风远扬。

离笛声中,天色仿佛不知不觉地暗了下来,握别的时间到了。

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潇湘我向秦”。

诗到这里,突然停止,富有韵味。

  这首诗有一个别开生面和富于情韵的结尾,使得它受到较高的评价。

表面上看,末句只是交待各自行程的叙述语,既乏寓情于景的描写,也无一唱三叹的抒情,实际上诗的深长韵味恰恰就蕴含在这貌似朴直的不结之结当中。

由于前面已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结句的截然而止,在反激与对照中愈益显出其内涵的丰富。

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都在这不言中得到充分的表达。

“君”“我”对举,“向”字重叠,更使得这句诗增添了咏叹的情味。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49-1350

送友人东归(一作方干诗,题云送卢评事东归)

作者: 戴叔伦 朝代: 唐代

万里杨柳色,出关送故人。

轻烟拂流水,落日照行尘。

积梦江湖阔,忆家兄弟贫。

裴回灞亭上,不语自伤春。

别友人(一作汝南逢董校书,又作别董校书)

作者: 戴叔伦 朝代: 唐代

扰扰倦行役,相逢陈蔡间。

如何百年内,不见一人闲。

对酒惜馀景,问程愁乱山。

秋风万里道,又出穆陵关。

新秋夜寄江右友人

作者: 戴叔伦 朝代: 唐代

遥夜独不寐,寂寥蓬户中。

河明五陵上,月满九门东。

旧知亲友散,故园江海空。

怀归正南望,此夕起秋风。

过友人隐居

作者: 戴叔伦 朝代: 唐代

潇洒绝尘喧,清溪流绕门。

水声鸣石濑,萝影到林轩。

地静留眠鹿,庭虚下饮猿。

春花正夹岸,何必问桃源。

题友人山居

作者: 戴叔伦 朝代: 唐代

四郭青山处处同,客怀无计答秋风。

数家茅屋清溪上,千树蝉声落日中。

怀友人二首

作者: 文天祥 朝代: 宋代

久要何落落,末路重依依,风雨连兵幕,泥途满客衣。

人间龙虎变,天外燕鸿违。

死矣烦公传,北方人是非。

南迁途中作七首·寄友人

作者: 吴融 朝代: 唐代

惊魂往往坐疑飘,便好为文慰寂寥。

若待清湘葬鱼了,纵然招得不堪招。

1617181920 共65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