饯赵子直制置阁学侍郎出帅益州,分"未到五

作者: 杨万里 朝代: 宋代

锦水花潭照碧油,西清学士旧鳌头。

随身琴鹤如清献,治蜀功名更武侯。

无脱十行看暮召,不应三峡隔辰犹。

垂杨管得人离别,舞破春风劝玉舟。

杂曲歌辞·别离曲

作者: 陆龟蒙 朝代: 唐代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仗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壮士疾解腕。

所思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上行杯·白马玉鞭金辔

作者: 韦庄 朝代: 唐代

芳草灞陵春岸,柳烟深,满楼弦管。

一曲离声肠寸断。

今日送君千万,红缕玉盘金镂盏。

须劝!

珍重意,莫辞满。

白马玉鞭金辔,少年郎,离别容易。

迢递去程千万里。

惆怅异乡云水,满酌一杯劝和泪。

须愧!

珍重意,莫辞醉。

秋夜曲二首

作者: 王建 朝代: 唐代

天清漏长霜泊泊,兰绿收荣桂膏涸。

高楼云鬟弄婵娟, 古瑟暗断秋风弦。

玉关遥隔万里道,金刀不剪双泪泉。

香囊火死香气少,向帷合眼何时晓。

城乌作营啼野月, 秦州少妇生离别。

秋灯向壁掩洞房,良人此夜直明光。

天河悠悠漏水长,南楼北斗两相当。

江南杂体二首

作者: 王建 朝代: 唐代

江上风翛翛,竹间湘水流。

日夜桂花落,行人去悠悠。

复见离别处,虫声阴雨秋。

处处江草绿,行人发潇湘。

潇湘回雁多,日夜思故乡。

春梦不知数,空山兰蕙芳。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作者: 王勃 朝代: 唐代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

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

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66 2、 陈国林.高中生必背古诗文.北京:龙门书局出版社,2012:155 3、 戴燕.历代诗词曲选注.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80-81 4、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9:100

城阙(què)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城阙(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

辅,护卫。

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

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

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里泛指蜀川。

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

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huàn)游人。

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同:一作“俱”。

宦游:出外做官。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

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并邻,近邻。

无为在歧(qí)路,儿女共沾巾。

无为:无须、不必。

歧路:岔路。

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

意思是挥泪告别。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66 2、 陈国林.高中生必背古诗文.北京:龙门书局出版社,2012:155 3、 戴燕.历代诗词曲选注.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80-81 4、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9:100

城阙(què)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

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

城阙(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

辅,护卫。

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

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

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里泛指蜀川。

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

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huàn)游人。

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

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同:一作“俱”。

宦游:出外做官。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

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

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并邻,近邻。

无为在歧(qí)路,儿女共沾巾。

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无为:无须、不必。

歧路:岔路。

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

意思是挥泪告别。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66 2、 陈国林.高中生必背古诗文.北京:龙门书局出版社,2012:155 3、 戴燕.历代诗词曲选注.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80-81 4、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9:100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

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

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

“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

“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

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之地。

“辅”,辅佐,可以理解为护卫。

“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

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

“风烟望五津”。

“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

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

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

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

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

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无法看到。

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河源直看到东海。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三峡直看到长安。

该诗运用夸张手法,开头就展开壮阔的境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不相同。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

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

其中真有无限凄恻。

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疏散。

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有其独到的妙处。

此诗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

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

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紧接前两句,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然后终止。

拿乐曲做比方;

乐曲的结尾,于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有的却要拖一个尾声。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2-24 2、 吴友智. 丈夫非无泪 不洒别离间——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J]. 中学语文园地(初中版) ,2002,Z4 3、 张仁祥.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J]. 教学与进修,1979,04 4、 张家琼.《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简析[J]. 中学语文,1982,09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作者: 晏殊 朝代: 宋代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双飞去 一作:双来去 离恨苦 一作:离别苦)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双飞去 一作:双来去 离恨苦 一作:离别苦)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参考资料: 1、 陆林编注.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30-31 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81
槛(jiàn)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ān)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双飞去 一作:双来去 离恨苦 一作:离别苦)槛:古建筑常于轩斋四面房基之上围以木栏,上承屋角,下临阶砌,谓之槛。至于楼台水榭,亦多是槛栏修建之所。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不谙:不了解,没有经验。谙:熟悉,精通。离恨:一作“离别”。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jiān)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凋:衰落。碧树:绿树。彩笺:彩色的信笺。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兼:一作“无”。 参考资料: 1、 陆林编注.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30-31 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81
槛(jiàn)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ān)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双飞去 一作:双来去 离恨苦 一作:离别苦)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槛:古建筑常于轩斋四面房基之上围以木栏,上承屋角,下临阶砌,谓之槛。至于楼台水榭,亦多是槛栏修建之所。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不谙:不了解,没有经验。谙:熟悉,精通。离恨:一作“离别”。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jiān)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凋:衰落。碧树:绿树。彩笺:彩色的信笺。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兼:一作“无”。 参考资料: 1、 陆林编注.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30-31 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81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双飞去 一作:双来去 离恨苦 一作:离别苦)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起句“槛菊愁烟兰泣露”,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联系,但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此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413-414

望汉月

作者: 晏殊 朝代: 宋代

千缕万条堪结。

占断好风良月。

谢娘春晚先多愁,更撩乱、絮飞如雪。

短亭相送处,长忆得、醉中攀折。

年年岁岁好时节。

怎奈尚、有人离别。

望汉月/忆汉月

作者: 晏殊 朝代: 宋代

千缕万条堪结。

占断好风良月。

谢娘春晚先多愁,更撩乱、絮飞如雪。

短亭相送处,长忆得、醉中攀折。

年年岁岁好时节。

怎奈尚、有人离别。

拂霓裳

作者: 晏殊 朝代: 宋代

乐秋天。

晚荷花缀露珠圆。

风日好,数行新雁贴寒烟。

银簧调脆管,琼柱拨清弦。

捧觥船。

一声声、齐唱太平年。

人生百岁,离别易,会逢难。

无事日,剩呼宾友启芳筵。

星霜催绿鬓,风露损朱颜。

惜清欢。

又何妨、沈醉玉尊前。

2122232425 共62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