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梦得早秋夜对月见寄 文
谒金门·秋夜 文
秋夜独坐 / 冬夜书怀 文翻注译赏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独自坐着悲伤双鬓已白,在秋夜空堂上将近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山间野果在秋雨中落下,草中虫子到灯下来低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头上白发始终难以变黑,炼丹中仙药也至今未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要知怎样消除衰老疾病,唯有学佛修成不灭不生。
参考资料: 1、 李永祥.王维诗集.济南:济南出版社,2007:46-47 2、 刘逸生.中国历代诗人选集·王维诗选.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81-82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堂:泛指房屋的正厅。
欲二更:将近二更。
二更:指晚上九时至十一时。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山果:山上的野果。
灯下:点出夜。
草虫鸣:点出秋。
草虫:草丛中的小虫子。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黄金”句:《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时,有方士栾大诡称“黄金可成,河决可塞,不死之药可得,仙人可致”,因此武帝封他为五利将军。
后均无效验,被杀。
黄金可成,亦指炼丹术。
黄金:道教炼丹术中一种仙药的名字。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老病:衰老和疾病。
无生:佛家语,谓世本虚幻,万物实体无生无灭。
禅宗认为这一点人们是难以领悟到的。
参考资料: 1、 李永祥.王维诗集.济南:济南出版社,2007:46-47 2、 刘逸生.中国历代诗人选集·王维诗选.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81-82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独自坐着悲伤双鬓已白,在秋夜空堂上将近二更。
堂:泛指房屋的正厅。
欲二更:将近二更。
二更:指晚上九时至十一时。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山间野果在秋雨中落下,草中虫子到灯下来低鸣。
山果:山上的野果。
灯下:点出夜。
草虫鸣:点出秋。
草虫:草丛中的小虫子。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头上白发始终难以变黑,炼丹中仙药也至今未成。
“黄金”句:《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时,有方士栾大诡称“黄金可成,河决可塞,不死之药可得,仙人可致”,因此武帝封他为五利将军。
后均无效验,被杀。
黄金可成,亦指炼丹术。
黄金:道教炼丹术中一种仙药的名字。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要知怎样消除衰老疾病,唯有学佛修成不灭不生。
老病:衰老和疾病。
无生:佛家语,谓世本虚幻,万物实体无生无灭。
禅宗认为这一点人们是难以领悟到的。
参考资料: 1、 李永祥.王维诗集.济南:济南出版社,2007:46-47 2、 刘逸生.中国历代诗人选集·王维诗选.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81-82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王维中年奉佛,诗多禅意。
这诗题曰“秋夜独坐”,就像僧徒坐禅。
而诗中写时迈人老,感慨人生,斥神仙虚妄,悟佛义根本,是诗人现身说法的禅意哲理之作,情理都无可取,但在艺术表现上较为真切细微,传神如化,历来受到赞赏。
前二联写沉思和悲哀。
这是一个秋天雨夜,更深人寂,诗人独坐在空堂上,潜心默想。
这情境仿佛就是佛徒坐禅,然而诗人却是陷于人生的悲哀。
他看到自己两鬓花白,人一天天老了,不能长生;
此夜又将二更,时光一点点消逝,无法挽留。
一个人就是这样地在岁月无情流逝中走向老病去世。
这冷酷的事实使他自觉无力而陷于深刻的悲哀。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他越发感到孤独空虚,需要同情勉励,启发诱导。
然而除了诗人自己,堂上只有灯烛,屋外听见雨声。
于是他从雨声想到了山里成熟的野果,好像看见它们正被秋雨摧落;
从灯烛的一线光亮中得到启发,注意到秋夜草野里的鸣虫也躲进堂屋来叫了。
诗人的沉思,从人生转到草木昆虫的生存,虽属异类,却获同情,但更觉得悲哀,发现这无知的草木昆虫同有知的人一样,都在无情的时光、岁月的消逝中零落哀鸣。
诗人由此得到启发诱导,自以为觉悟了。
后二联便是写觉悟和学佛。
诗人觉悟到的真理是万物有生必有灭,大自然是永存的,而人及万物都是短暂的。
人,从出生到老死的过程不可改变。
诗人从自己嗟老的忧伤,想到了宣扬神仙长生不老的道教。
诗人感叹“黄金不可成”,就是否定神仙方术之事,指明炼丹服药祈求长生的虚妄,而认为只有信奉佛教,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生的悲哀,解脱生老病死的痛苦。
佛教讲灭寂,要求人从心灵中清除七情六欲,是谓“无生”。
倘使果真如此,当然不仅根除老病的痛苦,一切人生苦恼也都不再觉得了。
诗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去皈依佛门的。
整首诗写出一个思想觉悟即禅悟的过程。
从情入理,以情证理。
诗的前半篇表现诗人沉思而悲哀的神情和意境,形象生动,感受真切,情思细微,艺术上是颇为出色的;
而后半篇则纯属说教,归纳推理,枯燥无味,缺陷也是比较明显的。
参考资料: 1、 倪其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63-164
奉和杨驸马六郎秋夜即事 文
天仙子·渌水亭秋夜 文翻注译赏
水浴凉蟾风入袂,鱼鳞蹙损金波碎。
好天良夜酒盈尊,心自醉,愁难睡。
西风月落城乌起。
水浴凉蟾风入袂,鱼鳞蹙损金波碎。
好天良夜酒盈尊,心自醉,愁难睡。
西风月落城乌起。
池塘水波清澈,金色月亮倒映水中,秋风徐来,掀起一片涟漪,水波荡漾,像抛下了一把细碎的金子。
如此良辰美景本该邀朋唤友,对酒当歌。
却不料万般惆怅涌上心头,深夜难眠,无心饮酒。
辗转反侧,直至看尽月落乌啼,天际破晓,竟是通宵未眠。
参考资料: 1、 《经典读库》编委会编著.人间最美纳兰词精选: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11:第251页 2、 (清)纳兰性德著.聂小晴注译,纳兰词全编笺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08:第55页 3、 (清)纳兰性德著,田萍注解.纳兰词全集鉴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04:第374页
水浴凉蟾风入袂,鱼鳞蹙损金波碎。
好天良夜酒盈尊,心自醉,愁难睡。
西风月落城乌起。
凉蟾(chán):倒映在水面上的月影。
袂(mèi):指衣袖。
蹙:拼音cù。
金波:倒映在水中的月影。
好天良夜:好时光,好日子。
城乌:城楼上的乌鸦。
此句指天将亮。
参考资料: 1、 《经典读库》编委会编著.人间最美纳兰词精选: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11:第251页 2、 (清)纳兰性德著.聂小晴注译,纳兰词全编笺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08:第55页 3、 (清)纳兰性德著,田萍注解.纳兰词全集鉴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04:第374页
水浴凉蟾风入袂,鱼鳞蹙损金波碎。
好天良夜酒盈尊,心自醉,愁难睡。
西风月落城乌起。
池塘水波清澈,金色月亮倒映水中,秋风徐来,掀起一片涟漪,水波荡漾,像抛下了一把细碎的金子。
如此良辰美景本该邀朋唤友,对酒当歌。
却不料万般惆怅涌上心头,深夜难眠,无心饮酒。
辗转反侧,直至看尽月落乌啼,天际破晓,竟是通宵未眠。
凉蟾(chán):倒映在水面上的月影。
袂(mèi):指衣袖。
蹙:拼音cù。
金波:倒映在水中的月影。
好天良夜:好时光,好日子。
城乌:城楼上的乌鸦。
此句指天将亮。
参考资料: 1、 《经典读库》编委会编著.人间最美纳兰词精选: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11:第251页 2、 (清)纳兰性德著.聂小晴注译,纳兰词全编笺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08:第55页 3、 (清)纳兰性德著,田萍注解.纳兰词全集鉴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04:第374页
水浴凉蟾风入袂,鱼鳞蹙损金波碎。
好天良夜酒盈尊,心自醉,愁难睡。
西风月落城乌起。
首二句描绘水面上的物景。
谓晚风吹拂,衣袂轻扬。
月亮映照在水中。
鱼儿游走,水波浮动。
月影闪现金光,像鱼鳞一般细碎。
这是第一层意思。
渌水亭秋夜景象呈现眼前。
中间三句,承接当前景,叙当前事。
谓好天良夜,美酒盈樽,只可惜,心已醉,愁未消,长夜难眠。
这是第二层意思。
记述独饮情事。
最后,以景语结。
谓漏声断,月西斜,城上乌鸦飞起。
这是全篇总归纳。
可见盈樽美酒并不能消除其清夜浓愁。
整体看,首二句皆七言,押韵,为一个层面;
中间三句,七言一句不押韵,两个三言短句押韵,为一个层面;
最后一句单独押韵,为一个层面。
三个层面,层折变换,倚声家于此,仍有往返的馀地。
全词六句、五仄韵。
篇幅短窄,并多齐整的律式句。
表现了纳兰面对渌水亭秋夜的良辰好景,却暗自怀愁难寐的心绪。
参考资料: 1、 纳兰性德著.亦歌解析.落尽梨花月又西: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01:第143-144页
秋夜与友人宿 文
郡斋秋夜即事寄斛斯处士许秀才 文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 文翻译赏
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
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
我这个迂腐的儒生,可叹一生碌碌无奇,却只爱前人留下来的著作,从不将我欺骗。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白发无情地爬上头顶,渐渐地进入老年,读书的青灯却依旧像儿时那样亲切有味。
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
高大的梧桐策策作响,传来一阵阵寒意,读书兴致正浓,忽听更鼓冬冬催人入睡。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
秋夜漫漫,饥肠辘辘,再也难以读下去,喝杯山药煮成的薯粥,胜过那佳肴美味。
参考资料: 1、 刘扬忠注评.陆游诗词选评:三秦出版社,2008.2:9-10 2、 (宋)陆游著,王水照,高克勤选注.陆游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11月:16 3、 邓建烈主编.高中文言文精译精讲精练 高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06:35
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
我这个迂腐的儒生,可叹一生碌碌无奇,却只爱前人留下来的著作,从不将我欺骗。
以二鼓尽为节:指读书读到二更天才停止。
二鼓,指更鼓报过二更。
腐儒:作者自称。
碌碌:平庸,无所作为。
遗编:遗留后世的著作,泛指古代典籍。
不我欺:并不欺骗我。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白发无情地爬上头顶,渐渐地进入老年,读书的青灯却依旧像儿时那样亲切有味。
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
高大的梧桐策策作响,传来一阵阵寒意,读书兴致正浓,忽听更鼓冬冬催人入睡。
策策:象声词,指风摇动树叶发出的响声。
叠鼓:轻轻击鼓,指更鼓。
冬冬:象声词,指鼓声。
迫睡期:催人睡觉。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qióng)糜(mí)。
秋夜漫漫,饥肠辘辘,再也难以读下去,喝杯山药煮成的薯粥,胜过那佳肴美味。
作祟:暗中捣鬼,形容夜深了还没有睡觉,肚子饿了。
琼糜:像琼浆一样甘美的粥。
糜,粥。
参考资料: 1、 刘扬忠注评.陆游诗词选评:三秦出版社,2008.2:9-10 2、 (宋)陆游著,王水照,高克勤选注.陆游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11月:16 3、 邓建烈主编.高中文言文精译精讲精练 高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06:35
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
首联自叹为“碌碌无奇”的“腐儒”,只喜有古人的遗书可读,是夜读的缘起,诗笔平平。
联系陆游的生平抱负和志越,内涵却不简单。
陆游早年即饱报国壮志,不甘以“腐儒”自居,又顾以“奇才”自负;
自称“腐儒”与“叹无奇”,都含有“世不我许,我不世与”——即当道不明,才不见赏之慨。
“独喜遗编不我欺”,则含有不屑与世浮沉,而要坚持得自“通编”的“济世”理想之意。
与五十二岁时作的《读书》的“读书本意在元元”,六十七岁时作的《五更读书示子》的“暮年于书更多味,眼底明明见莘渭”,七十三岁时作的《读书》的“两眼欲读天下书,力虽不逮志有余。
千载欲追圣人徒,慷慨自信宁兔愚”,七十五岁时作的《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圣师虽远有遗经,万世犹存旧典型。
白首自怜心未死,夜窗风雷一灯青”,八十一岁时作的《读书示于局郁郁遹》的“忍饥讲虞唐”,“古言不吾欺”,八十五岁时作的《读书》的“少从师友讲唐虞,白首襟环不少舒。
旧谓皆当付之酒,今知莫若信吾书”等句参看,其事自明。
次联从室内写夜读,是全诗最精彩的两句。
陆游到老还以眼明齿坚自豪,而头上可能早已出现一些白发,故四十以前,即已谈及“白发”,这里出句也说是“白发无情侵老境”。
这句孤立看便无奇。
与下句作对,却构成很美的意境:头有“白发”逼近“老境”的人,对着“青灯”夜读,还觉得意味盎然,象儿时读书一样。
“白发”“青灯”“无情”“有味”“老境”“儿时”’一一相映成趣,勾人联想。
凡是自幼好学,觉得读书有味,到老犹好学不倦的人,读了这联诗,都会感到亲切,无限神往,沉浸于诗人所刻划的夜读情景。
这一联与后期的《风雨夜坐》中的“欹枕旧游来眼底,掩书余味在胸中”一联,最能打动中老年人胸中的旧情和书味,把他们的欲言难言之境与情写得“如在目前”。
诗人六十三岁时作的《冬夜读书》:“退食淡无味,一窗宽有余。
重寻总角梦,却对短檠书”,七十七岁时作的《自勉》的“读书犹自力,爱日似儿时”等句,可和此联参证。
第三联从室外写秋夜。
在“高梧”树叶的摇落声中传来“寒意”。
重复敲打的更鼓报过二更,明日公务在身,虽书兴犹浓,而“睡期”却苦不能延。
策策、冬冬,声声到耳;
秋夜深更,情景逼真。
第四联以写入睡前的进食作结。
忍饥读书,一杯山药煮成的薯粥,却认为胜过“琼糜”。
从进食情况表现作者的清苦生活和安贫乐道、好学不倦的情怀。
八十四岁时作的《读书至夜分感叹有赋》的“老人世间百念衰,惟好古书心未移。
断碑残刻亦在椟,时时取玩忘朝饥”等句,更可见出他这种生活与情怀贯彻始终。
这两联笔调清淡,但意境不薄。
陆游诗风格在统一中富有多样化,这首诗是他的平淡疏畅又富有深味的作品。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陆游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0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