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和歌辞。王昭君 文
八月十七日夜书怀 文
思君恩 文翻译
小苑莺歌歇,长门蝶舞多。
眼看春又去,翠辇不曾过。
小苑莺歌歇,长门蝶舞多。
皇宫林苑的黄莺停止歌唱,长门宫前的蝴蝶舞姿多样。
眼看春又去,翠辇不曾过。
眼看大好的春光就要逝去,而皇帝的车驾却从不曾来过。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308-309
小苑莺歌歇,长门蝶舞多。
皇宫林苑的黄莺停止歌唱,长门宫前的蝴蝶舞姿多样。
小苑:皇宫的林苑。
莺歌:谓莺啼婉转似歌。
亦喻婉转悦耳的歌声。
唐杜甫《忆幼子》诗:“骥子春犹隔,莺歌暖正繁。
”长门:长门宫,西汉时,陈皇后失宠贬居之地。
汉司马相如《长门赋》序:“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
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
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
”后以“长门”借指失宠女子居住的寂寥凄清的宫院。
眼看春又去,翠辇不曾过。
眼看大好的春光就要逝去,而皇帝的车驾却从不曾来过。
翠辇(niǎn):饰有翠羽的帝王车驾。
唐李贺《追赋画江潭苑》诗之一:“行云沾翠辇,今日似襄王。
”。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308-309
塞下曲二首 文
少年行四首 文赏
少年行四首·其三 文翻译赏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弓箭沐浴着霞光,宝剑照耀着寒霜。
剑起案列的秋风,驰马飞出了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国土一角仍沦陷,天子没有收河湟。
这种情况不改变,不拟回头望故乡。
参考资料: 1、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1-5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xián)阳。
弓箭沐浴着霞光,宝剑照耀着寒霜。
剑起案列的秋风,驰马飞出了咸阳。
走:跑。
咸阳:指京城长安。
未收天子河湟(huáng)地,不拟(nǐ)回头望故乡。
国土一角仍沦陷,天子没有收河湟。
这种情况不改变,不拟回头望故乡。
河湟:指青海湟水流域和黄河西部,当时为异族所占。
参考资料: 1、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1-5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洋溢着爱国热情的小诗,诗中抒发了诗人以身报国的豪情壮志。
诗的前两句极力渲染了诗人青年时期出征的豪迈气概。
弓箭在霞光中闪耀着光辉,宝剑照耀着寒霜,在凛冽的秋风之中,诗人驰出了京城,奔赴为国效力的疆场;
这里,诗人的自我形象鲜明,报国的豪情壮志表现得十分充分。
这首诗的后两句,作者用诗的语言表示自己的决心,说只要国家的河追地区没有收复,自己就不打算回头望一望故乡。
这比汉代霍去病“句奴未灭,何以为家”(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的话更进了一步。
这首诗先描写,后抒情,两者结合紧密。
诗人把雕弓、宝剑、夜光、秋风,走马等形象集中起来,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描写之中充溢着诗人的报国热情。
抒情时,诗人抓住了对国土丧失的痛惜,直述以国为家,先国后家的决心。
这首诗语言简炼、生动,节奏感强。
参考资料: 1、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1-5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九):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40-42 3、 严洁.晚唐诗鉴赏:凤凰出版社,200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