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儿媚·一寸横波惹春留

作者: 厉鹗 朝代: 清代

一寸横波惹春留,何止最宜秋。

妆残粉薄,矜严消尽,只有温柔。

当时底事匆匆去?

悔不载扁舟。

分明记得,吹花小径,听雨高楼。

一寸横波惹春留,何止最宜秋。

妆残粉薄,矜严消尽,只有温柔。

横波:喻目光。

当时底事匆匆去?

悔不载扁舟。

分明记得,吹花小径,听雨高楼。

底事:何故。

载扁舟:犹言同行。

吹花:犹言迎风,语出《诗·郑风·箨兮》:“风其吹女。

”与下句“听雨”对仗。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一寸横波惹春留,何止最宜秋。

妆残粉薄,矜严消尽,只有温柔。

当时底事匆匆去?

悔不载扁舟。

分明记得,吹花小径,听雨高楼。

  词牌“眼儿媚”,首句即咏美人双目。

一般人们喜用“秋水”形容美人的眼睛,词人的比喻显得十分新颖。

“妆残”三句刻画美人的情态,活色生香。

下片追忆前情,悔不曾与享回隐五湖,“分明”以下,以两个刻骨铭心的场景传递出无穷的悔恨。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晓至湖上

作者: 厉鹗 朝代: 清代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影。

谒金门·七月既望湖上雨后作

作者: 厉鹗 朝代: 清代

凭画槛,雨洗秋浓人淡。

隔水残霞明冉冉,小山三四点。

艇子几时同泛?

待折荷花临鉴。

日日绿盘疏粉艳,西风无处减。

凭画槛,雨洗秋浓人淡。

隔水残霞明冉冉,小山三四点。

冉冉:袅袅升动貌。

艇子几时同泛?

待折荷花临鉴。

日日绿盘疏粉艳,西风无处减。

临鉴:对镜。

绿盘:喻荷叶。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凭画槛,雨洗秋浓人淡。

隔水残霞明冉冉,小山三四点。

艇子几时同泛?

待折荷花临鉴。

日日绿盘疏粉艳,西风无处减。

  厉鹗词以典丽见长,此词“秋浓人淡”、“绿盘疏粉艳”两句,尤为颖异尖新。

上片是人看景,清远空灵之极;

下片是景中人,遐想绮旎。

全词清雅婉丽,意境幽美。

风味在清真、白石之间。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齐天乐·秋声馆赋秋声

作者: 厉鹗 朝代: 清代

簟凄灯暗眠还起,清商几处催发?

碎竹虚廊,枯莲浅渚,不辨声来何叶?

桐飙又接。

尽吹入潘郎,一簪愁发。

已是难听,中宵无用怨离别。

阴虫还更切切。

玉窗挑锦倦,惊响檐铁。

漏断高城,钟疏野寺,遥送凉潮呜咽。

微吟渐怯。

讶篱豆花开,雨筛时节。

独自开门,满庭都是月。

灵隐寺月夜

作者: 厉鹗 朝代: 清代

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

月在众峰顶,泉流乱叶中。

一灯群动息,孤磬四天空。

归路畏逢虎,况闻岩下风。

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

香界:指佛寺。

明杨慎《丹铅总录·琐语》:“佛寺曰香界。

”白:谓如雪如霜,喻清冷。

月在众峰顶,泉流乱叶中。

“月在”句:灵隐寺周有北高峰、南高峰、飞来峰,故云。

一灯群动息,孤磬四天空。

一灯:指佛殿中长明灯。

群动息:语本陶渊明《饮酒》诗:“日入群动息。

”谓万物俱息。

“孤磬”句:以佛殿孤磬之声,反衬万籁俱寂之幽静。

四天,四方天空。

沈佺期《从幸香山寺应制》:“岭上楼台千地起,城中钟鼓四天闻。

”空,空寂。

归路畏逢虎,况闻岩下风。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百字令·月夜过七里滩

作者: 厉鹗 朝代: 清代

秋光今夜,向桐江,为写当年高躅。

风露皆非人世有,自坐船头吹竹。

万籁生山,一星在水,鹤梦疑重续。

孥音遥去,西卢渔父初宿。

心忆汐社沉埋,清狂不见,使我形容独。

寂寂冷萤三四点,穿过前湾茅屋。

林净藏烟,峰危限月,帆影摇空绿。

随风飘荡,白云还卧深谷。

秋光今夜,向桐江,为写当年高躅。

桐江:富春江流经桐庐县的一段称为“桐江”。

当年高躅(zhuó):指东汉时严光隐居遗迹。

今浙江桐庐县有严子陵钓鱼台,分东西二台,均高达二十余丈,下临富春江,严子陵曾居于此。

高躅,高人的足迹。

风露皆非人世有,自坐船头吹竹。

吹竹:吹奏管乐器,如箫、笛之类。

  万籁生山,一星在水,鹤梦疑重续。

万籁:自然界的各种音响。

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

鹤梦:陆游《秋夜》诗:“露浓惊鹤梦,月冷伴蛩愁。

” 孥音遥去,西卢渔父初宿。

挐音:船桨拨水的声音。

挐,通“桡”,船桨。

心忆汐社沉埋,清狂不见,使我形容独。

汐社:南宋遗民谢翱创立的文社。

寂寂冷萤三四点,穿过前湾茅屋。

林净藏烟,峰危限月,帆影摇空绿。

随风飘荡,白云还卧深谷。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秋光今夜,向桐江,为写当年高躅。

风露皆非人世有,自坐船头吹竹。

万籁生山,一星在水,鹤梦疑重续。

孥音遥去,西卢渔父初宿。

心忆汐社沉埋,清狂不见,使我形容独。

寂寂冷萤三四点,穿过前湾茅屋。

林净藏烟,峰危限月,帆影摇空绿。

随风飘荡,白云还卧深谷。

  诗人为追蹑高人的足迹,秋夜行船桐江之上,途经桐庐严陵山西的七里滩,想起了东汉高士严光来,当年他农耕垂钓于此,拒不接受汉光武帝刘秀的邀请出仕官场。

尽管刘秀少年时与严光是同学,严光也还是不看皇帝与同学的情面而坚持他自己的立场。

这一动机交待为全词奠定了基调,故后面的内容都与隐逸孤寂相连。

为表现作者的清雅孤逸,又要道出这秀丽景色的难以忘怀,不牵出严光来是不能成章的。

这清寂烟净的江林,这白云深卧的山谷也才真正配得上高蹈出世的严光。

故词人接下去便展开对江月夜景的描写,以展现一种超世脱俗的隐逸心态。

在隐逸的情调中又回荡起一种遗民之恨的淡淡哀伤。

汐社是南宋遗民谢翱避难浙东时组织的诗社,文天祥死后,谢翱曾登桐江的西台,作《朱鸟歌》遥祭。

但汐社已然成历史陈迹,那些狂迈不羁的隐逸之士也没有了踪影,这一切使词人变得更加孤独,字里行间渗透着词人的隐痛,过去的逸民尚可聚社吟唱,遥祭心中的英雄,但在词人所处的时间内,连逸民的影子都找不到了,何况是词调。

只此一联想,词人的这种孤独感便有了重量,并从个体的孤独汇集到了群体的文化孤寂。

一星在水、橹声遥去、寂寂冷萤、岸林藏烟、帆影摇空绿、白云卧深谷的景象描绘,表现出作者别致的构思和准确精到的刻划能力。

用象征的手法抒发出蕴蓄胸中良久的深重的孤独感,同时又在观景中通过怀人忆史含蓄地表达出遗民的隐痛,全诗境界幽寂而透伤怨、缓平而藏奇峰、清俊之中含凝重,读之可以回味无穷。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春寒·漫脱春衣浣

作者: 厉鹗 朝代: 清代
漫脱春衣浣酒红,江南二月最多风。梨花雪后酴醾雪,人在重帘浅梦中。

齐天乐·吴山望隔江霁雪

作者: 厉鹗 朝代: 清代

瘦筇如唤登临去,江平雪晴风小。

湿粉楼台,酽寒城阙,不见春红吹到。

徽茫越峤,但半沍云根,半销沙草。

为问鸥边,而今可有晋时棹?

清愁几番自遣,故人稀笑语,相忆多少!

寂寂寥寥,朝朝暮暮,吟得梅花俱恼。

将花插帽,向第一峰头,倚空长啸。

忽展斜阳,玉龙天际绕。

归舟江行望燕子矶作

作者: 厉鹗 朝代: 清代

石势浑如掠水飞,渔罾绝壁挂清晖。

俯江亭上何人坐?

看我扁舟望翠微。

石势浑如掠水飞,渔罾绝壁挂清晖。

俯江亭上何人坐?

看我扁舟望翠微。

  厉鹗为诗学宋,而自成一家,主盟江南坛坫凡数十年,为‘‘浙派’’诗的领袖。

《四库提要》说他的诗“吐属闲雅,有修洁白喜之致”,从这首《归舟江行望燕子矾作》可见一斑。

  矶上有俯江亭,若登之远眺,则“白云扫空,晴波漾碧,西眺荆楚,东望海门”。

“春夏水涨,浪涛轰鸣于足下”,正是“吴头楚尾”的险要处,景观阔大,历来为骚人墨客乐于壮游或慷慨之吟的金陵名胜之一。

正如王士模《登燕子矶绝顶作》所云:“岷涛万里望中收”,此种景象,“前人之述备矣”。

厉氏未作老调重弹,而是以一叶扁舟,凌万顷波涛,于眺望之际,搜寻妙趣,着重刻画了燕子矶的生动形象,抒写了另一种闲淡清远的情怀。

既独辟新境,又不失诗人的本色。

这种在主体真诚的基础上的精思独创,比起那些故作豪语而落入窠臼的“率多巨制”(清吴应和语)的东西来,这一曲小诗,在艺术的品格上要高点。

  诗的头两句是写景,形象十分鲜明,生动,用语极有锤炼功夫。

同样将石矶视作飞燕,但诗人已不是重复“形如”的老生常谈,而是“势如”的生动刻画,“掠”字就用得极为准确而传神。

明张岱《陶庵梦忆》卷二“燕子矶”条说:“坐亭上,看水江澈冽,舟下如箭”,可知这里水流的迅疾。

从“舟下如箭”的激流中望屹然不动的石矶,一种事物相对原理所造成的主观感觉,英有比用“掠水飞”来形容它更恰当的了。

而绝壁上挂满水珠的鱼网,在日光中闪耀着一片清晖,这是一幅何其优美悦目的《江上鱼罾图》。

“挂”字用得很贴切,与“掠”字相映成趣,别有一种闲畅的情调。

  全诗构思精致而巧妙,关键在一“望”字。

这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以“望”作为线索把开阔的视野中,诸如石矶、绝壁、鱼罾、清晖、俯江亭、翠微等景物,“散钱”般贯穿起来,构成了以燕子矶为主景的有机整体,画意盎然;

其二是以望中之望的精妙构思,表达了一种主客同一的闲情理趣。

“俯江亭上何人坐?

看我扁舟望翠微”,使人想起李白的名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而厉诗似乎还别有一种情致和神韵。

我看他。

他看我。

他看我看他,我看他看我,这四层意思用散文的语言来说太哕嗦了,诗则通过“望”字熔铸于“十四字中”。

且以疑问的语句出之,似求有答而又不必作答,流露了一种意在有意无意之间的雅趣,余味悠然。

  “望”在这两层意思的表现手法上是一明一暗,一藏一露,前三旬写望中之景而“望”字藏。

第四句则“望”字露,读起来使人仿佛获得了一个具体的审美视角,有身临其境之感。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主编,元明清名诗鉴赏,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08,第945页

荆溪道中

作者: 厉鹗 朝代: 清代
如画云岚西复西,梁溪几折入荆溪?舟师失道隔烟问,山鸟畏人穿竹啼。
12 共15条